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标要求】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学目标】
1.从时间脉络厘清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的发展表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
2.理清金融领域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与商业贸易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3.了解古代中国,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等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运用史料分析各地商贸特点,从中外角度比较认识商业贸易的相互影响。
【时空坐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贸的发展及相互影响。
【教学内容】
【概念解释】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曾禁飞钱,可见飞钱产生在此之前。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 钱, 每千钱加付百钱, 商人不至, 又改为免费对换。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设便钱务, 专门办理便换。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后来使用纸币, 便换业务衰落。
▲本票:是指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票据。这种票据只涉及出票人和收款人两方。出票人签发本票并自负付款义务。本票一般应载明:"本票"字样,无条件支付承诺,收款人或其指定人(无收款人名字则以持票人为收款人),支付金额,签发日期和地点,付款日期和地点,发票人签名等等。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契约是指"依照法律订立的正式的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工场、工厂: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
▲庄票: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
▲公行:公行亦称“官行”,广州十三行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创设,订有行规,旨在共同承组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行为,经办中外交涉事件和解决同业困难。因互相竞争,上述目的并未达到,且公行屡设缕废。《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十三行”: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市舶贸易
(1)含义:唐代至明代对在市舶司管理下中外通过海运的互市
(2)管理机构: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保护外商)
(3)发展历程:
开始:唐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
发展:宋代增设杭州,明州~泉州等地的市舶司。
繁荣:元代泉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海运,漕运发达,大都繁华
(4)影响:有利于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瓦解: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市舶贸易渐趋衰弱。
知识点01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工商食官的本质:政府对工商业垄断性经营的制度
时期 表现
商朝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原因:
①经济: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工商食官”政策破坏;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思想:百家争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知识拓展】重农抑商
1、为什么战国时期出现重农抑商?
(1)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
(2)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3)法家思想的推动
2、沿革历程
(1)原始社会末到战国:农工商并重,商业迅速发展
(2)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商鞅变法: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汉武帝: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4)中唐——宋元: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5)明清:空前加强,“海禁”、闭关锁国
3、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有利于巩固统治。
(2)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不利于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在近代,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的两次突破
3.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国家或(地区) 表现
古埃及 ①商业历史悠久 ②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概况
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微点拨】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发展:朝贡起源于先秦,到隋唐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3、特点:宣扬国威,以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4、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5、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总结提升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1、发展趋势
(1)贸易范闱不断扩大:地区性一一全国性一一国家问。
(2)商业活动场所:从城市到农村;从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3)商人组织形式:官商到私商;亲缘关系到地缘和业缘关系。到地域性商人群体。
(4)交易内容: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从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遍农剐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周时期,商品的种类以奢侈品为主,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5)交易媒介:物物交换到货币媒介。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有所提高,但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变。
(7)商业政策:在封建社会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2、发展特征
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⑤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总结提升2】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总结提升3】丝绸之路
1、概括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
(1)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在军事胜利基础上,设专门机构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畅通无阻;
(3)西汉国力强盛,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兴起。
2、开辟:汉武帝募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由此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3、路径: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4、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促进了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的发展。
5、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历史价值
(1)特征:经济文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2)历史价值
①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生产力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④助推了多样性文化文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6、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之所以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
(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总结提升4】古代世界商业发展的特点
【总结提升5】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商业革命
1、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2、商业城市繁荣
①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②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制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
③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3、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晓市、夜市繁荣
4、海上丝绸之路及海外贸易繁荣
5、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提升5】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探讨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说明商业交流在促进人类
(1)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2)作用:
①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②对中国: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③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知识点0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具体来说,作为交换媒介,货币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作为价值贮藏形式,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
(2)它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3)货币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之一,货币的调整有利于稳定国家的金融和财政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
2.信贷
(1)含义: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
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
动。
(2)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3)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⑨以收益性为目标。
(4)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影响
①借贷在维持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资本、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缓解了官方融资的压力。
②货币借贷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③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一部分人的破产,客观上有利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④由于借贷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容易产生借贷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高利息的借贷,带来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破坏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商业契约
(1)含义: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当代汉语词典》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产生原因:契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经济生活及各种人际交往中,由于彼此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经常发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各种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后来发展成各种交换协议,达成文字约定即契约。
(3)特点:
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 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4)契约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5)古代世界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6)古代中国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7)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