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要求】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手工劳动发展到机器生产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大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催生了工厂制度,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中西工厂制建立的史实。
历史解释:认识工厂制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史料实证:通过图文史料了解近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带来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后,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认识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劳动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时空坐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
难点:充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教学内容】
【概念阐释】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机器大生产 属于生产力的变化,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工厂制度 是生产组织形式(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集中劳作)取代零碎分散的劳作,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知识点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工厂制度
(1)背景:工厂的出现。
(2)特点
①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②规章制度严格,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思考 工厂制度特点?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②雇佣工人集中劳动。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④分工细致协作高效。⑤使用机器流水生产。⑥生产社会化程度高。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3)影响:
经济: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
文化: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阻碍近代基础教育的发展。
社会:导致人的异化。
3.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1)背景
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阶级为实现自救,开展洋务运动;
③甲午战后,列强投资设厂使中国利权进一步丧失;④关注民生,济世救民思想的影响。
(2)表现:
①产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3)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政治变革。
经济: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中国近代化;在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思想:西方思想传人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推动近代思想传播。
教育: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结提升】近代中国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族工业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采用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民用工业和民族工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不同点:
军事工业:
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
产品分配:经费政府调拨,产品由政府分配
民用工业:
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性质: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产品分配:产品满足军事工业需要后进入市场
民族工业:
代表: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天津永利碱厂
产品分配:产品完全进入市场
【总结提升】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
相似点:
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不同点:
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
【微点拨】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把工人聚集起来,集中生产。两者都采用手工劳动,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知识拓展】实业救国
19世纪末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张謇是重要代表,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该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实践证明在社会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中国是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知识拓展】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厂的区别
知识点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思考 ①形成的原因?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井喷
②在19世纪臭名昭著的原因 城市规建滞后,生活环境恶劣
③再次兴盛的原因?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
【微点拨】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知识拓展】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的社会转型
【总结提升】辩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角度 内容
积极 影响 (1)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增大 (3)阶级关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
(4)工业城市兴起,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5)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 (6)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7)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 (8)教育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9)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
消极 影响 (1)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 (2)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3)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