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15.《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新课导入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音形识记
意蕴 附丽 姑且 笼统
娥眉 寂寥 谚语
心旷神怡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yùn)
(fù)
(qiě)
(lǒng)
(é)
(liáo)
(yàn)
(yí)
(xǔ)
(dǔ)
音形识记
信手拈来 颦 缥缈 譬如
瞬息 怆然 惨戚
铢两悉称 闲情逸致
(niān)
(pín)
(piāo miǎo)
(pì)
(shùn)
(chuàng)
(qī)
(zhū)
(chèn)
(yì)
词语积累
⑴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⑵附丽:附着,依附。
⑶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⑷颦:皱眉。
⑸爽:有差别,不同。
⑹寂寥:寂静;空旷。
⑺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8)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9)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素材。
(10) 心旷神怡:心境愉快,精神愉快。
(11)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12) 闲情逸致:悠闲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 (第1-2段):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 (第3-6段):提出问题。
第三部分(第7-12段):分析问题。
第四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整体感知
(二)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不尽意。
整体感知
3、作者对文学是怎样定义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举例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2、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深入文本,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深入文本,体会“无言之美”
3、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第一,相片较图画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第二,图画较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深刻。
4、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往往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重点句子理解
1、怎样理解“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2、“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怎样理解?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文学中言不尽意,更有深意和美感。
重点句子理解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这段话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对比,形象而又细致地描写了金刚和菩萨的不同神态,金刚怒气外露,菩萨内敛含蓄,表现了雕像静体传神的特点。
归纳写作技法
1、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怨情》中“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杜工部《后出塞》中的诗句。
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③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的最好例子。拉奥孔父子三人在极刑前,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归纳写作技法
(2)道理论证。
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引用美学原理“和“自然逼真”说明美术作品不能撒谎,说理透彻。文章第9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语》、陶渊明、陈子昂、钱起、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内容详尽,说服力强。
(3)对比论证。
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归纳写作技法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各自的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的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拓展延伸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示例: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