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110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出师表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第110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出师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5 06: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一、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二、了解奏表的特点及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辞恳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本文的行文思路及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个“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个“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三、听写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郭攸之 费祎 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庶竭驽钝 以彰其咎 咨诹善道
  四、指导分段。
  1 围绕“出师”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了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第三,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伐魏的决心?
  2 讨论后分段,写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研读第1、2段。
  1 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jiàn,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读zhào,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 指导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话的意思。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2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3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3)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①结合上下文,辨析词义,完成下表。
  (“秋”的引申义学生回答可能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民以食为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4)指导朗读。
  3 指导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2)提示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1、2段
  2 熟读3—7段,思考哪些是议论文字,哪些是叙述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读3—5段并归纳第一大部分内容。
  二、研读6、7段。
  三、讲清“寓情于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1、2段,要求简答诸葛亮的两条建议。
  二、研读3—5段。
  1 指导朗读3—5段,要求有层次感。
  2 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3 结合注释,弄清语意,思考3、4、5各段意思。
  4 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而形成下述表格):
  析关键句:“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刘禅重用他推荐的贤臣,指出这样做的重大意义。这是鼓励后主,树立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三、小结第一部分。
  1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 讲清“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刘禅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其用意在于使刘禅比较容易地接受他的建议,从而达到规劝、告诫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当然,这也是作者与刘禅特殊的关系之使然。
  四、研读第二部分。
  1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层次感。
  2 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shù,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 口译6、7段(以叙事为主,可直译)
  4 思考,回答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 归纳大意:借分析句子含义,讲“寓情于叙”。
  如上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其心至诚,其情可掬,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此,我们不难感知作者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和他受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6 背诵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2 写出第6段中三个“以”的用法。
  3 预习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读第三部分。
  二、归纳全文。
  三、背诵,选抄名句。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三部分。
  1 朗读8、9段。
  2 指导口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译文参考: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没有完成任务,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于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提出足以发扬先帝美德的谏言,那就责罚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这方面的疏忽与怠慢以显示他们的过错;(同时)陛下也应该亲自多加考虑,来(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为此)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
  3 分析第8段层次。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信誓旦旦,意志坚定。
  第2句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
  4 提问: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标点之重要,此例是很好的证明。
  二、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 提问:作者写此表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德遗诏?
  明确:作者写此表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德、遗诏也就是这个意思。
  2 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段段意)
  3 归纳写作特点。
  归纳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此外,本文情词恳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值得我们抄录,并反复朗读玩味。
  三、朗读全文,进行背诵。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理解·积累”题五、六。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