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2.1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2.1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2-12 21: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溪山行旅图》
.美术鉴赏(人美版)
描述——图像识读
名称;《溪山行旅图》
尺寸:长206.3cm 宽103.3cm
画家:范宽
朝代:北宋
材质:绢本水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范宽(约950-约1032,83岁),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宋代绘画大师。因为性情宽厚豁达,时人称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范宽、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
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
描述——图像识读
画面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从山腰间直泄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有一行山间行旅者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描述——图式内容
1、三段布景
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
分析——解构图像形式





后景
巨大宝山





中景
腰带唯道集虚,分开了天地丘壑。
前景
中央两块突兀大石





分析——解构图像形式
黄金分割线
a
b
c

在《溪山行旅图》面前,最能体会,何谓高山仰止。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
描述——图式内容
2、巨碑式构图
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使画面产生中正平衡的效果,朴实而稳定。
3、展现三远空间
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分析——解构图像形式
4、笔墨分析——“雨点皴”
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作品笔力雄健,层次丰富,使用了“雨点皴”和“短条子皴”表现山石结构,营造“如行夜山”,存托山势险峻。同时以积墨之法使画面墨色凝重、浑厚,极富美感。
分析——解构图像形式
分析——解构图像形式
《溪山行旅图》 范宽






5、留白为虚
打破黑灰色调
解释——挖掘象征意义
《溪山行旅图》用一幅画完成了与天地自然的对话,表达了三重人生境界,也完成了与观众的对话。
第一重境界:凡俗世界的疲于奔命。在画面的1/9处,有一队商旅行走在驿道上,前后各有一人,中间是四匹驮着重担的驴子,驴子被重担压得喘着粗气,即便如此依然奋力前行,勤勤恳恳,不敢慢了脚步。前面带头的人手持长鞭,眼神看着后面,神色焦急,生怕耽搁了时间,后面的人背着重担,一边紧跟脚步,一边看顾着驴子前行。一行商旅行走在溪山美景之中,也无暇欣赏路上美景,反而神色匆忙疲惫,一心只为生活而奔走,看不见更广阔的天空
第二重境界:求道之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画面左侧树丛处,有一行道之人,可见其身着僧侣道袍,头戴宽檐帽,担着担子身子的一半还隐在树从中,前进之路仍旧有着艰难险阻,但僧人的脚步。颇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魄力。而在另一座山头的古寺是这僧人求道的其中一个方向,也代表着一种修行的境界
第三重境界:天地自然的宇宙真理,人生的至高境界。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就像人生心境到达了高峰,面对万事万物都波澜不惊。在这种境界下,人生哪还有什么可烦恼的。
评价——恒定艺术价值
该作品在静止的画面中孕育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为宋代北方山水画之典范。体现了范宽的“得山之谷,与山传神”。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 徐悲鸿感叹曰:“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是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薄,浑雄高古……”
《溪山行旅图》 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