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说 和 做
臧克家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人物简介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青岛闻一多塑像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塑像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mí
wù
jiào
qiè
lì
hè
jiǒng
yá
hán
kuī
jiǒng
piǎo
dié
dǒu
预习检测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做了哪些事情呢?
由此来看,文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4、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5、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6、请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命家在“说”和“做”两方面的表现,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学者
革命家
闻
一
多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三本书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三件事
说了做了
言行一致
对比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8)
内容
特征
具体表现
目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课文研读,合作探究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征,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前期:
后期:
变化:
共同点:
从学者到斗士
言行一致
始终如一
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作为
学者
作为民主战士
总领本部分
第1、2段
总结本部分
第7段
第8、9段
总结本部分及全文
第19、20段
过渡
总领本部分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夹叙夹议
技法探究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夹叙夹议的作用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拓展延伸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