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10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三单元
目录
单元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5
06
07
语文核心素养
名师导学
名师导读
名师导练
课外技法专练
群文阅读推荐
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一、从不同文体特点出发,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两篇散文都围绕中心人物,记叙了多件琐事或多个生活片段。在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时,可以从标题、详略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关注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或表示时空转换的关键词语。《台阶》是一篇小说,应通过梳理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卖油翁》记叙了一场小冲突,同样层次分明,精巧有序。
二、深入作品细节,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散文、小说,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于人物形象分析题,应从多个角度概括分析。
1.从人物言行角度: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的依据是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言行。
2.从描写方法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从时代背景角度:结合文章主题与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三、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
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因此,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也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如何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呢?
1.从重点句中去体会。
2.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
3.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
4.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是分不开的。
5.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和问号的作用。
语文要素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欲扬先抑: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贬低、按下。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语文要素 2.欲扬先抑的作用:
(1)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2)“欲扬先抑”中,“抑扬”是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更加深沉丰富。
一课一法 【文本链接】简析文章欲扬后抑的写法
1.阿长形象的“抑扬”:作者通过欲扬后抑的写作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
一课一法 2.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的感情变化,既突出阿长善良淳朴的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技法点睛 欲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作用的答题格式
1.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得文章情节更加波澜起伏。
3.层层铺垫,使得文章感情更加充沛、丰富。
1. 背景解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录在《鲁迅全集》里。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1.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和鲁迅一起生活到他上学以后,陪伴鲁迅度过了漫长的幼年时期。对鲁迅幼小的心灵成长造成影响最大的,除了他的家族长辈和兄弟外,就要数长妈妈了。这位粗犷、热情、纯朴、善良而值得怜悯的劳动妇女,尽管“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鲁迅因此一直怀念着她。在《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里,鲁迅多次提到这位已故的保姆讲的“美女蛇”“长毛”“花绿头”等故事。鲁迅晚年特意写了本文来追怀她。
写作背景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古籍,主要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以及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 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理清文脉)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阿长(或: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叙写了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到zēng wù( 憎恶 )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pú sà( 菩萨 )……。
(3)晒裤子用的zhú gān( 竹竿 )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憎恶
菩萨
竹竿
(4)总之:都是些fán suǒ( 烦琐 )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5)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tǔ fěi( 土匪 )强盗都在内。
(6)长毛……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biàn zi( 辫子 ),正是那门房的头。
(7)自己轻轻地拍着xiōng pú( 胸脯 )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8)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chuāng bā ( 疮疤 )。
(9)那时就极严重地jié wèn( 诘问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10)但当我āi dào( 哀悼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疮疤
诘问
哀悼
(11)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mò lì( 茉莉 )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12)但我却只在他的shū zhāi( 书斋 )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1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 lì( 霹雳 ),全体都zhèn sǒng( 震悚 )起来。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14)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 zhuō( 粗拙 )的本子。
(15)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shǒu guǎ( 守寡 )的孤孀。
粗拙
守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黄山毛峰茶采制十分烦.琐.,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B.唐长老的双眼一瞬间瞪得滚圆,嘴里更是嗫嚅地说不出话来,脸上满是震.悚.惊骇之色。
C.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文物,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很值得研究。
D.我们在风雪中拍摄留影,仿佛在阅读庄子的妙文隽语,文风的汪洋恣肆,文气的一.气.呵.成.。
A
2. A【解析】“烦琐”指繁杂琐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精细”。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教育其实很简单,点燃、唤醒、鼓舞、激励,把这几个字做好了,就达到了90%以上。(删去“以上”)
B. 阅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去理解和了解跟自己不同的文化,进而理解文化背后的人。(将“理解”和“了解”互换位置)
A
3. A【解析】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目标”。
C. 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用好和抓住各种历史机遇。(将“用好”和“抓住”互换位置)
D. 在快速阅读时,把书捧得离你的习惯距离远些,可以增强30%的阅读速度。(将“增强”改为“提高”)
4.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欣赏下面两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关于这两幅书法作品的字体,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甲骨文 B. 篆书
C. 隶书 D. 草书
C
4. (1)C【解析】这两幅书法作品的字体是隶书。隶书的特点主要有:①隶书的结构改篆书的形象化为点划符号化;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为方扁;③隶书的笔画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2)用简体楷书将这两幅书法作品正确、规范地书写在横线上。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以上两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均出自( B )
A. 《孙权劝学》 B. 《诫子书》
C. 《论语十二章》 D. 《卖油翁》
4.(2)B【解析】以上两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均出自《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
B
(2)B【解析】以上两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均出自《诫
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
新题特训
5. (新题型)班级准备开展“传承家风”的语文综合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识家风】。阅读以下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家风的内涵。
家风是风气、是风格、是风尚。家风是在家人的言谈举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它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所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
内涵: “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
“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
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
风尚和作风。
(2)任务二:【展家风】。根据对联常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展现家风的对联。
品 如大海 是高山
纳千川 容万物 德
上联: 品是高山容万物
下联: 德如大海纳千川
品是高山容万物
德如大海纳千川
6.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回到车厂,他懊睡了两天……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1)选段中的“他”指的是 祥子 。(填人名)
(2)在整部作品中,“他”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他的理想一次次破灭,于是他从一个拥有梦想的坚忍的老实人,变成了一具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祥子
他的理想一次次破灭,于是他从一个拥有梦想的坚忍的老实人,变成了一具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课内精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阿长问《山海经》,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说明了什么?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
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
8.结合加点词语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霹雳”“震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后的震惊和不可思议;“赶紧”则直接表现了“我”极度惊喜、迫不及待要查看《山海经》的心情。
“霹雳”“震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后的震惊和不可思议;“赶紧”则直接表现了“我”极度惊喜、迫不及待要查看《山海经》的心情。
9.选文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4分)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一直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这让“我”产生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所以这四本书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一直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这让“我”产生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所以这四本书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课文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给“我”讲“长毛”的往事;详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初步了解;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更能突出“我”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给“我”讲“长毛”的往事;详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初步了解;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更能突出“我”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0.联系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4分)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皱皮苹果(15分)
刘心武
①从郊区书房回到城里的家,总会遭逢一大摞待拆看的邮件,我的习惯是先看熟悉的,再看不熟悉的。一般是先拆看外表堂皇的,这是否有些个“嫌贫爱富”?但“金玉其外”的诱惑,恐怕是很多人都难以拒绝的,尽管往往会发现“败絮其中”,也只好一叹了之。
有的来函,信封寒酸,字迹幼稚,右下角的地址是某镇某村,由作协或编辑部贴条转来,根据近年来的经验,这样的信函,多半是附上他写的并不成熟的习作,希望我能往报刊推荐的。
②大体浏览一下积存的邮件后,我多半会到附近绿地遛遛,到票友聚焦的廊亭,听他们轮番演唱。几位经常炫技的票友,已成为我们那一带的明星,我一见他们那堂皇的架势,总要坐到廊栏上洗耳恭听。无论是裘派黑头,还是程派青衣,听着那些唱段,真觉得满耳落花,满心沁芳。不仅那些名票脸熟,就连总去旁听的,也有若干熟脸。
有位年纪跟我相仿的,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他欣赏时,总轻闭双眼,一只手还随那声腔在膝上轻扣,他那满脸的皱纹也微微抖动,令我觉得非常滑稽。
③一天傍晚遛弯回家,饭后想吃水果,去阳台大纸匣里取,忽然发现角落里有只不大的苹果,显然是很久以前买的。取出来,放在手心里一看,它那表皮已经干燥得起皱了。
④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首诗,里头有几句是以苹果的名义请求:“削我皮,或者用牙啃/之前,能否仔细欣赏一下/我表皮的美丽。”苹果,以及其他水果,确实有权利这样地要求人类。我一贯比较注意水果外表,而且经常“以貌取果”,也懂得把比如说苹果的外皮当作专门的审美对象。我曾很'小心地将一只大苹果那华丽的外衣削成连续不断的螺丝转,然后将它巧妙地搁放到桌子上,令它望去仍是一只完整的大苹果。
⑤我仔细端详那只皱皮苹果,忽然非常感动。它在被遗忘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让自己沾染霉菌,坚决不腐烂,虽然它的表皮因脱水而发皱,却身无黑斑,那红晕依然具有诱惑力,还散发出一种略带酒味的甜香。它是怎么度过那些寂寞的日子,洁身自好、保存实力,甚至还利用那被冷落的时间,尽量把自己的糖分保持住的?
⑥我把皱皮削掉,那果肉居然鲜若处子,尝一口,异常香甜!吃完它,还回味了许久。
⑦第二天,我又下楼遛弯,又去听那些票友演唱。那位我觉得颇为滑稽的听众,又在那里闭眼击节。我忽然觉得,他很像是一只皱皮苹果。待那边一曲唱完,我就跟他说,您何不来上一段?他脸倏地红了,更像皱皮苹果了。有其他人也注意到了他,跟着劝,或竟跟着起哄,后来连操琴的也问,他究竟想露哪段?
他呢,站起来,走到人群当中,说了声“让徐州”,清清嗓子,跟拉琴的对了对弦,然后在琴师的配合下,居然唱起了言派腔,宛转优雅,吐字如珠。我觉得那一刻他仿佛就是削掉皱皮的苹果,因为在落寞中久久地自爱,保存住了一腔鲜活,一旦得以施展,则散发出沁脾的香甜。一曲终了,掌声里,我悟出更多。
⑧我承认,因为对积存的邮件里那些“皱皮”的一贯轻视,有的启封后潦草一瞥,就马上当作废物丢弃。现在,我提醒自己,也许,那会是一只“皱皮苹果”,虽然其貌不扬,甚至萎缩鄙陋,但表皮里面,却会有鲜活的甜汁,我必须慎重对待,不得轻率处置。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好比能唱“让徐州”的高手能人,但殷殷期待之心,确是有了。
⑨悠悠人生,谁能永居中心?谁能永有抢眼而马上被选取、光艳显示的机会?我自己,也颇像滑落到果匣角落的一只苹果,我能否努力避免感染霉菌,在洁身自好中,任凭表皮起皱,而内里仍然默默地保持,积蓄着能贡献于他人、社会的精华呢?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简析“皱皮苹果”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其作用。(4分)
含义:表层含义就是一个不好看但好吃的苹果;深层含义就是一个事物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其本质非常优秀,也象征那些其貌不扬却身负才能的人。作用:“皱皮苹果”在文中即是叙述线索也是象征事物;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含义:表层含义就是一个不好看但好吃的苹果;深层含义就是一个事物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其本质非常优秀,也象征那些其貌不扬却身负才能的人。作用:“皱皮苹果”在文中即是叙述线索也是象征事物;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他欣赏时,总轻闭双眼,一只手还随那声腔在膝上轻扣,他那满脸的皱纹也微微抖动,令我觉得非常滑稽。
运用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其貌不扬而又非常投入的票友形象,让人联想到“皱皮苹果”,引出下文,并为下文写该票友的一鸣惊人做铺垫。
运用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其貌不扬而又非常投入的票友形象,让人联想到“皱皮苹果”,引出下文,并为下文写该票友的一鸣惊人做铺垫。
3. 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巧,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赏析写作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写对寒酸幼稚的来信和其貌不扬的票友的不在意甚至轻视,是为了下文作者真诚地鼓励那位票友登台献艺,并且一改往日的拆信习惯,殷切地期待皱巴巴的信封里装满才情的态度转变做铺垫,突出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不要以貌取人的中心主题。
本文主要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写对寒酸幼稚的来信和其貌不扬的票友的不在意甚至轻视,是为了下文作者真诚地鼓励那位票友登台献艺,并且一改往日的拆信习惯,殷切地期待皱巴巴的信封里装满才情的态度转变做铺垫,突出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不要以貌取人的中心主题。
4. 一只皱皮苹果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悟。(4分)
①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能“嫌贫爱富”“以貌取人”;②联想到人生,在外界的不良环境中要洁身自好,任凭表皮起皱,内里仍然要默默地保持,积蓄着能贡献于他人、社会的精华。
①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能“嫌贫爱富”“以貌取人”;②联想到人生,在外界的不良环境中要洁身自好,任凭表皮起皱,内里仍然要默默地保持,积蓄着能贡献于他人、社会的精华。
阅读 意图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
推荐
写法相同 《风雪夜归人》(吴祖光) 概述典型事例。 《樟树下,外婆家》
阅读 意图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
推荐
不同风格 《单车岁月》 (毛本栋) 感受语言风格。 《樟树下,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