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1 09: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产生原因,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对地图和材料的解读,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的解读,认识西欧封建社会基本制度和西欧城市发展的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对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效信息有运用,能够充分认识和分析王权加强和城市兴起的关系。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材分析】
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世界史学习的第三课,属于世界中古史的内容,主要揭示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一般特征,并通过与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比较,说明即使在欧洲的内部,历史的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彰显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本课共有三个子目“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趋势,即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最后以拜占庭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教材所提供导入、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栏目中,提及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农奴与庄园、城市兴起、英国议会、拜占庭帝国疆域等内容,与课文联系密切,对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帮助。
【学情分析】
初中课本中世界关于中古时期的欧洲这一部分有详细介绍,集中在“中古欧洲社会”。教材分别编有等级森严的西欧社会、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三个部分,与高中课本的体系相似。但是知识层面较浅,没有涉及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与背景、王权的不断加强、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的发展等内容。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大致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内容、西欧城市兴起与发展、拜占庭帝国兴亡等内容,需要加深对制度形成原因与影响、城市与王权、编纂法典等内容的学习。在讲授过程中,需注意对地图、课文、史料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和王权的关系、《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俄罗斯的崛起。
难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和王权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
(给出图片)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这幅图上的建筑就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它位于今天意大利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它的名称来自于耶稣十二门徒之首——圣彼得,彼得的意思是磐石,意味着圣彼得大教堂将成为教会的基石。我们常说历史藏在建筑里,它作为中古时期欧洲的典型建筑,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有形的文化,可谓见证了欧洲千年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西欧封建社会
(给出地图)
这是2世纪初的罗马,这时的罗马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疆域辽阔,还处于空前繁荣的时期。
(给出图片)
而在3世纪以后,罗马庞大的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得国家和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绵长的边境线也带来了巨大的边境压力。在这情况之下,在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左边黄色区域是西罗马帝国,右边绿色区域是东罗马帝国。
(给出图片)
其实早在2世纪,罗马人和北边的日耳曼人就有过冲突。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国力衰微,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到了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王国,例如西哥特王国和法兰克王国等等,从此欧洲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古时期”,也被称作是“中世纪”。
(给出材料)
材料: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斯蒂文《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的时间是5-15世纪,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
封君封臣制度
老师问:课本第一段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答: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没错,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封君封臣制度。原先在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之后,不断夺取罗马人的土地,并把大片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新兵和亲信,还有部分自由的日耳曼农民。这其实为后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奠定了基础。
我们课本第十五页第二段提出: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老师要解释一下,自然经济生产力有限,封建主无法利用全部土地,所以有剩余土地可以分给封臣,而社会动荡指的是,当时战争频繁,自由民不断破产,这就不利于社会稳定。
(给出图片)
在这背景之下国王为了保证兵源、进行战争,就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要求他们按照土地规模提供相应数量的兵员。大封建主们也大致按照这一模式,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属下,属下继续分封,直到骑士。授予土地者,被称为封君,接受土地者被称为封臣。封君给封臣土地和保护,封臣则给封君服兵役和钱财,发誓效忠于封君。这就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
封君封臣制度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先来阅读几则材料。
(给出材料)
材料一: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课本p15(双向权利与义务)
材料二:“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级森严、层级独立)
材料三: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契约意识)
请多位同学回答,不断补充修正,得出答案。
特点:双向权利义务;等级森严,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大家已经得出了比较正确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几段材料的含义。第一段封君对封臣有权力和义务,封臣对封君也有权利和义务,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双向的权力与义务。第二段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就像小封建主不是国王的封臣,只是大封建主的封臣一样,这说明西欧社会等级森严,各层级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也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第二个特点。第三段是封臣在向封君效忠时,会有一套特定的仪式,经此仪式,双方达成双向的协定,也就是契约,这就说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契约意识。
(给出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族 、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许二斌《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
(5世纪后期的西欧)
老师问:同学们结合课本和老师给出的材料,分析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多位同学回答不断完善补充,得出答案。
积极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消极影响: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没错,同学们已经大致上得出了准确的答案。统治阶级通过土地联合起来,有利于更有效地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维护西欧社会的稳定。而消极方面,“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国王可能会是一块土地名义上的主人,但真正实行管理和经营的、握有实权的却是当地的贵族,这就会引起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而一个下级封建主很有可能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与多个土地授予者,也就是上级封建主结成契约,这些上级封建主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很考验这个下级封建主的忠诚,该向谁效忠呢?这也会引起矛盾。最终就造成各层级之间矛盾不断、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庄园与农奴制度
封君分封土地时,大多会将土地上的农民连同土地一起授予他的封臣,这些土地之上逐渐就形成庄园,西欧时期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就是庄园经济。庄园内是怎样运行和发展的呢?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庄园与农奴制度。
庄园是西欧社会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在9世纪时逐渐流行起来,到11世纪时已经遍布欧洲各地。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庄园的情景。(给出图片)
大家应该可以看出在庄园内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分是什么呢?
学生答:耕地。
没错,庄园内最多的就是耕地,这些耕地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大家仔细看图片,可以看出这些土地分为春耕地、秋耕地、休耕地。这些耕地是成条状分布的。而按照经营的人来看,又分为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农奴份地。
为了比较方便的了解不同耕地的特点,大家阅读课本第十六页的课文,将表格填写完整。
土地类型 经营者 权力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封建主 土地;经营领主自营地;主持庄园法庭。
自由民份地 自由民 缴纳地租,服劳役;在法律上自由
农奴份地 农奴 为领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服劳役;在法律上不自由
我们可以看出,庄园内领主为农奴和农民提供可耕种的土地,经营他自己的自营地,并主持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秩序。而自由民在法律上自由,但是要向领主缴纳地租和服劳役;农奴更为凄惨一些,在法律上不自由,是领主的所有物,被禁锢在土地上,不仅要为领主服劳役、缴纳地租,还要为领主自营地耕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奴在庄园内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我们再来通过一则材料来深度了解一下农奴的地位。(给出材料)
材料一: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分到的土地不能加以剥夺,农业改良时获益。……实际上义务固定,处境比奴隶好得多,很少完全听凭领主随意打发……”——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不自由”“被迫”“侮辱性的赋税”“服从判决”,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奴是在法律、经济等发面都受到压迫和剥削的,在庄园中地位低下。可是这两段材料还涉及到了另一种人——奴隶,大家阅读材料之后指出奴隶和农奴的区别在哪呢?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回答。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老师再补充一下。首先,奴隶和农奴的地位不同,农奴的地位要比奴隶高一些,他们已经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发言权,而且他们在农奴份地耕种的收益在缴纳地租之后的剩余是归他们自己所有的,可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其实这就发映出当时的经济已经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经济,生产关系是进步的。为什么说生产关系进步?是因为从奴隶到农奴,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收益,生产积极性是提高的,这就说明生产关系是进步的。
农奴、自由民、领主一起生活在庄园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那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呢?
学生回答:庄园法庭。
没错,庄园内的冲突是通过庄园法庭来解决的。(给出图片)
庄园法庭一般由领主或者领主的管家主持,来解决各种案件,又是比较富裕的农奴还可以在庄园法庭中担任陪审员。
除了耕地和庄园法庭之外,大家再看庄园的图片,庄园内还有什么设施呢?
同学回答:磨坊、面包房、教堂、菜园、牲畜园、堡垒。
没错,磨坊、面包房、菜园、牲畜园还有耕地这是可以满足庄园内人员的生产的,而堡垒和农民房是可以提供住所,教堂可以保证庄园内人员的精神信仰。所以一个庄园既可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还可以满足精神需要,我们就可以知道,庄园的一个显著特点——自给自足。一切都可以满足,就不再需要向外寻求物资等等。
总结
在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农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内容是逢君封臣之间相互的权利与义务、突出特点是以土地为纽带、影响分为两方面:维护稳定和造成割据。庄园与农奴制度分为庄园制和农奴制,庄园的耕地、庄园法庭、庄园内不同成分的权利与义务、庄园自给自足的特点都需要大家进行记忆和理解。
第二部分·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西欧的政治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它的存在使得西欧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在地方封臣有着很强大的势力,掌握一切大权,这种情况之下王权就显得衰微。
但是大家想一想,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是各大领主吗?很显然不是,不管封臣有多强大的势力,多稳固的地位,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国王。所以,国王如果具有强大的实力并且坚决行动,封臣还是必须要服从国王命令的。
大家阅读课本第16页的内容,就可以知道,到了中世纪的中后期,西欧社会已经从早期频繁的战乱创伤中恢复过来,国王的权力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始增强了。不过不同国家王权增强的方式有所不同。
(给出表格)
国家 时间 方式
英国 15世纪晚期 诺曼征服
法国 15世纪晚期 通婚、征服
英国是通过诺曼征服,国王威廉一世时开始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在征服过程中陆续分封土地,因此封臣的土地分散在全国各地,很难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国王本人则拥有全国最多的地产,对封建主具有优势。1086 年时的土地财产调查进一步强化了国王的权威,司法权也一直掌握在国王手中。这样,英国从诺曼征服后就形成了相对强大的王权,此后又经过多位国王的改革,英格兰最终完成了统一。
最初的法国国王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给地图),号称“法兰西岛”。但历代国王持续不断地扩大王室领地,强化国王权威,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因此12- 13 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英法百年战争后,法兰西的统一基本完成。
(给出图片)
大家看课本第17页的图片,它示意中古西欧社会的三种人:骑士、农民还有教士。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可以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就是将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上帝;而在政治上,基督教有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在思想上就更加有影响力,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但是基督教也并不是一文不值,只有坏的影响的。(给出材料)
材料一:蛮族用战火销毁古罗马最后残迹的时候,基督教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的西欧大混乱中充当了秩序的代表,在无政府状态中行使了政府的职能。如维修公共建筑,开凿新运河,保障供水,移民荒地,给穷人发放粮食,安置和救济灾民。——《论基督教的崛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教会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教会的大力扶持,大学才得以逐渐羽毛丰满,形成规模。虽然大学后来回过头反对教会,但它的根基还是深深扎在基督教文化里,这是毋庸置疑的。——《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基督教会在无政府的状态中是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的职能的;材料二中指出教会创办了许多大学,像巴黎大学最一开始就是教会学校,基督教文化确实对大学教育提供了养分,基督教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给出图片和材料)
材料:“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片,这是教皇在为继位的国王加冕,在当时的社会中,国王是世俗的君主掌握大权,可他在加冕时却需要教皇的支持和同意。而教皇也宣称“月亮的光是向太阳借的”,就是说国王的权力都是教皇给的。其实教会和国王之间是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双方相互支持管理国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与教皇、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加深。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给出材料)
材料: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会与国王之间不仅仅只存在依存关系,矛盾也难以掩藏,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抗争关系。
国王在教皇与教会的压制之下,不断想要加强王权,而为了与教会进行抗争,赢取比较多的支持力量,国王就召开议会,和封建主、城市代表等人开会协商,希望能争取封建主的同意以增加税收,支持他进行强化王权扩大领地的行动。大家可以阅读课本第17页“历史纵横”,了解英国议会的起源。这段材料指出英国议会起源于贵族的反抗,还签订了限制国王权力的《大宪章》,但其实议会和三级会议并不能真正限制王权,而是国王与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寻求合作以统治国家的平台。就比如英国议会是因国王约翰胡作非为,大封建主孟弗尔为寻求其他封建主、骑士和市民的支持而召开的;法国三级会议是腓力四世为与教皇斗争,争取法国上下支持而召开的。议会的产生扩大了王权统治的基础,近代的代表议会制也与中古时期议会代表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到近代,议会作为民意代表组成的机关,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机构。
了解完议会之后,大家应该注意到我们刚才讲到的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商讨国家大事的议会中有市民代表,这就与城市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兴起。
大家阅读课本,再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内容,可以知道城市在很早就诞生了,就像在希腊罗马时代就有许多城市。不过发展到了中世纪时期,城市只有很少幸存。后来西欧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不再有频繁的战争,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之后,出现了许多的剩余产品,为工商业的出现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风力、水力和蓄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促进工商业的繁荣,这都为城市的广泛出现奠定了基础。
城市诞生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就是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那些人。封建主对待这些居民是以对待农奴的办法来管理,有时还会用领主的身份干涉城市居民的经济活动,这给工商业者带来了困扰。
(给出材料)
材料:商人们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更适合商业人士的特权:免付一些费用、行动上的自由、免费过路(过桥和“过堡”)、拥有城镇财产而无须履行封建主的职责,以及自治的自由。到12世纪时,这些规矩被写进“自由特许令”里,或称“城市特许令”。每一个城市特许令都造就了一个“市自治体”。市自治体有自己的政府、法庭、税务机构和关口。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赐予纽卡斯尔市民的特权颁布的特许令成为后世城市特许令的模本。——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大家阅读这则材料,再结合教材21页英王亨利二世给林肯城之特许状,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是在争取自治权,他们一般会通过金钱赎买和暴力抗争的方式来获取自治权,希望获得“更适合商业人士的特权”。通过争取,这些城市会获得一定的自治权力。
中世纪的城市被称为是封建沙海中的绿洲,是因为它经过争取之后获得了自治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曾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这让它与东方的城市相比显得独特。
城市获得自治权对西欧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大家阅读材料,指出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具体是什么?(给出材料)
材料一: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世界中古史》
多位同学回答,补充完善。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材料一说明城市自治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材料二说明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强化;材料三说明城市兴起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总结
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西欧王权加强、城市兴起、基督教基本情况。中世纪时总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工商业不断发展,促进城市兴起。王权在加强过程中与城市市民建立了联盟,不断相互促进。基督教对中世纪的西欧影响巨大,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经过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学习,我们知道封建的中世纪并非是“一片黑暗”,虽然庄园经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控制等较为消极的方面存在,但是在黑暗之下也有“城市自治、大学的出现”等这样黎明的曙光存在,我们不能以割裂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注意前后联系。
本节课最开始我们讲到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社会进入封建时代。那么东边的东罗马帝国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们一起来学本节课的第三部分——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三部分·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
(给出地图)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人混乱。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拜占庭帝国不仅在疆域上有过辉煌,长期统一。在法律方面,也有辉煌的成就。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不仅将疆域扩张,而且还编纂法典。
(给出图片)
公元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颁布一项敕令,任命特里布尼厄斯组织一个由10名法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主席由“圣宫廷”的前司法长官约翰担任。委员会有权力用现存的所有资料,并可加以增删、修订,随后把这些敕令分别标上发布皇帝的名号,以及施行的对象与日期,再按内容分类,按时间先后排列。这部《敕法汇集》在公元529年颁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的矛盾和过时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这是古代世界最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巩固了帝国统治,对后世法律制定影响深远。
“史料阅读”中的材料讲的是《法理概要》中对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我们来对比公民法和万民法。
公民法 万民法
时间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
适用范围 罗马公民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形式 注重形式、缺乏灵活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结果 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律有了很大的发展,适用于更多的群众。
二、俄罗斯
(给出地图)
俄罗斯最早的国家是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由北方的瓦兰吉亚人与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斯拉夫人结合建立而成,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深受拜占庭影响。13世纪,蒙古人利用罗斯国家的分裂征服了东欧广大地区,并且向被征服地区征收赋税。蒙古人的统治激起了斯拉夫人的反抗,莫斯科公国历代大公励精图治,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扩展势力。莫斯科公国先利用蒙古人的支持消灭反对势力,在积累了足够力量后,利用金帐汗国的内讧和衰落向蒙古统治者发起直接挑战。1378年,莫斯科公国首次贏得胜利,两年后在库里科沃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蒙古虽然恢复了对莫斯科公国的统治,但已经无力阻止莫斯科公国的扩张。伊凡三世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吞并了其最强大的对手诺夫哥罗德,并消灭了另一对手特维尔。1480年,蒙古联合立陶宛进攻莫斯科公国未果,被迫撤退,莫斯科公国赢得完全独立。与此同时,莫斯科公国成为整个罗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国家机构日益完善。1547年,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莫斯科公国变成沙皇俄国。此后,俄罗斯持续扩张,先后吞并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形成范围广大的俄罗斯帝国。
伊凡四世在位时进行了严厉的改革和扩张,他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他爆烈易怒的性格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激动,残忍。第二张图片就是他在暴怒的状态下失手杀死了他的继承人。
伊凡四世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改革,他实行“特辖制”,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主要是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经过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貴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伊凡四世也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
另外他还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沙皇拥有了最高决策权,不再受缙绅会议制约),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总结
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拜占庭和俄罗斯,拜占庭稳固统一,编纂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帝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争才逐渐形成的,疆域辽阔,伊凡四世的改革促进了俄罗斯的封建化进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初中时期同学们对此课内容中的城市、封君封臣制度、查士丁尼法典有较多接触和了解,讲解起来比较轻松,重点要讲解的是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深层原因;城市、王权、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拜占庭和俄罗斯帝国的发展等内容,注意课后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