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A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B A
二、非选择题
16.(13 分)
【示例】
理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蒙古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
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2分)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灭掉了辽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击败南宋,
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的民族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
沿袭并发展了秦朝以来的郡县制,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设立宣政
院、北庭都元帅府和澎湖巡检司,分别管理吐蕃、西域和台湾,巩固并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在承继宋辽夏金时期民族交融成果的基础上,元代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
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
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回回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蒙古统治者学习、接受秦汉以来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治理模式,借鉴并吸收了
辽夏金的治国理念,强化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延续并发展了中华政治文明。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元代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农耕经济、城市工商业、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国内
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扩大了古代中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元朝把农耕与游牧统一在一个超级规模的
国家经济体内,开创了农牧文明相融发展的新时代。
从科技文化的角度看,郭守敬的《授时历》、火药外传、王祯的《农书》、畏兀儿体蒙古文、《蒙古
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进行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等都证明了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9
分。每个角度 3 分,答出其中 3点即得满分。)
第 1页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
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分)
17.(14 分)示例:
主题:探索国家出路(或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化探索)。(3分)
补充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分)
论述: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挽救国家的颓势,
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
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班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洋务派
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
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注定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9分)
(其他事件如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亦可)
18.(14 分)
1947 年夏,为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
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
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4分)
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
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5 分)
1949 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和“两个务必”政策,
描绘了新中国宏伟的蓝图。(5 分)
19.(14 分)评分标准
11—14 分 提取照片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提取照片信息,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
8—10 分
表述比较准确
未提取信息,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
4—7 分
述不够准确
0—3 分 未提取信息,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示例一:图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建国初期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图 3 反映中美关系缓和拓展了
外交活动舞台。(2分)
论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世界形势,不断取得外交突破。(2分)
第 2页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孤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 年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这一原则成为处理
国际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分)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审时度势,1972 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
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
台。(4 分)
结论: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提供了宝贵经验。(2分)
示例二:图 2 反映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或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即将完成);图 4 反映即将开启改革开放新
时期。(2分)
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2分)
论述:1953 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发展生
产力的同时,逐步变革生产关系,进行三大改造,图 2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果,三大改造标志着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即将初步建立起来。(4分)
中共十一届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4分)
结论:照片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2分)
(特别说明:答案仅供参考,不作阅卷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 3页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以下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对乐的高度重视,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
的前提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提出了“非乐”的思想。两位思想家认识不同的根源
是
A。两者对的音乐的喜好不同
B.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C.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
D.两者的家庭教育不同
3.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
封制,再到秦汉实行那县制,这一发展轨迹反映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
A.中央对地方遂步实现直接控制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4.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
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庙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
可知唐代
A.没有严格的实行纳绢布代替徭役
B.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
C.实物地租己经被货币地租所取代
D.国家财赋的供应已仰仗东南地区
5.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
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
份。这一现象
A。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
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己趋完善
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A.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封建等级制彻底瓦解
C,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D.思想自由开放的结果
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鸦片以“洋药”的
名义纳税进口,说明
A.鸦片走私愈演愈烈
B.列强开始资本输出
C.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8.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
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清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9.190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立通海垦牧公司,专门用于收购苏北海滨的盐场荒地。1914
年以来,通海垦牧公司从淮南垦务局贱价买到许多土地。此外,大生纱厂所得到的借款,也大量用来兼并
土地。张謇的做法
A.受到“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B.缓解了民族资本的资金压力
C.反映他经济思想落后的一面
D.有助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10.《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封面人物选取的是“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
陈独秀在该刊物上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由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