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砂和粘土 3

文档属性

名称 (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砂和粘土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3-15 15: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砂和粘土》教案设计及评析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砂和粘土在颗粒和粘性方面的特征。
  2.初步学会观察砂和粘土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4.通过制作泥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砂和粘土在颗粒、粘性方面的特征。
【教具准备】
  分组准备:培养皿2个,分别装有砂和粘土、木片、盖纸、泥、小瓶2个(装有水)。
  演示准备:泥玩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谈话,引导学生辨认培养皿中的砂和粘土,然后进入本课教学。
(二)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观察、知道砂和粘土颗粒大小不同。
  第一个环节:通过观察活动,感知砂和粘土是颗粒状的。
  师:(通过投影演示,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像老师这样,准备好后,就用手分别摸一摸、搓一搓砂和土,然后再按一按砂和土,在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操作,体会感觉。
  师:刚才,大家都知道了哪个是砂,哪个是土,谁能向大家说说,用手摸、搓、按砂子有什么感觉?
  学生谈自己的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投影显示砂的形态,然后请学生板书画出砂的样子。
  学生画砂,明确砂是颗粒状的。
  师:谁能说说摸、搓、按土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自己的感觉。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小筛子,仔细观察通过筛子漏下去的土的细小颗粒。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操作,观察,然后汇报自己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画出土的样子。
  通过观察、描述、画出,从而明确土是细小的颗粒状。
  第二环节:通过比较,知道砂和粘土颗粒大小不同。
  师:砂和粘土都是颗粒状的,它们完全一样吗?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开始比较、认识,最后汇报认识结果。
  教师帮助小结:砂的颗粒大,土的颗粒小,它们颗粒大小不同。
第二部分:通过游戏,认识砂和粘土的粘性不同。
  第一环节:利用搓条活动感知粘土的粘性。
  师:砂和土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下面做个小小竞赛游戏,你们就会明白。
  学生按教师的示范要求和泥和砂。
师:第一个比赛就开始了,注意听怎么做:
(1)两个人取一点湿砂放在手上,
(2)两个人取一点湿土放在手上,
(3)老师说开始,比比在短短时间里,看谁的条搓得好?
  学生开始宣布结果。
  1.对优胜者提出表扬,并问:为什么会成功?
  2.提出净手比赛的要求。
  学生开始净手比赛。
  教师在比赛后宣布结果。提问为什么土和成泥能搓成条,但手上有泥,很脏?为什么砂和了以后不能搓条,但手上没砂子很干净。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环节:通过比较,知道砂和粘土的粘性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粘性不同。
  老师帮助小结:砂不能搓成条,土能搓成条,说明它们粘性不同。有粘性的土叫粘土。
第三部分:总结。
  师:今天咱们研究的是哪两种东西?
  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由教师作总结。  
(三)制作泥玩具。
  师:砂和粘土的颗粒大小、粘性不同,所以它们有各自的用途。平时小朋友就非常喜欢利用粘土的粘性,把粘土和成泥作些泥玩具。
  展示泥玩具,介绍和泥方法。投影显示捏泥玩具的方法。
  学生模仿着自己制作泥玩具。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介绍着色方法,留作业。  
板书设计:略  
[点 评]
  《砂和粘土》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自然教材。
  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游戏、观察等活动认识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初步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并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以及进行简单小制作等动手能力。
  针对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本节课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砂和粘土在颗粒和粘性方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并通过制作泥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又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教法得当、板书巧妙;正确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施了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行这课教学时,一年级学生入学还不到两个月,怎样上自然课,怎样听课,怎样分组活动,怎样观察实验,怎样发言讨论,怎样进行各种操作等等,学生还都不习惯。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意紧密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一年级自然教学的特点。
  如:在进行知识教学时,因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差,教师设计的知识难度就应小一些,单一一些。如:一次观察活动,只认识砂颗粒大,粘土颗粒小;另一次实验活动再认识沙粘性小,粘土粘性大。在教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一些初步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因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学习经验都很少,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使用的都是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观察实验发现不同点;运用实物投影,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运用绘图,使学生树立概念;运用模型投影指导学生制作,效果很好。
  一年级学生爱玩、爱做游戏、爱比赛。在实验砂和粘土的粘性特征时,教师设计成游戏型和比赛型,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并且每种教学形成时间都不长,使学生注意力能保持下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运用感官进行对比观察,接着进行实物投影观察,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在这一层次的教学完成后,又指导学生做搓泥条儿比赛,接着又做净手比赛,最后把实验现象画到黑板上。这样安排教学,既有序,又有节奏,活而不乱。当学生前一种学习活动中还没感到疲劳、厌倦的时候,注意力及时的又被引导到下一项学习活动中了。
  再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比观察在前,从中让学生发现颗粒特征;游戏比赛在中间,从中让学生发现粘性特征;游戏制作活动在最后。这样安排,一个比一个有兴趣,使学生的精神,从始至终都能集中、饱满,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指导各项教学活动中,因一年级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比较差,教师指导工作特别细致,先明确要求,再带着学生做。在观察砂和粘土的教学时,怎么用小木片取砂和粘土,取得了放在哪儿,怎样用手感觉,都讲解示范清清楚楚,使学生能按着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同时各种能力也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为了使各项教学活动的指导能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等方面,也都有所用心。
  如: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砂颗粒大、粘土颗粒小,教师就要准备没有粘土的砂和没有砂的粘土,材料必须是典型的,否则,指导得越细,麻烦就越多,反倒会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为了让学生能把泥搓成条儿状,那么给每个组准备的粘土和水都要适量,否则,怎么指导也搓不成条儿状。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因为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媒体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都紧密结合了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一年级自然教学的特点,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