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内容: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知歌曲的两段体结构,能够感受音乐不同段落及不同的演唱形式的对比与变化。
2、通过聆听和哼唱歌曲旋律,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学唱、体验、探究,增强自主、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歌曲优美、宽广的情绪,学生通过多种参与音乐活动体验歌曲中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感知歌曲的两段体结构及不同乐段的变化。
教学准备:二胡、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拨弦乐器等。
教材分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优美、抒情、草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的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歌曲采用了五声宫调式,具有蒙古族牧歌特有的风格。悠扬起伏的旋律把人们带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中,使人们感受到了蒙古草原绿色、热情、奔放的美。该歌曲的曲式结构是单二部曲式。A段是前六个乐句,B段为副歌部分。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蒙古族音乐非常喜欢。在聆听、总结和模唱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做的很好,但学生们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有时还不够大胆, 我们要多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师:欣赏老师演奏的二胡曲《赛马》,说一说是哪个民族的乐曲?介绍蒙古族。生:仔细聆听《赛马》,融入乐曲情境。 导入教学,创设音乐情境。
初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 师: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音乐情绪。师:1.歌曲是用什么速度来演唱的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歌曲是由几个人来演唱的
不同演唱形式的欣赏 1、欣赏合唱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区别不同的演唱形式。生:用心聆听,回答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合唱。初步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体会两种演唱形式所表现歌曲风格的不同。 复习学习过的内容,体会不同演唱形式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
利用图谱分辨歌曲的结构 1、聆听歌曲,学生和老师共同勾画歌曲第一段的旋律线条。引导学生利用图谱分析歌曲的结构。2、小组讨论: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A部和B部音乐片段分别欣赏。在旋律、节奏、情绪方面进行对比,比一比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准确。A部B部旋律A、起伏 B、平稳 C、八度大跳节奏A、工整、有规律 B、舒展、悠长 C、自由、散板情绪平静忧伤 B、舒缓优美 C、高亢饱满3、演唱歌曲:A部用wu旋律模唱。 B部填词演唱。 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表现形式,整体和分段欣赏相结合,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蒙古族音乐特点 介绍波音,老师范唱第一乐句将带装饰音和不带装饰音的两种演唱进行对比。装饰音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体现。找出曲谱中的最低音和最高音。音乐要素中包括音的高低。音域宽广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特色。生: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波音和音域宽广来体现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总结能力。
小组活动 利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边演唱歌曲,边打节奏,看看哪组同学声音最响亮,情绪最饱满。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体验歌曲中所表现的意境。哪条节奏适合为歌曲伴奏:2/4 ×××× ××︱×××× ××︱2/4 O × × O ︱ O × × O ︱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演唱表现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师生互动 老师演奏二胡,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表演《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草原中。
课堂小结 在草原上放歌,会让你体会到大草原是多么辽阔。课堂上我们体验了蒙古族音乐特点,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下期待同学们去草原感受草原的美,真正实现草原文化之旅。 喜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生活,激发对草原的无限向往,让音乐主题更鲜明、精彩,让思想和情感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