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5.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八年级下册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课时目标
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
炎热( ) 簌簌( ) 物候( )
农谚( ) 连翘( ) 悬殊( )
纬度( ) 经度( ) 销声匿迹( )
piān
zài
yán
yùn
hòu
shū
sù
yàn
qiáo
wěi
nì
jīnɡ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1.读准字音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整体感知
(1—3)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 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 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文体结构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1~3)
(4~5)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1~12)
(6~10)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三、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主要
空间
时间
次要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四、结构梳理
描述物候现象
阐述研究意义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2.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五、词语评点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写秋: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如: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 赶快耕地 ;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 始唱歌------”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连天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大自然的语言
秋
夏
冬
春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五、主旨概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六、拓展提升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六、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
不就像游动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你看那天空飞翔的大雁,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