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23:4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训练(含答案)
选择题
1.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2. 某班历史老师以“唐朝对外关系”为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李媛搜集到下面两幅图中的古钱币,从中得出的结论,存在史实性错误的是( )
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C.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D.钱币上都有汉字
3.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4 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便利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 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 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 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7.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8.据史料记载,日本官方曾派出遣唐使十余次,其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D.求取佛经
9.把握阶段历史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下列说法哪种最符合隋唐时期的特点( )
A.中华民族的起源 B.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民族的巩固与统一
10.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清朝的经济繁荣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唐代的对外交往
11.下图为唐的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12.下列人物中,属于唐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使者的是( )
A.文成公主 B.魏征
C.松赞干布 D.鉴真
13.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14.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15.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二、非选择题
16、、判断题
(1)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西天取经。十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2)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
(3)唐都洛阳既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4)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
17、.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以上图片中两位唐朝高僧分别是谁。简述这两位高僧的主要事迹。
(2)这两位高僧的身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
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
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答案
1-5ACABB 6-10BCCBD 11-15CDAAB
16、(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17、(1)图1:鉴真。图2:玄奘。事迹: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
18、(1)百家争鸣。
(2)家国情怀。
(3)饮食文化、服饰、体育运动、社会风俗等。
(4)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