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题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主题 探索汉朝的兴衰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一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汉朝的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其衰亡的原因。
教学内容分析 汉朝处于秦朝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后的巩固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作为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上承秦朝初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下启隋唐盛世,分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四个子目,囊括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内容。本课结合上一节课秦朝的相关知识点,探索两汉的兴衰,深刻理解汉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作用。
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有着初中的历史知识储备,且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封建社会有着一定的认识,对推恩令和中外朝制度等知识点有着初步印象,还需进一步深化学习。 在思维能力上,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有着较强的历史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随着学习也不断增强。但高一是高中的起点,学生对两汉的认识极其浅显,没有认识到历史的连贯性,对史料的分析能力也还需训练加强。 在心理特征上,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可能产生退缩厌倦的心思,需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热情。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郡国并行的制度的原因,了解汉初的政治。 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能够归纳汉武帝和光武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理解其影响。 通过分析史料与解读图表,深入分析西汉、东汉灭亡的原因,以史为鉴,与当下的社会形势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核心目标: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两汉时期对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深入探索西汉、东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西汉、东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 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 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出示:楚汉战争示意图 讲解:秦朝暴政而亡,刘邦在与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正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楚汉战争的胜利并不代表着刘邦可以高枕无忧。 设疑:汉初是怎样治理天下,守好打下的江山呢? 阅读地图,复习上一节课楚汉战争的相关内容。 设置悬念,与上一节课“秦亡”的内容相结合,直接引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
新课讲授(35min)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的政治 问题1:结合上节课内容,思考刘邦治理天下的制度有何特殊? 出示:材料 讲解:皇帝的称号是秦始皇所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都是秦朝的制度,从这可以看出汉代对秦朝的大部分制度进行了继承,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着一定的改动,故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过渡:汉承秦制并不包括地方制度,西汉初期是怎样看待秦始皇力推的郡县制? 出示:材料 讲解: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无宗室援助,于是放弃秦朝的郡县制,转而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问题2:郡国并行制是什么?带来怎样的影响? 出示:图片 讲解: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分封了七位异性功臣为诸侯王,后由于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被刘邦剪除,但刘邦吸取了秦朝“孤立之败”的教训,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同时保留了部分郡,最终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 出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统计表》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图片,思考中央和王国人口和辖郡差距大带来的影响。 总结:郡国并行制实行下,诸侯王坐大。 设疑:诸侯王坐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出示:《七国之乱形势图》 讲解:诸侯王坐大,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严重威胁到汉的统治。汉景帝在位时,试图削减诸侯封地,遭到反抗,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3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在封地的统治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王国问题初步解决,从军事上初步削弱了诸侯。 (二)汉初的经济 问题1:汉初的经济上主要采取了与民休息政策,阅读第一子目,结合下列两则材料,思考西汉初期为什么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出示:材料一 材料二: 引导学生分析:从材料一中分析西汉初的社会经济情况,从材料二中分析汉初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结合教材,思考西汉初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原因,得出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和秦暴政而亡的结论。 总结:由于西汉初期并不理想的经济状况和秦亡的前车之鉴,汉初尊奉并贯彻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提问:在黄老思想主导下的与民休息政策内容有哪些? 出示:表格 讲解: 小结: 过渡:通过“与民休息”政策,西汉摆脱了经济凋敝、羸弱的标签,迎来了一位有着雄心壮志,试图大展身手的君主:汉武帝。 二、西汉的强盛 问题1:汉武帝继任时,面临什么局面?面对这些局面,汉武帝采取哪些政治措施促成了西汉的强盛时期,实现其大一统的抱负? 出示: 讲解: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的措施。 提问:什么是推恩令? 出示:图片 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分析图片和材料,推理推恩令能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原因。 总结: 提问:什么是中朝? 出示:“中外朝”架构图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图片,理解西汉中外朝制度的结构。 总结: 问题3:吸取西汉初期的教训,汉武帝实行了哪些经济措施?思想文化上做了哪些努力? 出示:表格 讲解:汉武帝为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实现经济大一统,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的经济措施和为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实行的思想措施。 提问:汉武帝为什么尊崇儒术? 出示:材料 讲解:儒家推崇统一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问题4:汉武帝实行的对外措施有哪些? 出示:图片 讲解: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 讲解: 提问:丝绸之路后,汉武帝如何治理西域? 出示:图片 讲解: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同时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过渡:西汉在汉武帝时期进入了强盛时期,却也难逃衰亡的命运。 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 问题1:西汉后期呈现什么局面? 出示:材料 总结: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严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问题2:王莽的新朝为什么短短十几年便灭亡了? 出示:图片 讲解:新朝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王莽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中,最终引发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后,在绿林和赤眉两大起义军的鼓舞下,其他地方的农民也纷纷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提问:刘秀建立东汉后如何维护国家的统治? 讲解:西汉灭亡后,国家割据的局面一直没有消失,因此刘秀建设东汉后平定了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政治上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提高尚书台地位,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试图避免出现外戚乱权的局面。由于东汉初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库空虚,刘秀选择裁并机构, 裁减地方官吏,节省政府开支,提倡节俭。在经济上,为了恢复经济,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提倡文教,以 “柔道”,也就是德政治理天下。在刘秀这些措施下,东汉走上正轨,被称为“光武中兴”。 过渡:通过教材可知,尽管刘秀严格控制外戚干政,但东汉晚期依然没有逃过外戚干政的命运。 (3)东汉败亡 问题1:是什么导致东汉外戚干政现象严重?给东汉带来了哪些影响? 出示:表格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所反映东汉中后期存在的问题。 总结:东汉晚期皇帝寿命不长,即位年龄小。 提问:皇帝早逝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出示:图片 讲解:皇帝早逝,幼主即位,由太后掌握朝政,君权旁落,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不满于此,利用宦官夺回君权,诛杀铲除外戚势力,于是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过渡:这样的局面给东汉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出示:材料 讲解: 问题2:除了党锢之祸,东汉灭亡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材料 讲解: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且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东汉的政治极端黑暗腐朽。 过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终于展开对东汉统治集团的反抗,爆发了黄巾起义。 出示:图片 讲解: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提出任务:大汉帝国在公元220年结束,享国四百零七年,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请同学们阅读第四子目的内容,归纳两汉具有代表性的史学、文学和科技成就。 总结: 阅读材料,回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课的知识点,思考问题并回答。 思考问题,理解刘邦提出的郡县制的缺点,对“郡国并行”产生疑惑。 分析图片,知道郡、国的概念和在西汉地区的划分,理解郡国并行存在隐患。 阅读材料和图片,分析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影响。 联系教材,理清郡国并行制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构建思维导图。 阅读材料,从材料一中总结出汉初经济社会情况,从材料二中总结出汉初认为“秦暴政而亡”。 结合教材,叙述与民休息政策的内容。 梳理汉初经济的内容。 分析汉武帝继任时面临的局面,结合教材,回答对应的措施。 通过分析图片推理推恩令如何实行,有着怎样的影响。 通过分析图片推理中朝是什么。 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思考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原因。 知道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史实,分析路线图,思考丝绸之路到达的地区,见证汉朝的强盛。 思考问题,分图片,理解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原因。 分析材料,总结西汉后期灭亡,王莽篡汉的原因。 结合教材,对刘秀采取的措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分类论述。 分析表格,得出“皇帝早逝”的结论。 倾听讲解,结合教材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 分析材料,清晰认知党锢之祸对东汉带来的消极影响。 提炼材料重点,从豪强地主和统治者两大主体分析东汉晚期存在的问题。 分析图片,认识黄巾起义规模大、影响大的特点,树立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认知,联系已知的三国两晋知识。 分析教材,提炼教材内容,从史学、文学和科技三方面对两汉的文化进行分类并回答。 利用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实证,正确分析解释汉承秦制和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和影响。 结合教材,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初社会情况,提高史料分析能力,意识到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必要性,分析归纳其措施,理解其影响。 学生基本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分析史料、解读结构图,理解汉武帝实行的对内措施,从时间观念出发探究汉武帝对外开疆扩土的措施和影响,突破课程重点。 结合教材,思考光武中兴与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之间的共性;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探究两汉灭亡的原因,突破课程难点。 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自行提炼两汉文化成就,认识到两汉丰富的文化成就,树立文化自信。
课堂总结 (3min) 出示:时间轴 总结:大汉王朝是对秦的延续,对统一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 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两汉的兴衰,归纳相关知识点。 建立汉朝的时间轴,对汉朝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
学习效果 评价 思考:两汉的文化成就丰富,可以说是硕果累累,结合本节课内容,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两汉人民创造了这样灿烂的文化?以两百字的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结合课堂知识完成习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对课堂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拓展学生思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