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二)
1.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D.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 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本文的评价,也是诗人对诸葛亮忠诚人格的肯定。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C.选文第一段将先汉、后汉对比,借古鉴今,对后主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
D.选文第二、三段,诸葛亮追忆往事、剖明心迹,根据刘备遗诏“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以长辈的身份用苛刻的语气要求后主励精图治、自重自强。
(3) 《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
2.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饰射③,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晏子修礼而侍 ______
②更席 ______
(2)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
(3) 晏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修礼,结合本文说说你对他这一观点的理解。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又,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贲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①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贲于义也。”
(出自《墨子 贵义》)
【注释】①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 下面与“何不用也”中“何”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水何澹澹
C.何不为也
D.何故?
(2) 请找出甲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 ______ ”同“ ______ ”
释义: 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任选一题)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3)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______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4) 两篇选文都运用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修辞方法 例句
甲文 ① __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乙文 设问 ② ______
(5) 甲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好处是什么?
(6) 怎样理解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天石砚铭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⑤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⑥。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磨墨浓,有光泽。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德:品质。⑤祥:吉祥之兆。⑥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 文中“不可易也”一句中“易”的意思是: 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2) 下列句子中的“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请分析两句中分别传达出苏轼怎样的情感?
①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②甚喜,以付迨、过。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本文选自《 ______ 》,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皆朝于齐 朝气蓬勃
B.孰视之 孰能无惑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精诚团结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引锥刺股
(3) 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4) 请从齐威王的角度概括出齐国强大的原因。
(5) 学习本文的第1段,小明和小兰就邹忌的经历得出了有不同的思考,对于他们的想法你怎么看?
【小明】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不会被妻妾客蒙蔽。 【小兰】妻、妾、客赞美邹忌比徐公美,并无恶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6.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水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为诏救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阔,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选自《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
(1)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先主于水安病笃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B.故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D.休侵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3) 街亭之战,蜀国战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7.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
②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______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为了提醒后主刘禅,希望他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文在文章后半部分出述身世,寓情于议,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
C.此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先后十一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3) 针对当时形势,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你认为哪条最重要?请简要分析理由。
8.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陈涉世家》节选)
【乙】
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①乱僭②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额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hù:仗恃。②僭号jiàn:冒用帝王的称号。③颛zhuān:愚昧。
(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陈涉既为王 既:既然
B.诸将徇地至 徇:攻取
C.为天下唱 唱:同“倡”,倡导
D.比至陈 比:等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陈王以众宾待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诸故人皆自引去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C.不辞而去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辄系而罪之 怅恨久之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4)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②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5) 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中陈胜当初取得起义的胜利的原因有:① ______ ② ______ “既为王”后又失败的原因有:① ______ ② ______ 。
9. 阅读《一钱太守》,回答问题。
一钱太守 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 !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1)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朝廷征为将作大匠 ______
②宠不能辞 ______
(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
(3) 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4) 刘宠上任前,当地官吏如何对待百姓?(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 从选文看,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
10.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礼愈至 ______
②缀公卿之后 ______
(2)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3) 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
圣贤之道德隆望尊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上联:先达 ______ 传 ______ 上联:弟子 ______ 成 ______
1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锦鳞游泳 ______
②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甲】文写“此乐何极”,【乙】文说“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异同之处。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实与梁上君子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①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②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①阴:暗中。②孰:谁。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将原句抄写在答题卡上)
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3) 现在我们还用成语“ ______ ”来称呼小偷,通过文中陈实没有归罪小偷,反而救济帮助他,可以看出陈实 ______ 的品质。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之:代词/助词,的。
B.悉:都。
C.以:因为/用,拿。
D.效:实现/责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ABC.正确。
D.有误,细读全文可知,《出师表》此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并回顾了自己追随先帝的过程,同时对后主提出了期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并无苛责之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本的比较阅读。学生在对文言文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来作答。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出师表》中诸葛亮是在总结先汉的历史经验和后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再向后主刘禅提出再向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具体建议,是直接规劝;邹忌则是用自己受到妻、妾、客的蒙骗的生活实例讽喻齐王是委婉劝谏,希望齐王虚心纳谏,去除蔽端,是委婉劝谏。
答案:
(1)B
(2)D
(3)诸葛亮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再向刘禅提出三条具体建议,是直接规劝;邹忌则是用自己受蒙骗的生活实例讽喻齐王应虚心纳谏,是委婉劝谏。
参考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2.【答案】【小题1】侍奉
【小题2】换掉,撤掉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为:晏子规规矩矩的等待。侍:侍奉;
②句意为:撤掉席。更:换掉,撤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为:君子没有礼仪,是平常人;平常人没有礼仪,是禽兽。根据句意,句子断为: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晏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从“修礼”,从“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可看出治理国家必须要修礼。
答案:
(1)①侍奉;②换掉,撤掉。
(2)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
(3)可以对人有所约束,让君子不成为百姓,让百姓不成为禽兽;士兵多了也会被管理的井井有条,不做反叛之事;儿女力量大了,也不会杀害他们的长辈。
译文:
齐景公站起来射箭,晏子规规矩矩的等待。公说:“射箭的礼仪,我不满足。我想要得到天下的勇士和他图谋别国领土。”晏子对答说:“君子没有礼仪,是平常人;平常人没有礼仪,是禽兽。臣下勇气过多的就杀了他的君主;小辈勇力过多就会杀了他的长辈。那些不敢做的人,只是因为遵循礼啊。礼是用来驾驭人民的;马缰绳是用来驾驭马的。不讲礼仪而能治理国家的人,我没有听说过。”景公说:“说得好。”于是不射箭了,撤掉席,把他当作尊贵的客人,每天都询问礼仪。
文言文断句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②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③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④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⑤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3.【答案】【小题1】B
【小题2】辟,避,躲避
【小题3】C
【小题4】反问,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小题5】略
【小题6】略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为: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何:什么。
ACD.都是“什么”的意思;
B.何:多么;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辨析通假字要根据句意来推断。“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重点词语有:此,这;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句意为: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②重点词语有:万,一切;莫,没有。句意为: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分析能力。
A.句意为:一碗饭,一碗汤。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今义;豆子。
B.句意为: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C.句意为: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欲:想要,打算。古今异义相同;
D.句意为: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故选:C。
(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把握。①甲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的意思是: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②乙文,“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句子有问有答,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
(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甲文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突出的证明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文中的“义”本义是正义(舍生取义)、道义(不为自己而收万金之礼)、人的骨气(不吃嗟来之食的内容)。而正义、道义、人的骨气,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守的道德准则。联系甲文与“万事莫贵于义”观点相似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从文章内容来看,“义”比生命更重要。“义”是“正义”。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人民利益面前,我们要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坚持有利于国家、人民的大义。
答案:
(1)B
(2)辟 避 躲避
(3)①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C
(5)①反问 ②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6)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7)“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大义。
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甲】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答案】【小题1】交换、换。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句意:不能更换。易,交换、换。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这是一方天啊!具有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断句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句意:于是把它赐予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赐,赐予。
②句意: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造和苏过。付,交给。
苏小时候在游戏时无意中得到一块奇石,经父亲检验是天砚,就把它给了苏轼,作者说是父亲赐给了自己,实际是表达对父亲的尊重与感谢。后来天砚失而复得,苏轼又把它给了自己的儿子,作者用了一个“付”,有一种托付的意味,能看出苏轼对这个砚台非常看重,苏轼把它付给儿子,可见对儿子寄予厚望,另外还期待儿子能保管好这方砚台。“赐”和“付”两个字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答案:
(1)交换、换。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指赐予,一般用来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先父赐砚教导,表达了先父对作者寄予厚望,同时也看出作者对先父的思念,这个字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付”是指交给,有一种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郑重,作者后来把石砚交给了儿子,希望后人也要像天砚一样有德。这两个字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译文:
苏轼到了十二岁时,在居住的纱毅寓所的空地上,和一群儿童玩掘地的游戏。苏轼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石头的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会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台用,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赐予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造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在翻译文言文基础上体会作者写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多读。同时也要加强诗歌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写作背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要学会鉴赏。
5.【答案】【小题1】战国策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朝见/早上;
B.都解释为:谁,哪一个;
C.确实/至诚,真心诚意;
D.指责/扎入或穿透;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甲文邹忌的进谏集中在选文的第一、二段。由第二段“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第二段“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知,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类比说理,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三段“王曰:‘善。’乃下令”可知,齐威王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并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再结合“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齐威王善于纳谏,可以正确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广开言路,逐渐消除弊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如果赞同小明,可从“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角度分析;如果赞同小兰,可从“虽无恶意,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作答。
示例一:我认为小明说的对。选文中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并没有盲目相信,说明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的人。
示例二:我认为小兰说的对。妻、妾、客赞美邹忌比徐公美,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想,他们对邹忌的赞美分别是出自私心、畏惧心和功利心。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换位思考问题。虽然没有恶意,但是却给别人带来了困扰。
答案:
(1)战国策
(2)B
(3)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4)“统治者要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不偏听偏信,赏罚分明”回答即可。
(5)小明说的对。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才能在溢美之词面前能经得起考验,正如邹忌那样不会被蒙蔽。或:小兰说的不对,虽无恶意,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都是邹忌身边亲近之人,但都没有从邹忌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出邹忌客观的结论,这是不负责的。
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例句:于,介词,在。
A.于,介词,对;
B.于,介词,给;
C.于,介词,在;
D.于,介词,从,自。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根据句意“诸葛亮亲自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可断句为: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重点词:使,派遣。与郃战于街亭,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与郃于街亭战”。句意: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或在前面行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稷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可概括,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根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阔,箕谷不戒之失”可概括,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根据“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概括,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答案:
(1)C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3)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在前面行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
(4)①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②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③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译文:
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诚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眉县,诸葛亮亲自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7.【答案】【小题1】确实,的确,发扬广大,给予,留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B
【小题3】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诚:确实,的确;
②句意: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光:发扬广大;
③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遗:给予,留给;
④句意: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以及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②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给予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③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三条建议中,“亲贤远佞”是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答案:
(1)①确实,的确;②发扬广大;③给予,留给;④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B
(3)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建议最重要,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至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答案】【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有抱负和反抗精神;,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居功自傲,脱离群众;,不公正执法等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陈胜已经作了楚王”,既,已经。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介词,用/介词,用;
B.形容词,众,各/兼词,相当于“之于”;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人称代词,他,他们/助词,用在句尾,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对于所不喜欢的人,不送交司法官员审理,即擅自进行处置”,“其所不善者”是主语,应和后面断开,“弗下吏”和“辄自治之”是两种处置方法,中间应断开,故应该断句为“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重点词语:被,同“披”,穿着。执,拿着。伐,讨伐。宜,应当。句意: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手拿着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②重点词语:益,更加。发舒,随便。故情,以前的事。句意:客人在宫中出入越来越随便,(常常)跟人讲陈胜从前的一些事。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从甲文可知,其胜利的原因有:①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知有抱负和反抗精神;
②由“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可知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③由“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可知有充分的准备等。
从乙文可知,其失败的原因有:①由“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可知居功自傲,脱离群众;②由“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可知不公正执法;③由“或说陈王曰”“陈王斩之”可知听信谗言等。
答案:
(1)A
(2)A
(3)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4)①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手拿着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②客人在宫中出入越来越随便,(常常)跟人讲陈胜从前的一些事。
(5)有抱负和反抗精神;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充分的准备等。居功自傲,脱离群众;不公正执法;听信谗言等。
参考译文:
甲: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少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一阵子,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大家不要彼此忘记呀。”受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怎么会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乙:
当初,陈胜既已作了楚王,他过去的朋友们纷纷前往投靠。陈胜妻子的父亲也去了,但陈胜对他却以普通宾客相待,只是拱手高举行见面礼,并不下拜。陈胜的岳父因此生气地说:“依仗着叛乱,超越本分自封帝王的称号,且对长辈傲慢无礼,不能长久!”即不辞而走。陈胜急忙跪下道歉,老人终究不予理会。陈胜的一位客人进进出出愈益放纵,谈论陈胜的往事。于是有人就劝陈胜道:“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您的威严。”陈胜便把这位客人杀了。如此,陈胜昔日的朋友都自动离去,从此再也没有亲近他的人了。陈胜又任命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专管督察群臣的过失。众将领攻城掠地到达目的地,凡有不听从陈胜命令的,即被抓起来治罪。以苛刻纠察同僚的过失为忠诚之举,对于所不喜欢的人,不送交司法官员审理,即擅自进行处置。众将领因此都不再亲近依附于陈胜,这是陈胜所以失败的原因。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9.【答案】【小题1】担任
【小题2】推托,推辞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为,担任。
②句意为:刘宠不能推辞。辞,推托,推辞。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何,怎么。及,比得上。邪,语气词,同“耶”。句意: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所说的呢?
(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也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官吏了。故停顿应为: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从文中“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可以看出刘宠上任前,当地官吏是如何对待百姓的。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刘宠把所管辖的地方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送他钱表示感激,可见他治理有方。老百姓送他钱表示感激,他只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表明他具有清廉自律的美好品质。
答案:
(1)①担任;②推托,推辞。
(2)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所说的呢?
(3)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4)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5)示例:他是一个治理有方、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有仁爱之心的官员。
译文:
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废除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勾当,郡中很太平。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山阴县里有五六个老头,从若耶谷中走出来,每个人带着一百钱用来送给刘宠,说:“我们住在山谷里,见识少,不曾知晓朝廷政事。别的人担任太守时,官吏到民间索取(钱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夜,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也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官吏了。年纪老迈之时遇到如此贤明的官员,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您说的(那么好)呢!父老乡亲们辛苦了!”老人将钱捧着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选了一个铜钱收下了。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0.【答案】【小题1】周到,跟随
【小题2】略
【小题3】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②句意为:追随在公卿之后。缀:跟随。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选文主要围绕“得书”“求师”“求学”的难题来写作,在回答时应该补充出这几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并概括归纳。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根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以概括为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可以概括为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根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以概括为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3)本题考查对对子。“德隆望尊”是对老师人格和名望的表述。“圣贤之道”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的学问。“色恭礼至”是学生向老师求教时的态度,“君子之名”是学生虚心向老师求教后达成的目标。所以应拟写为:选达德隆望尊传圣贤之道;弟子色恭礼至成君子之名。
答案:
(1)①周到;②跟随。
(2)①求书之难(无书之难):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②求师之难: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生活之苦: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
(3)德隆望尊 圣贤之道 色恭礼至 君子之名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1.【答案】【小题1】代指鱼。
【小题2】茂盛。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①句意:美丽的鱼游来游去。鳞:代指鱼。
②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语:以,因为。此句译为: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②重点词语: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此句译为: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岳阳楼记》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醉翁亭记》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等句子,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同在思想境界都积极向上,异在甲文作者体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乙文有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苦闷之意。
答案:
(1)①代指鱼。②茂盛。
(2)①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②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③同的方面:【甲】文提出“后天下之乐”的政治理想,【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是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甲】文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作者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
参考译文:
【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2.【答案】【小题1】梁上君子
【小题2】仁爱宽容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有一个偷盗的人进入他的屋子,在梁上等候。故断为: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其,他。乃,于是。令,命令。与,给。之,代词,他。句意:看他好像很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现在我们还用成语“梁上君子”来称呼小偷。文章主要写陈实对一位行窃者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他在暗地里看到了偷盗者入室,以教育儿孙的方式委婉地让偷盗者明白自己应如何做人,并赠送贫穷的偷盗者以绢匹,可以看出他为人仁爱宽容。
答案:
(1)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2)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
(3)梁上君子仁爱宽容
【参考译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有一年闹饥荒,有一个偷盗的人进入他的屋子,在梁上等候。陈实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子(孙子)起来,严肃地训斥他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恶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于是就成了这样子。”儿子(孙子)说:“成了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大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赔罪。陈实告诫他说:“看你的形貌,不像大恶之人,应该反省自己为好。”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县中没有偷盗的人了。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