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让学生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2、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工具进行比较分析,强化时空观念,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体会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
【时空坐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
知识点01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表现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铜器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业生产工具
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微点拨】翻车与筒车的区别
翻车与筒车都是古代灌溉工具,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翻车是靠人力踏动,筒车是靠水力冲动。
【知识拓展】
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这里是农业最早起源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③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知识拓展】古代农业工具的演变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出现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西汉:犁壁出现,牛耕得以推广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
【知识拓展】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铁器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
3.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春秋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4.铁器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春秋时期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总之,铁器的出现推动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促进了春秋时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知识点0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元朝以后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古代西方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思考;《机妇赋》描绘的是哪种纺织工具?老官山提花机模型的出土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实证了《机妇赋》中描绘的纺织工具是存在的。
②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
③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2.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表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 采用坯车来制坯
中国南朝 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③唐朝:唐三彩(陶器)。
④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金属冶炼工具
冶金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大型) 坩埚 熔化金属
范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大量铁农具范。
东汉时,南阳大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历程表
【微点拨】提花机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据考古证实,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来看,不仅有平纹组织的绢,还有提花的菱纹绮。这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提花机。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只有提花机才能织出。
知识点03 劳作方式的发展
1.集体劳作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2.农业家庭式劳作
经营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
(1)原因:
A、经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B、政治:诸侯国为顺应时势进行土地私有制改革,更推动小农经济大量产生;
(2)内容:
A: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B:地位:长期处于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C:特点:
①自给自足性②分散性③个体脆弱性和整体稳定性④落后性⑤封闭性
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和脆弱性。
组织形式的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分散经营。
经营过程的稳定性 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生产工艺的精细性 土地有限,投入人力、时间较多,耕作技术相对发达,单位产值较高。
生产目的的封闭性 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家庭单位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缴纳赋税,缺少与外界的交流。
生产水平的落后性 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经济发展较慢
生产单位的脆弱性 收成有限,易受天灾人祸影响而破产
D:影响
政治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故加强中央集权就成为历代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又会导致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经济 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当着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等领域,这说明了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古代中国的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文学艺术 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憧憬的生活,如《桃花源记》《天仙配》等。
伦理观念 如孝敬父母、邻里和睦等观念都是受小农经济的影响。
学思之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地位: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积极:
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
局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总结提升1】中古时期的欧洲庄园
(1)兴盛: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
(2)性质:一种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西欧中古时期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基层经济单位。
(3)特点
①土地构成: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土地被划分称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农奴份地的所有权归封建主,农奴的子弟在继承份地时要向封建主缴纳继承金。
②劳作方式: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
③分配方式: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
【总结提升2】东汉——魏晋南北朝庄园劳作方式
原因:豪强地主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
③容易产生地方分裂割据;
④农民依附性强,地位低,劳动具有强制性
⑤自给自足,市场性弱,不利于经济交流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
①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②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③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④产品分配: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进入市场,但数量很少
⑤评价: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5.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两宋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④元代时期: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⑤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特点:
①民间私人经营,由较大的主动性。
②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产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在市场流通。
④劳动者由较多人身自由,由一定报酬,劳动积极性较高。
(3)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冲击巨大。
【总结提升】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的标志
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中。
(3)特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市场狭小: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③旧经济观念的影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人买田置地或供后代读书科举,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④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6.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工商食官”
(2)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供官府和皇室使用。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分工细致化、专业化的特点。
(3)发展: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4)弊端:
①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②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
③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④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容易失传。
【总结提升】手工业三种形态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 个体独立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个体农户的副业
产品用途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民间消费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上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很少进入市场
历史变迁 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意义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