(共36张PPT)
课时21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专题九 人 口
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要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知识网络
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本章内容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本考点进行考查。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比较突出,预计今后高考中本部分内容将会是不可回避的重点内容。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数据,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从考核内容上看,多集中在人口增长和分布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质量等问题上。
2022年 全国乙卷
2021年 无
2020年 新课标卷Ⅲ4~6题,人口数量变化
【课堂导学】
四、要点精讲
要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生育观念、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等。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增长较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长较快。
思维警示:“人口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别: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由于外来迁移人口),即人口总数的增加;人口自然增长指该地区人口自然生老病死导致的人口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的差值)。
3.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水平 较低水平 较高水平
人口 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今后变 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4.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基本 特征 出生率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
【典题展示1】 (2020·新课标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答案】 D
【解析】 第(1)题,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9~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答案】 C
【解析】 第(2)题,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选C。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 B
【解析】 第(3)题,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在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B。
要点二 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合的人口数量。
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前者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后者强调的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主要是区域内理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例如,世界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人;中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左右。
3.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①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②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人口问题
不同 地区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发达 地区 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1/5,但消费水平高 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
发展 中地 区 人均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而且一些国家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
(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①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②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差异性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是一个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比较项目 环境承载力 合理人口容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限定因素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自然、经济、社会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估算标准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 根据现有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产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变动等
【典题展示2】 (2021·浙江卷)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1)~(2)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答案】 C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五、能力摸底
(2021·浙江卷)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 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0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答案】 D
【解析】 第1题,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019年间人口数减少,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选D。
1.甲是 (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四大地区中 (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答案】 B
【解析】 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名师点睛】 题目中的数据是2012年和2019年这7年的数据对比,人口增长率应该是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1980~2015年,我国 ( )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答案】 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增加,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数量波动减少,A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受多重因素影响,与短时间内的总和生育率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总和生育率降低,所以人口出生率降低,自然增长率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C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变为负值,D错误。故选C。
4.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 )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第4题,总和生育率是新生儿数量与育龄妇女比值,与女性人口比重高低无关,①错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生育率降低,②正确。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影响人口平均寿命,对总和生育率影响不大,③错误。由于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生育观念发生变化,④正确。故选C。
(2020·天津卷)下表为2000年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读表,完成5~6题。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505 1 2150 1
浙江 369 2 1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5.据表格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答案】 B
【解析】 第5题,据表中数据分析,东部经济地带跨省流入数量较多,西部较少,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数量不均衡,A错误。表中东部经济地带省份2010年流入人数较2000年均在增加,说明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B正确。表中数据显示,西部省份中新疆流入人数大于云南,C错误。据表中数据计算,上海增速约为186.9%,北京增速约为186.5%,天津增速约为309.6%,天津增速最快,D错误。故选B。
6.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答案】 D
【解析】 第6题,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差距,广东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D正确。交通发达、生态环境、政府鼓励等均不是最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六、课堂评价
(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三诊一模”教学质量检测)下图示意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出人口月季变化和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意愿。读图完成1~2题。
1.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出人口 ( )
A.受气候影响,流动时间较集中
B.2~3月份小高峰主要是春节返回家乡
C.流动周期一般为半年
D.9~10月份小高峰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
【答案】 D
【解析】 第1题,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出人口时间比较集中,影响其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A错误。2~3月份春节过后返城务工经商人群形成最大高峰,B错误。流动周期一般为一年,以春节为节点,春节前夕返回流出地,春节过后进入流入地城市,C错误。9~10月份的流出小高峰是返乡农民忙完秋收和冬耕后再次外出形成的。因此,流动主要受春节和农业活动的影响,D正确。故选D。
2.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出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意愿对流出地的影响是 ( )
A.不利于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
B.加快生态环境恶化进程
C.降低人口老龄化
D.利于地方文化特色的保护
【答案】 A
【解析】 第2题,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出人口大部分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说明迁出地和迁入地经济差距巨大。两省区是我国边疆省区,总体上人口以迁出为主,两省区的边疆地区条件更差,人口迁出态势更明显,不利于边境的稳定和边疆巩固,A正确。迁出使得人口减少,利于生态环境恢复和优化,B错误。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会加剧人口老龄化,C错误。迁出人口受外部影响大,进而影响迁出地,会导致地方性文化改变,D错误。故选A。
(2021·雅安三诊)下图是“腾讯迁徙”数据平台提供的2018年2月1日~3月11日(2月15日是除夕)期间,重庆、成都、上海、贵阳四个城市的人口净迁入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5题。
【答案】 C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2月15日是除夕,春节期间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为节前返乡与节后返岗,这一时期人口流量大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差异和社会文化习俗,②④正确。如果交通便利但是经济没有差异的两个城市,不会有大规模人口流动,③错误。国家政策不会导致周期性的人口流动,①错误。故选C。
3.导致该时段内人口流动量大的主要因素是 ( )
①国家政策 ②经济发展差异
③便捷的交通运输 ④社会文化习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图中甲代表的城市是 ( )
A.重庆 B.成都 C.上海 D.贵阳
【答案】 C
【解析】 第4题,甲城市春节前人口净流出,春节后人口净流入,且人口流量最大,说明当地吸引外地人员就业数量最多,因此最有可能是上海,C正确。重庆、成都、贵阳都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A、B、D错误。故选C。
5.2月1日~2月17日期间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是 ( )
A.甲地可能出现短期的用工荒
B.减轻乙地社会养老负担
C.给丙地企业带来丰富的劳动力
D.减缓丁地人口老龄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 第5题,2月1日~16日,甲、乙城市人口净流出,丙、丁人口净流入。因此甲地可能出现短暂的用工荒,A正确。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是暂时的,而B、C、D属于长期影响,不正确。故选A。(共26张PPT)
课时22 人口迁移
专题九 人 口
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要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知识网络
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本章内容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本考点进行考查。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比较突出,预计今后高考中本部分内容将会是不可回避的重点内容。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数据,考查学生析图能力。从考核内容上看,多集中在人口增长、分布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质量上。
2022年 全国乙卷
2021年 无
2020年 新课标卷Ⅲ4~6题,人口数量变化
【课堂导学】
四、要点精讲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国内范围内发生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影响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的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等。
4.我国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①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③促进了城乡的文化交流;④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⑤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 ①加大了城市交通、住房的压力;②加大了城市教育的压力;③增加了实施计划生育的难度;④会影响城市的社会治安;⑤落后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典题展示】 (2021·湖南卷)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第(1)题,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故选D。
(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第(2)题,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五、能力摸底
(2021·广东肇庆第三次统测)近年来,广州市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人口迁入城市之一。迁入广州市的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他城市,占迁入人口总量的70.27%,其次是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占广州迁入人口总量的8.49%、6.2%。据此完成1~2题。
【答案】 A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迁入广州市的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他城市。根据社会经济因素是引发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知,广州市与广东省的其他城市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A正确。不能够反映出人口由密集区向稀疏区扩散、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服务业成为主导性产业。B、C、D错误。故选A。
1.广州市人口迁移特点反映出广东省 ( )
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人口由密集区向稀疏区扩散
C.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D.服务业成为主导型产业
2.近年来,迁入广州市的人口结构中 ( )
A.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减少
B.省外人口迁入率下降
C.老年人口迁入数量增加
D.科技人才的比重上升
【答案】 D
【解析】 第2题,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迁移,通过“腾笼换鸟”,引进高科技产业,取得显著效果;广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高科技产业分布集中,因此近年来,迁入广州市的人口结构中,科技人才的比重提高,D正确。主要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A、C错误;省外人口迁入率不确定,B错误。故选D。
(2021·安徽安庆二模)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表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流出人口目的地按比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上海和海南,在分布格局上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下图示意东北地区2005~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情况。读图,完成3~5题。
3.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
A.波动下降 B.先增后减
C.波动上升 D.先减后增
【答案】 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时间内,2014年之前,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年增长量均大于0,说明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至201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因常住人口年增长量为负值,说明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故选B。
4.京津冀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要目的地的原因是 ( )
A.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
C.地形平坦开阔,乳畜业较发达
D.煤铁资源丰富,劳动力需求大
【答案】 A
【解析】 第4题,据题干材料可知,东北地区流出人口主要目的地是京津冀地区,但海南也有分布,这说明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外出流动的原因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距离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流动人口在对目的地进行选择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距离较近的地区,远距离的迁移是基于大工商业中心和环境气候的吸引。故选A。
5.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会导致其 ( )
A.城镇化加快 B.老龄化减轻
C.劳动力缺乏 D.旅游业发达
【答案】 C
【解析】 第5题,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是务工(工作)和经商,且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伴随着常住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将会导致东北地区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会加剧,同时也会影响其城镇化的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故选C。
六、课堂评价
(2021·广东惠州三模)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下图示意我国各年龄组分阶段农业劳动力净转出占当年净转移总量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以前,农村 ( )
A.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增加
B.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减少
C.年轻劳动力增加,老年劳动力减少
D.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
【答案】 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2005年以前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高,而老年劳动力转移占比低,甚至是负数。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推知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故选D。
2.图示时段内年轻劳动力转移趋势的变化,反映 ( )
A.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B.农业劳动强度增加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答案】 D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越来越低,突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D正确。中国经济仍然在高速发展,城市就业机会仍然较多,A错误。农业现代化促进机械化,降低了劳动强度,B错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整治,城市环境越来越好,C错误。故选D。
(2021·湖南适应性测试)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据此完成3~4题。
3.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
①户籍制度 ②惠农政策
③婚姻家庭 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第3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所以②④是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故选C。
4.人口回流 ( )
①增大就业压力 ②增加土地撂荒
③缓解农村“空心化” ④助推乡村振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第4题,人口回流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可以创业,所以不会增大就业压力;人口回流能减轻土地撂荒和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利用资金和技术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故选D。
(2021·天津卷)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下图为2010~2019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输入地的地区分布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题。
5.分析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比例上升,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其就业岗位增加,故A正确。我国农民工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下降,故B错误。我国农民工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关系较小,故D错误。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错误。故选A。
(2021·莆田模拟)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国内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通过分析近几年不同省区作为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发现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据此完成6~8题。
6.回流意愿较高的流动人口的特征有 ( )
A.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较高、有配偶
B.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较低、无配偶
C.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无配偶
D.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高、有配偶
【答案】 C
【解析】 第6题,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现在更偏向于发展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出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低下,没有稳定婚姻状态的人更倾向于回流。故选C。
7.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产业升级,当地的劳动力需求转型
B.经济发达,日常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C.山河阻隔,地区间语言文化差异大
D.城区扩张,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答案】 A
【解析】 第7题,产业转型升级,密集劳动型产业向外转移,就业机会少,这是回流意愿高的原因,而B、C、D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
8.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相对较强的小城市需要( )
A.疏解流动人口,预防出现城镇化问题
B.促增长、强保障,引导人口就地城镇化
C.开展回流人员技能培训,补充本地农村劳动力
D.鼓励流动人口返乡创业,减轻本地的社会负担
【答案】 B
【解析】 第8题,流动人口回流会使劳动力大量损失不利于小城市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加强保障,引导人们就地城镇化,故选B。城市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因此不选A。C、D选项不利于小城市的发展。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