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下册7.5陕西省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北方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2.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最大
B.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
C.以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D.降水较少、但季节分配较均匀
3.下列各组城市中均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A.西安、成都、哈尔滨 B.天津、沈阳、长春
C.北京、呼和浩特、银川 D.武汉、石家庄、郑州
4.夏收期间遇上少有的好天气,华北平原顺利完成小麦收割任务,说明了 ( )
A.天气对工业的影响 B.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C.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D.天气对衣着的影响
5.陕西省最大的城市,也是其行政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 )
A.延安市 B.西安市 C.咸阳市 D.宝鸡市
纪录片《航拍中国》带观众领略秦岭南北的迥异风光。请根据该片的部分解说词和图像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解说词一:“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把陕西一分为三。……早春时节,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
解说词二:“迥异于南方梯田的润泽,黄土高原上为旱地梯田。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铺上塑料薄膜。”
解说词三:“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诞生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晰。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现在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6.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 )
A.秦岭、渭河 B.秦岭、淮河
C.大巴山、汉江 D.太行山、汾河
7.关于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B.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境内河流春季易发生凌汛
D.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
8.陕西梯田的南北差异表现为( )
A.南方种春小麦,北方种冬小麦
B.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土壤更肥沃
C.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
D.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
9.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主要体现出( )
A.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B.黄土高原冬季受侵蚀更强烈
C.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D.泾河流量的年际变化非常大
10.古书记载“泾水浊而渭水清”,而现在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最可能的原因是渭河流域( )
①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②下游是地上河,泥沙淤积
③人口、城市众多,污染加剧
④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2.黄土高原的人们爱唱秦腔,歌声高亢,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因为这里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
A.沙丘起伏 B.沟壑纵横 C.丘陵广布 D.雪山连绵
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根据上面陕西的民俗特色,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为陕西的是( )
A. B.
C. D.
14.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因为陕西主要种植( )
A.大豆 B.小麦 C.水稻 D.枸杞
15.试推测陕西人民“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
③与当地宗教习惯有关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头观花,马尾扫雪。左图为陕西省地形图,右图为商洛、西安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 陕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北地区,陕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南地区,两地在农业生产、饮食、习俗、民居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材料三 习近平前往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点赞“小木耳 大产业”。今年以来,柞水县坚持科研与生产有效结合,与陕西省科学院合作建立柞水县木耳研发中心,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材料四 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食用菌,温度是影响黑木耳生长发育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黑木耳6℃开始生长,适宜温度是22~32℃,含水量要求约40%~50%。总体来讲,黑木耳喜湿、喜光、背风向阳、温差大的地方生长品质好。柞树是生产黑木耳的优等菌材。
(1)陕西省行政中心是____,该省简称为____,商洛市位于____(山脉)东段。商洛年降水量相比西安要更___(多/少),主要是受____(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影响。
(2)“泾渭分明”的发生地在陕西省的____平原。
(3)陕南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共同特点是一般屋顶坡度较大,说明该地降水____(多/少)。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窑洞,主要为_____气候。该地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____。
A.土质疏松,多暴雨 B.地表植被茂密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D.过渡开垦、放牧
(4)“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柞水县的形象描绘,由此推断,该地地形以_____为主。柞水木耳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种植历史,被誉为“素中之王”,分析该地木耳生产有哪些优势件。____(写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各一点)
17.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早春时节的陕西省,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诞生了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季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线不明晰。”
材料二: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是由渭河冲积形成。关中平原人口稠密,也是陕西省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材料三:图1我国局部地区3月16日沙尘天气分布图、图2陕西地图、图3引汉济渭工程图。
(1)陕西省北部____生态问题最为显著,治理该问题的主要措施(任举2例)____
(2)泾河夏季含沙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
(3)图3所示,陕西省的城市分布特点是____。
(4)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关中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5)长江沿岸的合肥、南京等城市被沙尘席卷时,汉中、安康却可以继续安享好天气。请你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____。
(6)简述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沿岸城市的重要意义。
18.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的汉江引水,穿越秦岭向北调入关中的渭河,有望2020年通水。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下表为关中、陕南两地区相关统计资料。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人口占全省/% 耕地面积占全省/% 水资源占全省/%
关中 63.1 53 19.4
陕南 22.1 20 71.1
(1)读图,关中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
(2)由表可知,____是制约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A.水源地位于半干旱地区 B.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C.穿越秦岭施工难度较大 D.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环境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下册7.5陕西省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北方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2.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最大
B.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
C.以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D.降水较少、但季节分配较均匀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北方地区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考点: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3.下列各组城市中均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A.西安、成都、哈尔滨 B.天津、沈阳、长春
C.北京、呼和浩特、银川 D.武汉、石家庄、郑州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解:A、西安、哈尔滨﹣﹣北方地区,成都﹣﹣南方地区.故A不符合题意;
B、天津、沈阳、长春﹣﹣北方地区.故B符合题意;
C、北京﹣﹣北方地区,呼和浩特、银川﹣﹣西北地区.故C不符合题意;
D、武汉﹣﹣南方地区,石家庄、郑州﹣﹣北方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夏收期间遇上少有的好天气,华北平原顺利完成小麦收割任务,说明了 ( )
A.天气对工业的影响 B.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C.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D.天气对衣着的影响
【答案】B
【详解】在麦收季节,晴朗的天气有利于顺利地麦收,而阴雨天气不利于麦收,也会影响下一季庄稼的播种,这说明天气对农业生产有很密切的关系。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陕西省最大的城市,也是其行政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 )
A.延安市 B.西安市 C.咸阳市 D.宝鸡市
【答案】B
【详解】陕西省最大的城市,也是陕西省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的城市是西安,是一座有着几千年的城市,故选B。
【点睛】
纪录片《航拍中国》带观众领略秦岭南北的迥异风光。请根据该片的部分解说词和图像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解说词一:“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把陕西一分为三。……早春时节,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
解说词二:“迥异于南方梯田的润泽,黄土高原上为旱地梯田。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铺上塑料薄膜。”
解说词三:“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诞生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晰。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现在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6.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 )
A.秦岭、渭河 B.秦岭、淮河
C.大巴山、汉江 D.太行山、汾河
7.关于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B.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境内河流春季易发生凌汛
D.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
8.陕西梯田的南北差异表现为( )
A.南方种春小麦,北方种冬小麦
B.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土壤更肥沃
C.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
D.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
9.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主要体现出( )
A.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B.黄土高原冬季受侵蚀更强烈
C.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D.泾河流量的年际变化非常大
10.古书记载“泾水浊而渭水清”,而现在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最可能的原因是渭河流域( )
①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②下游是地上河,泥沙淤积
③人口、城市众多,污染加剧
④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6.A 7.D 8.D 9.A 10.B
【分析】6.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秦岭、渭河,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秦岭北部是渭河,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南部是汉江,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故选A。
7..陕西省地跨秦岭南北,北方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黄河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河段,下游的(丁)开封至入海口河段,河水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不会发生凌汛。故选D。
8.地跨南北的陕西,同时拥有了两种气质形成两种不同类型,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以旱地为主;故南方种麦小麦,北方种冬小春;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陕西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可知,泾河在冬季流量小,河流的含沙量小,泾河比较清;泾河流经的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河流的含沙量大,泾河比较浊,降水的多少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所以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主要体现出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依据题意。故选A。
10.渭河水因为流经黄土高原区域,河水携带泥沙,水色呈昏黄色,而泾河水流经关中地区,水土保持较好,河水清亮。并且渭河流经区人口、城市众多,污染加剧,所以出现了现在的渭水浊于泾水的现象。故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陕西(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是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隔与山西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毗连;属北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11.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B
【详解】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选B。
12.黄土高原的人们爱唱秦腔,歌声高亢,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因为这里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
A.沙丘起伏 B.沟壑纵横 C.丘陵广布 D.雪山连绵
【答案】B
【详解】黄土高原的人们爱唱秦腔,歌声高亢,但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壑把人与人之间隔得较远,难以见到人,B正确。沙丘起伏、丘陵广布和雪山连绵不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排除ACD。故选B。
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根据上面陕西的民俗特色,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为陕西的是( )
A. B.
C. D.
14.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因为陕西主要种植( )
A.大豆 B.小麦 C.水稻 D.枸杞
15.试推测陕西人民“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
③与当地宗教习惯有关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3.A 14.B 15.A
【分析】13.图中四个省区轮廓图中,A表示的是陕西省,B表示的是湖南省,C表示的是云南省,D表示的是江苏省,故选A。
14.人们的饮食习惯理所当然地与农业生产产品保持一致性,这就形成了我国“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面条和锅盔都是用小麦加工的面粉做的,大豆和枸杞不是粮食作物,水稻是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陕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尤其冬春季节降水较少,多风沙天气,姑娘为减少洗头次数而头上戴,与宗教习惯和气候炎热无关,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陕西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省会古都西安。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头观花,马尾扫雪。左图为陕西省地形图,右图为商洛、西安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 陕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北地区,陕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南地区,两地在农业生产、饮食、习俗、民居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材料三 习近平前往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点赞“小木耳 大产业”。今年以来,柞水县坚持科研与生产有效结合,与陕西省科学院合作建立柞水县木耳研发中心,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材料四 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食用菌,温度是影响黑木耳生长发育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黑木耳6℃开始生长,适宜温度是22~32℃,含水量要求约40%~50%。总体来讲,黑木耳喜湿、喜光、背风向阳、温差大的地方生长品质好。柞树是生产黑木耳的优等菌材。
(1)陕西省行政中心是____,该省简称为____,商洛市位于____(山脉)东段。商洛年降水量相比西安要更___(多/少),主要是受____(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影响。
(2)“泾渭分明”的发生地在陕西省的____平原。
(3)陕南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共同特点是一般屋顶坡度较大,说明该地降水____(多/少)。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窑洞,主要为_____气候。该地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____。
A.土质疏松,多暴雨 B.地表植被茂密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D.过渡开垦、放牧
(4)“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柞水县的形象描绘,由此推断,该地地形以_____为主。柞水木耳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种植历史,被誉为“素中之王”,分析该地木耳生产有哪些优势件。____(写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各一点)
【答案】 西安 陕(或秦) 秦岭 多 地形 关中 降水多 温带大陆性 A 山地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上,可以满足木耳生长;②降水800mm以上,气候湿润,可以满足木耳生长;③柞树是木耳生产的优等菌材;④与陕西科学院合作进行研发,有科技支撑
【解析】(1)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的主要措施有: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2)陕西省,简称陕、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
【详解】(1)陕西省行政中心是西安,该省简称为陕或秦,图中商洛市位于秦岭东段;商洛年降水量相比西安要更多,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商洛市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2)“泾渭分明”的发生地在泾河和渭河交汇处的陕西省关中平原。
(3)陕南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共同特点是一般屋顶坡度较大,说明该地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雨水下泻。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窑洞,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陕北所在的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土质疏松,多暴雨,A对,黄土高原植被稀疏,B错,过度开垦、放牧属于人为原因,D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C错。故选A。
(4)“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柞水县的形象描绘,由此推断,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柞水木耳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种植历史,被誉为“素中之王”,该地木耳生产优势条件有柞水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气温在0℃以上,可以满足木耳生长;降水800mm以上,气候湿润,可以满足木耳生长;柞水县柞树资源丰富,柞树是木耳生产的优等菌材;柞水县积极与陕西科学院合作进行研发,有科技支撑。
【点睛】
17.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早春时节的陕西省,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诞生了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季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线不明晰。”
材料二: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是由渭河冲积形成。关中平原人口稠密,也是陕西省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材料三:图1我国局部地区3月16日沙尘天气分布图、图2陕西地图、图3引汉济渭工程图。
(1)陕西省北部____生态问题最为显著,治理该问题的主要措施(任举2例)____
(2)泾河夏季含沙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
(3)图3所示,陕西省的城市分布特点是____。
(4)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关中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5)长江沿岸的合肥、南京等城市被沙尘席卷时,汉中、安康却可以继续安享好天气。请你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____。
(6)简述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沿岸城市的重要意义。
【答案】(1) 水土流失 打坝淤地;植树造林:修挡土坝;修梯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等
(2)流经黄上高原、夏季降水量大、水土流失加剧
(3)沿渭河分布
(4)人口稠密、农业发达
(5)北部是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沙尘南下
(6)缓解水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为材料,涉及到陕西省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治理,城市分布特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治理措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考查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1)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该地区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解决这一问题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措施有打坝淤地、缓坡修梯田等。
(2)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时由于流域内降水增加,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
(3)由图可以看出,陕西省的城市分布特点是沿渭河分布,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早。
(4)从人类活动来看,关中平原由于平原面积广、耕地多,农业发达、人口和城市密集,用水量大,导致水资源短缺严重。
(5)长江沿岸的合肥、南京受沙尘席卷时,汉中、安康却可以继续安享好天气,主要是汉中、安康北部是秦岭,阻挡了沙尘南下。
(6)引黄济渭可以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的紧张状况,缓解渭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不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18.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的汉江引水,穿越秦岭向北调入关中的渭河,有望2020年通水。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下表为关中、陕南两地区相关统计资料。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人口占全省/% 耕地面积占全省/% 水资源占全省/%
关中 63.1 53 19.4
陕南 22.1 20 71.1
(1)读图,关中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
(2)由表可知,____是制约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A.水源地位于半干旱地区 B.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C.穿越秦岭施工难度较大 D.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环境问题
【答案】(1)沿河流(渭河)分布
(2)水资源短缺
(3)C
【分析】本题以陕西省为材料,涉及到关中地区的城市分布,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意义等,考查学生对我国区域地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1)由图示信息可知,关中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沿河流(渭河)分布,河流沿岸有充足的水源、适合城市发展。
(2)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中地区与陕南相比,关中地区人口、耕地占比重大,但水资源占比重小,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引汉济渭工程连通渭河和汉水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穿越秦岭、修建难度大,统筹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发展,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源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湿润地区,故选C。
【点睛】陕西省,简称陕、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 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