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复习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复习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1 15: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目录
02
素养目标
04
看图说史
06
随堂练习
07
素养提升
01
课程标准
05
释疑难解
08
拓展阅读
03
知识梳理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1. 唯物史观: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 时空观念: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4. 家国情怀: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图1
1.  黄巢  (图1)发动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黄巢 
图2
2. 《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图2)是  五代十国  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画家与韩熙载是同时代的人,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十
国 
1.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 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3.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是先后出现的,十国几乎是同时并存的。
一、选择题
1.唐朝政局的变迁可用题1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B )
题1图
B
A. 唐太宗统治前期
B. 唐玄宗统治前期
C. 唐高宗统治时期
D. 唐中宗统治后期
2. (2022 天水)“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B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官吏冗余 D. 宦官专权
B
3.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C )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C
4. (2022 黔西州)题4图所示为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所反映的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D )
D
忆  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 家 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题4图
A. 先南后北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由开明到专制 D. 由繁荣转衰落
5. 根据题5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C )
年 份 人口数
隋炀帝大业五年(605年) 4 600万余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1 235万余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5 288万余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 690万余
题5表
C
A. 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
B. 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
C. 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
D. 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6. 唐朝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朝中后期,演变成刺史要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C )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朝前期刺史向尚书省汇报工作,唐朝中后期演变成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权力的上升,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排除A选项;题干信息并未体现中央政府对此有所警惕,排除B选项;题干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7. (2022 金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D )
A.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 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D
8.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A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A
9. (2022大同模拟·改编)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其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分别是沙陀人李存勖、刘知远、石敬瑭建立的,沙陀源于突厥。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C )
A. 民族政权并立
B.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C. 民族交融加强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发展
C
10. 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为正统,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并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C )
A. 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 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 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C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乌那多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西域边兵大批内调,对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
材料三 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命令,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
  归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史事。(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4分)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材料:(元和十四年)乙巳,上(宪宗)问宰相(崔群):“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崔群对曰:“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愿陛下以开元初为法,以天宝末为戒,乃社稷无疆之福!”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设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崔群认为造成唐玄宗统治时期“先理而后乱”的原因是什么?(4分)
解题思路:解答“原因”类设问时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等角度入手。审读材料,理解“先理后乱”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唐玄宗及朝臣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作答。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杨国忠、李林甫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致使朝政日趋腐败。
  设问:(2)根据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用史事加以说明。(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解题思路:史论结合型题型为开放性题目。解答本类型题目,需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史事,自主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加以说明和论述。材料叙述了君主在用人理政方面的决策与朝代前途命运的关系,可从这个角度入手拟定观点并加以论述。最后,照应论点作出总结或升华。
观点:统治者的作为影响国家的兴衰。
论述: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重用姚崇等人,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出现“开元盛世”。但后期他不理朝政,宠信佞臣,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由此可见,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统治者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促使国家不断发展。
唐朝危机预防制度的逐渐破坏
唐前期在政治、军事上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唐帝国的稳定发展。但是到了玄宗开元年间,这些有效的制度遭到人为破坏,制度上防范危机的功能逐渐丧失。
首先,宰相分权制度遭到破坏。开元年间,宰相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宰相的数量减少,李林甫、杨国忠等长期以中书令的身份任秉笔宰相,破坏了原来群相分权、集体议事之制,变相恢复了专职宰相制。杨国忠甚至在家中办公,决定官员的任免,而皇帝不加过问。
其次,内外军事制衡局面发生逆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一道敕令,“自今已后,诸军镇量闲剧利害,置兵防健儿;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标示着府兵制的彻底终结。募兵制推广到全国,并允许节度使自行募兵,使节度使的权势顿时大增,从而使内外制衡的军事体制遭到了破坏。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共有兵士57.4万人,而边境上就有49万多人,竟比中央和内地多了五倍,尤以安禄山的部队最多,拥兵20万,战斗力也最强。
再次,地方军镇主官定期换防形同虚设。从安禄山于天宝元年(742年)担任平卢节度使算起,到其造反时,长达十多年没有换地方,从而为其培育私人势力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金荣洲《唐玄宗晚年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恶果——以安史之乱爆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