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14.《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的脉络,理清结构思路。
3、学习引用和举例的论证方法。
新课导入
这是李可染的《漓江胜景图》。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家李可染的一篇美学理论性文章,他指出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山水画的意境是如何产生的?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山水画的意境》。
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写作背景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忽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要集中全力反映客观世界的实质,创造出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正如前人所说“狮子搏象”;要全力以赴。
所以我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为要获得我们时代新的意境,最重要的有几条;一是深刻认识客观物件的精神实质,二是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蕴含着新意境的山水画来。
——李可染:论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
音形识记
惆怅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崇高 夔门 暮霭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chóu chàng)
(zhì)
(xuàn)
(lín)
(chóng)
(kuí)
(ǎi)
(xiōng)
(lüè)
(zhāo)
词语积累
惆怅:伤感、失意。
渲染:(1)画国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2)比喻夸大的形容。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要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画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后指从早到晚,整天。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整体感知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2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第3、4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第6、7、8自然段分两层,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达出来,打动人心。
合作探究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地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作者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作者想更直接地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合作探究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比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课堂小结
一般议论文多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分析证明;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这篇文艺性评论则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板块展开的,这也是文艺性评论的常式结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举例论证、引用等手法,赏析关键语句。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课程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齐声朗读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3、山水画的意境是什么?怎样能获得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写景与写情相结合。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作者如何层层阐述,论述山水画的意境的。
深入文本,体会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1、读第3段,作者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要说明什么?
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透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景描写,描绘出送别的惆怅,人已远去,送别之人遥望江水的不舍。
2、作者通过这两首诗词的引用,是如何回答山水画要有意境的问题的?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第3、4段列举一诗一词,一古一今,通过两个事实论据来说明景中含情那动人心魄的力量,只有有了情,景才有了向外扩张的姿态,才有了向内沉淀的滋味,才有了独立的品质与饱满的气韵。
最后一句“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是结论,融合诗与画,景与情,完成论证的过渡。
深入文本,体会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3、“意境是什么”和“为什么需要意境”的问题解决了,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的问题。阅读“怎样获得意境”部分,把这一部分所举实例与其相对应的观点一一标注出来,提问:作者是直接回答如何获得意境吗?有怎样的推理过程?
不是直接获得!
如何获得意境?——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如何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要深刻认识对象(怎样才能深刻认识对象?)——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只有长期的观察,才能全面记住事物的各种行为特征,才能深刻地描摹事物的精神状态,才能让事物“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
例如齐白石画虾观虾,那虾就是客观事物。虾在齐白石的长期观察之下,已经在他心中刻下了影子,虾也便由客观事物成为记忆中的意象。当真实的虾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回忆起来,这叫“再现的想象”。长期的观察能做到这一步,才能称得上“深刻认识对象”,达到第二层次的认知水准。当其对虾有了自己的情感时,便会对记忆中虾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虾形象,这称之为 “创造的想象”此时,笔下的虾便有了意境。
深入文本,体会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要深刻观察呢?
为了消除普通读者的误会,作者特意在第8段从中国画特点的角度指出:中国画不强调“光”,也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不强调,并非不重视。对光的不强调,更是深层次地论证长期观察之效用的。正因为对光的理解深刻,所以不滥用光线的表现力,才会独树一帜地求取光线的另类表达。此段还列举了苏州四柏,四川峨眉、夔州、剑阁、青城四景,以及颐和园景观,其各有特色,各有情状,以此来说明深刻认识对象的观察,对于情感与意境的产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例之后作者总结道:“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 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一定是李可染最深刻的创作体验。
深入文本,体会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5、意匠和意境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画山水的“意境”是要突出表现主题内容的话,那么“意匠”,就是具体的表现手段,两者并无格调高雅低俗之分,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结文艺评论的文体特点
梳理阅读过程,文艺性评论有哪些文体特点?
内容——针对文艺作品表达观点,讲授知识;
结构——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
举例——不仅仅是证明观点,还是为揭示、完善、丰富观点服务。
拓展延伸
利用所学本文的“意境”知识,结合下面的材料,再来赏析《漓江胜景图》。
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 ——李可染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示例:
①《漓江胜景图》不追求“自然地理的准确性”,是作者观察后产生的作品,画里的景物凝结了不同角度、不同地域的山水特点。画家李可染以大观小,撷取其最精粹的部分,重新安排、调整,营造出舟行其间、俯仰广览、时空浩大的艺术效果,而如果仅拘于一隅取景,不免感觉小而单薄,甚至像个盆景。
②《漓江胜景图》是作者借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作品,密密相连的船队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山水之美隐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课堂小结
再次赏析,同学们能非常好地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关于“意境”的文艺观点。
其实在我们诸多种类的艺术创作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诗歌与绘画,都是强调意境表达的。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