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15268649357(版权属于“胜哥课程”侵权必究!)
微课七下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1.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是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以下解
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土地振动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在空气中不能传播
D.声音在土地中传播比空气中快
2如图所示为音叉共振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
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C.0℃时,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相同
D.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的要大
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声速将变小
6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
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
7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
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己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8.胜哥的汽车停在山崖前,按了喇叭后开始计时,经过1.2秒后听到了回声。若当时的声音
在空气中每秒可传播350米。则胜哥距山崖的距离约为…(
A.170米B.408米C.204米D.210米
9.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4厅“声音之韵"展区,有件“传声筒”展品
(如图),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D.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10.一般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峰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波的反射C.加快声音传播速度
D.仅为了装饰
11.在一个180m×90m大小的操场上准备搞联欢活动,为了让观
众在各处都听得清晰,胜哥在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和S2,小科绕
S甲
场一周分别在各边的中点试听了一番。如图所示的甲、乙、丙、
丁四处,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1
21世纪教育“胜哥课程”(版权属于“胜哥课程”侵权必究!)(共26张PPT)
第二课时 声音传播形式及快慢
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复习:
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而成为声源。
5.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呢?
1.脸盆的平静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
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
木塞在原地附近上下浮动
活动:
答:振动的喇叭使得烛焰摇晃起来。
喇叭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波动,空气波动引起空气中的烛焰晃动。
2.喇叭对着烛焰播放音乐时,烛焰发生什么现象?。
烛焰为何会发生摇晃?
物体振动导致空气疏密的变化,向远处传播。
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
以上两个实验有何共同点?
铅笔点击水面
水面波动
软木塞浮动
音响喇叭发声
空气波动
烛焰晃动
声音的传播形式和水波波动形式很相似。
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
1.声 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声波是疏密相间的纵波。
(水面波是横波)
2.声波的用途
声纳
测海水深度
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船上的发射器先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再由仪器接受和分析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得到整个海床的面貌和距离。
铁道游击队员趴在铁轨上能听见远处的火车声,而站着的人一开始却听不到过了段时间才听到,这是为何?
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物质 温度(℃) 速度
(米/秒) 物质 温度
(℃) 速度
(米/秒)
空气 -10 325 水 0 1450
0 331 冰 0 3160
15 340 铁 0 4900
20 344 铜 0 3800
30 349 松木 0 3320
空气中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四、声音的传播速度
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
一般是:固体 > 液体 > 气体
2. 声音传播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一般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3.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温度升高1℃,声速增加约0.6米/秒。
1.为什么总是在看到闪电几秒钟后才能听到雷声?
答: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小得多。
思考:
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当人耳贴在箭筒上席地而睡时,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由地面传播而来,能及时地发现敌情。
2.北宋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3.有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轻轻敲一下,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
第一声是声音沿铁管传播的,第二声是声音沿空气传播的。因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传播快。
答:二次。
4.对着远处的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回声。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五、回声现象
1.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隆不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答:是回声现象,这是因为雷声多次反射到我们耳朵的结果。
思考: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两者分开。那么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 米才能听到回声。
17
常识:
2.为什么“胜哥”在教室里上课,同学们却听不到回声呢?
答:这是因为我们离障碍物太近,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太短,我们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我们才能将原声与回声区分开来,听见回声。教室讲台到墙壁的距离不足17米,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所以同学们听不到回声。
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
回声的应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在剧院建筑方面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让声音持续一段时间,产生做混响效果。
在石油勘探时, 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2.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
3.利用回声可以勘探石油。
1.人在空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是?
答: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
2.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找一百米赛道,准备发令枪与秒表。A在一头发枪。B在另一头看到光后按下秒表,听到声音再按一下,这个时间间隔近似于声音跑了100m的时间,记为t,则声音的速度=100÷t。
3.百米比赛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见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记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为什么?
答:不准确。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当声音从空气传到计时员耳朵中时,他记时的起始时间晚了,导致记录的时间减小,所以不准确。
1.声音的传播形式: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的速度: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
小结: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
4.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温度升高1℃,声速增加约0.6米/秒。
6.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两者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