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NO:5
课 题 青蛙音乐会 授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型 欣赏 课时 1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感受欢快与抒情的情绪对比。
过程方法 随音乐用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欢快与抒情的情绪对比。
难点关键 随音乐用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现。
学情分析 这首乐曲的欣赏,应采用分段聆听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完整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引子部分可重点请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在力度变化方面有什么特点。
教学准备课程资料 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 学 流 程 设计意图要求程度 动态调整
一、导入教师提问:夏天到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的荷塘中有哪些声音?模仿一下。二、完整聆听1、初次聆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青蛙的叫声)2、教师揭题:《青蛙音乐会》。3、再次聆听,青蛙的叫声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分段聆听1、引子部分问:青蛙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力度渐强)随录音轻声哼唱引子部分的旋律。(注意力度渐强)再次聆听,除了力度越来越强外,还有什么特点?再次随录音哼唱引子部分的旋律。教师选几种打击乐器如响板、三角铁、木鱼、蛙鸣桶模拟青蛙鸣叫的音响,学生随音乐参与表现。学生先在老师指导下分别练习响板、三角铁、木鱼、蛙鸣筒,选择恰当的节奏型。响板和三角铁尝试合奏,训练学生独立演奏能力。响板、三角铁再加入木鱼和蛙鸣筒,逐步合奏。在教师指导下,尝试随音乐伴奏进行打击乐器伴奏。2、主题部分主题部分的音乐,速度以及音乐情绪与引子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聆听A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聆听B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A段与B段主题的音乐情绪。3、尾声聆听乐曲尾声,与前面哪个部分相似?再次聆听尾声,与引子部分的音乐有何不同?引起你怎样的联想?用打击乐器模拟青蛙鸣叫的音响,随音乐参与表现。四、再次完整聆听1、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2、要求:感受、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3、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4、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五、表现1、师生一起讨论:聆听这首乐曲时,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2、全班同学合作,用自己的方式随音乐参与表现。 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聆听都向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建立安静聆听、边思考便聆听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进行合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环节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逐个加入,降低难度,也让学生感受到小小的成就感。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青蛙音乐会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