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三语文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州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三语文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1 08:57:46

文档简介

高三期末调研考参考答案
1.A【解析】B错在“与题材无关”,材料一第一段结尾强调的是文化追求的重要性;C“衣带
渐宽”是创作时的艰辛;D处理好义利关系是指要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2.D【解析】表明正因为有了曹雪芹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红楼梦》才能成为精品。
3.A【解析】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4.①过于浮躁,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②没有远大的追求,耐不住寂寞;③创新能力低下,
缺少艺术个性;④唯利是图,缺少时代担当。(每点 1分)
5.①它们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创作者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创造;②这
些作品精益求精,制作精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③创作者能结合时代生活和自身的艺术个
性进行创新;④创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能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每点 1分)
6.B。“自立”“与气质无关”错。
7.C。“突出了我对音乐的痴迷”错。
8.①“我”听见了小提琴家的心声,沉醉于音乐而不顾世俗;②听见了自己的心声,不在意
物质而执着于精神追求;③听见了自己对父母与世俗的反抗,坚持独立意志,坚定走自己选
择的路;④听见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回答,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答出三点即给满分,言之
成理即可)
9.①“我”对重物质、轻精神社会环境的评价,为下文纯精神的爱恋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②表现了“我”对轻物质、重精神的情感追求和对自主自在人生的向往,丰富人物形象;③
作者借“我”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深刻认识,使小说具有警醒世人的深层意蕴。
10.A
11.A【解析】两者为前后年,仅隔一年。
12.C【解析】原文“及见牧所为文,乃起谢曰:‘君不肯区区有所模拟,然法度高古,殆天
才也。’”
13.(1)邓牧于是对他说,杭州是大城市,杰出的文士层出不穷,我知道好几个人,你为什
么不去见见他们?(“因此”1分,“盍”1 分,判断句 1 分,语义通顺 1 分)
(2)他的妻子孤零零的没有依靠,他的儿子远在两千里之外,(他们的)生死也没有听闻,
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茕然”1分,“相闻”1分,“穷”1 分,语义通顺 1分)
14. 谢皋父学问渊博丰富,“必欲中古人绳墨”即一定要符合古人的准则才作罢;而邓牧主
张“文章当出胸臆,自成一家”,不能只模拟古人,要有自己的想法。
(评分标准:一点 1分,两点 3 分,意思相近即可。)
15.B。“比喻”错误,当为夸张。
16.①首联极写路途遥远,单调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②颔联借景抒情,天气阴冷、
无风起浪的环境表现诗人离乡后的黯淡心境,不由加深了思念之情;③颈联借“数点家山”
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大雁的叫声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绪;④尾联烹煮鲤鱼,
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每点 2分,任选三点即可)
17.(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①相映成趣 ②无独有偶 ③天翻地覆 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9.①运用整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②先肯定后否定,强调了教
育的功能和实施途径,态度鲜明。(每点 2分)
20.①将“建立”改成“培养”;②在“难免”后加上“使其”、“让其”、“使他们”、“让他们等;在“难
免”前加上“学生”亦可。(共 4分,改对一处得 2分)
第 1 页,共 3 页
21.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大型淡水湖,它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
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改成三个句子,每句 1分)
22.①更是湖泊世界;②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③还用“雍错”来指湖泊
23. 【命题背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们有过较长时间被封锁的经历,我们提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很有必要的。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都越来
越嵌入到世界经济的分工合作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单独发展了。在目前的国
际形势下,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很有必要重新思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同
时,这也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是让学生就“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展开思辨,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
立的思辨,而是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在这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合作”的角度来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才能对抗各种风险,我们的自主归
根结底是为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自主”的角度说,只有凭借真才实学才能在合作中发挥作用,没有自主,就不可能
在合作中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从“我”这一个体来说,有“我的声音”“我的主张”很重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
路才可能为世界各民族的合作发展提供借鉴。
作文评分标准
第一档(52-60)能精准把握材料中“自主与合作”的内涵,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思辨性
阐述,见解独立透彻深刻;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行文逻辑清晰严密,有文采有
创意。符合文体规范,语体与文体相符。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第二档(46-51)较好把握材料中“自主与合作”的内涵,结合材料内容进行阐述,思
想健康,符合题意主题,主题明确,简洁较深刻,内容较充实,思维较清晰严密。符合文体
规范,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第三档(42-45)泛谈“自主与合作”意义,中心基本明确,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
真实。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
第四档(36-42)内容基本上只涉及“自主”或“合作”一方面,没有阐述“合作”内
涵,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较贫乏,思维不清晰。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较混乱,语言不通
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
第五档(20 分以下)内容完全离题;属于套作、抄袭或者是自说自话,脱离作文题提
供的语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
【译文】
谢先生名翱,字皋父,延平人。早年从事科举学习,有志于在当代建功立业。中年遭受
战火,家庭流离失所,在军伍中够买了一个儿子,相互依靠,竭尽全力生产劳动,生活上也
只能自给。适逢徭役繁重,不能忍受逼迫羞辱,一天天地越来越愤懑而染上疾病。因为他的
儿子开始通达时务,于是把家业托付给他儿子而自己外出游历,探访严陵的老朋友并在那里
住了下来,还娶了某氏为妻。严陵这个地方和婺州接壤,所以他经常在两州之间往来,共有
十四五年,在私塾中指导学生,学生们在文章方面有了显著进步。谢皋父性格耿直,不因为
贫穷拖累别人,所居住的地方盛产木炭,他大抵在深秋时节就把木炭运到杭州,换取大米。
年末,稍稍宽裕一点就游历四方各地,访问前代史实,撰写家史,补录唐代无传诗人的传记
有三十多篇,还为近代隐逸人士作了几篇传记。
第 2 页,共 3 页
甲午年,与杭州人邓牧在会稽郡相遇,结为不涉尘世的朋友。邓牧(我)很少读古人著
述,认为文章应当出自胸臆,自成一家;而谢君记诵学问渊博丰富,认为文章一定要符合古
人的准则才行。他们关于文章的见解不一致,一天到晚地辩论,互相指驳。当他看到邓牧(我)
所写的文章,于是起身认错:“你不肯有一点点对他人的模仿,但是笔法高雅古朴,真是天
才啊!”邓牧于是对他说,杭州是大城市,杰出的文士层出不穷,我知道好几个人,你为什
么不去见见他们?十天后谢翱便离开了,等到邓牧(我)回到杭州,谢君已经带着家眷到了
钱塘江边了。问他和谁一起游学,都说是前面从我这里所听到的人。他是多么勤奋好学的人
啊!
乙未年的秋天,邓牧漫游于山水间;谢君病得很重,盼望见邓牧(我)一面而不得,于
是用诗句来表达心意说:“谢豹花开桑叶齐,戴胜芊生药草肥,九锁山人归未归?”大概绝
笔于此。原来那些同姓中和他交好的,和刚刚与他结交而交情深厚的,在他家里哭了好几天,
为他写哀悼辞。东、西两州的故交、门生不远数百里前来吊唁,都痛哭着竭尽哀思,奉丧而
去。在这之前,谢君在钓台下买了土地,将用来安葬那些无家可归的朋友;到这时,他自己
也埋葬在这里了。
谢君一生很不得志,平日里常有忧虑的神色,说话声音相当微弱,抑郁不平之气都宣泄
在文章中,读后让人悲伤,由此大家知道他的寿命将不长久。他的妻子孤零零的没有依靠,
他的儿子远在两千里之外,(他们)的生死也没有听闻,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严陵这个地
方读书人的风气淳厚,有人搜集谢君的遗稿来传于后世,让他的思想不至于被埋没。邓牧回
来,悲伤惋惜不已,哀祭他说:古代的读书人,以文章获取显赫声名地位,而你却因为文章
处于困窘的境地。悲痛啊,皋父!悲痛啊,皋父!
第 3 页,共 3 页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三语文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
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
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
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
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
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癖大气的象征,
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
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
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并不难,因
为文化无处不在。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
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
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
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
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
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类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无不说明,艺术
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
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
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
含了文化的内涵。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
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它再现了上世纪初中国的历史风云,重新叙述了那个
时代许多重大的事件,复活了那个时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影视剧
的话语,生动而清晰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化思潮发生演化的轨迹,晚清启蒙文化的萌芽,
城外文化的涌进,传统文化的再生,等等,那是一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从《新青年》
的创刊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不仅仅是历史时序的呈现,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
高三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