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答案
2023.01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9
20
21
答案
C
B
A
D
0
B
B
C
D
C
A
B
1.C原文未表达“使得”的因果关系。
2.B推断与原文无据。
3.A
4.①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
②要科学“鉴往”,深入考察中国文化发展史,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
③要“知来”,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
④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规律。
⑤要聚焦重大的时代命题,在解答时代命题中把握历史的主动。
(1点1分)
5.①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相结合,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技术创新,找到了年轻人真正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
(1点2分)
6.D索朗老人这么说是为了安抚多吉。
7.D与文无据。
8.(划两处)
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②未知世界的向往。如“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
③对拥有照片的自得。三个“是的”表明了他的自豪。
(1点2分。)
8.(划三处)
①想去县城又害怕离开查村的复杂心理。
②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未知世界的向往。如“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
③对拥有照片的自得。三个“是的”表明了他的自豪。
(1点2分。如果只写对故乡的依恋,或对县城生活的渴望,只给1分)
9.①蓝色的天空和河流,意味着这块土地的辽阔、宁静,冰河纯净圣洁,是一道壮丽神奇
的风景。
②蓝色的蝴蝶来自年轻人带来的照片,代表着外面的世界,象征着希望,表达了孩子们
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③蓝色构成小说的基调,小说里有淡淡的快乐也有淡淡的忧伤。
④蓝色是作者悲悯情怀的反映,她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偏远地区人民的日常与变故,
抒写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1点2分)
10.B
11.B绝清河的“绝”是“横渡”的意思,与《苏武传》中“绝不饮食”的“绝”意思不
同。
12.C“百姓抗秦情绪高涨”错,文中“志高而扬”是指百姓意志高昂,精神好。
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共3页
13.(1)凭借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现在竟然要面向西
去臣服于秦国,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惭愧!(以:凭借:当:同“挡”,抵挡:乃:竟然;羞:
感到羞耻/惭愧,各1分)
(2)况且韩、魏之所以惧怕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接壤。(且夫:况且;…
者…也:判断句式;以:因为、由于:接界:接壤。各1分)
14.①苏秦首先肯定齐国国力优势,解除齐王惧怕强秦的心理。
②接着以韩魏打比方,分析利害,指出危机以及产生原因。
③最后指明齐接受方案的美好前景,以利诱之,以理导之。(1点1分)
15.D(“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错误,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16.①“来者方不息”“造化无停机”等句子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变化着”的哲理
②“造化”的不停息和“人生”的不循环形成对照,蕴含着“人生短暂,少壮时须努力
拼搏,奋发进取”的哲理。
③“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一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1点2分)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
18.①鲻铢必较(斤斤计较)②望文生义③咬文嚼字
19.C(1)搭配不当“推断文字”改为“推敲文字”(2)语序不当“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更是考据传统的继承”改为“是考据传统的继承,更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20.A同例句,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引用C.反语D.特殊含义
21.B
22.①为的是学做人②有知、情、意三部分③情育要教导人不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
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
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
【命题说明】
作文题目来自《选择性必修中册》P36,属于第一单元的研习任务。
本单元学习任务聚焦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
考,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从而提高思辩能力。
【审题立意】
写作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针对当下人们面对专家、权威、惯例等事物总
是容易迷失自我,缺乏独立见解与判断,将权威声音奉为圭臬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导致创
新思维、独立看法越来越少,随波逐流的人越来越多。真理是否真的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高二语文答案第2页共3页丽水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语文试题卷2023.01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
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写
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牢牢把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有效发挥在成风化人、
资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应对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智慧和
力量,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需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与创新性发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鉴往”是“知来”的基本前提,科学“鉴往”需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创新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对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各学
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与历史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深入考察,以此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性、
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
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对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对无
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舍弃或转化: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有计划、分步骤地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通过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强国
建设: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转化和发展,对传统文
化中流失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传统文化中缺少的内涵进行丰富和拓展,推动传统文
化的传承创新,永葆其生机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立足点是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思
想智慧和精神动力,因此,要密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重大时代命题,创新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
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有效解答重大时代命题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
史主动。
(摘编自王威峰、李红革《以系统观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材料二:
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嵊州大地上传承不息的越刷文化,从百年前走来,至
今仍余音袅袅、生生不息。而越音缭绕中的嵊州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唱出时代的新声。
高二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