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
口
迁
移
1
2
3
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学习
目标
素养目标
【课前导入】电视剧中的人口迁移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思考:影响西海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对我国当时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影响?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目 录
01
02
0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
1、概念: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需同时满足):
(1)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位移。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至少为县级)。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通常为一年及以上)。
【提示】人口流动: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春运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韩梅从美国学成归来,在上海工作。
小王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三峡地区居民搬入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江西的小明同学到广东上学,同时把户口也迁过去。
01
“民工”涌向城市
02
03
04
05
下列现象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
√
√
Ⅹ
Ⅹ
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②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分类:
按照迁移的范围(按是否跨越国界)分: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闯关东”,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今泛称“东北”)谋生的历史。
“下南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
【知识拓展】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
-
1、人口自然增长(户籍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新增人口数量 = 总人口数量 ×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0 人口增加
人口增长率=0 人口不变
人口增长率<0 人口减少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受生产力水平和出生率死亡率变动的影响
2、人口机械增长
计算公式为
人口机械增长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数
X 100%
【知识拓展】人口数量的变化
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 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2)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为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年平均人口数x100%
人口机械增长= 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人口迁入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
人口迁出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
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注意增长数和增长率的区别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思考: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有利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
①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②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带来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促进文化交流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加速城市化进程;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②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入地
迁移者
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知识延伸
人口迁移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
项目 影响
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性别比 轻工业区男性比重下降,重工业区男性比重上升
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会使迁出地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 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
2、“拉力”因素: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
3、迁移阻碍:距离远近、语言相同/不同、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差异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
你还能列出更多人口迁移的推理因素和拉力因素吗?
迁出地 迁入地
推力因素 中间阻力 拉力因素
就业机会少 人口迁移过程中需要 客服的一切困难,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路途遥远等 就业机会多
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少 收入稳定、收入高
医疗、教育条件差 医疗、教育条件好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好
公共设施差 公共设施好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好
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好
环境恶化、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丰富
新知讲解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看图片理解推力和拉力因素
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政治因素
个人因素
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1.气候、土壤、水文、资源、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
2.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3.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
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是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的地区 20C60年末~70年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水源 水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早期人们逐水草而居的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攀枝花等地,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迁入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四川汶川新城镇的建设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爱尔兰大饥荒纪念雕像
土豆于 17 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种植。到 18 世纪末,土豆已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促进了人口增加。但是,从 1845 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病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 100 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倾向于到高收入的地方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优惠政策的出台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 经济是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对因素。多数情况下,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迁移;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我国西部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向东南沿海迁移
交通、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社会因素
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如在政局动荡、战争频发的地区,常常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出。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人家属随军
政治 国家政策 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当今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1、七年后,你大学毕业留京工作。
工作
2、闯关东、走西口。
自然灾害、经济因素
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边疆国家有组织的移民戍边。
政策(社会因素)
4、上世纪80年代,很多内地青年去深圳打工。
收入(经济)
5、“石油王国”沙特约有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口。
资源开采、经济因素
学以致用: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
读图思考: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有哪些?
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
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学以致用: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
(2)结合背景材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因素及流向
阶段 流向 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 南北战争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东→西
农村→城市
南→北
东北→向南、向西
学以致用: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
(3)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纬度较高,冬季严寒,工业密集,环境恶化,居住条件差,而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环境优美,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新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兴起,吸引了大批人口迁移到这些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一)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 (非、 欧) 新大陆 (美洲、大洋洲)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北美、 欧洲、 西亚、 北非 迁入地经济发展快; 石油输出国招募大量外籍劳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近年来由于战乱导致大量难民前往欧洲 调整了劳动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知识延伸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特点1劳务输出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资料:沙特阿拉伯位于沙特阿拉伯半岛,石油已探明储量居全球之首,占世界总储量的1/5。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较快,且生活富足,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打工谋生,他们大部分工作在石油、服务、建筑等行业。据统计,沙特阿拉伯人口数为3170万(2016年),其中外籍人口约1000万,占总人口30%以上。
结合材料,总结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特点2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
资料:资料:截至2018年底,全球因政治冲突、战争或迫害等原因导致的难民人数约为2590万。叙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来源国,有670万难民,有400多万人逃离该国。
叙利亚小难民艾伦的尸体被冲上海岸
资料:2017年移民到美国数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墨西哥、中国、古巴、印度、多米尼加共和国。近年来,美国为了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推出“杰出人才”移民政策。
结合图表材料,说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特点。
方向:由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向发达国家(欧洲、北美)迁移
特点3 专业人才移民数量增多
表1 2015年全球接纳移民数量前五位的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当代 成立新中国到20世纪80代中期
20世纪 80代中期 以来
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流动
大批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改革开放政策;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由农村迁往城市
由内陆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这个阶段人口迁移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我国人口迁移
特点:发生频率低、规模大
原因: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我国人口迁移
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支边、上山下乡
原因:
特点:
国家政策,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户籍管理政策
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
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流向:
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我国人口迁移
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
流向:
原因:
特点:
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差距大
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
改革开放后
人口向城镇迁移
人口向东部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方向
知识延伸
我国的“民工流”
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
概念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
历史时期
建国后
改革开放后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
人口迁移的带来的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分类
观现象
1. “返乡春运”→“反向春运”
“反向春运”,就是和以往年轻人回家过年的“返乡春运”相反,而是由老人提前到子女工作地过年。
观现象
2.“城归”
指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
支持下,一些已然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
观现象
3.“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① 避免土地荒废,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② 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③ 有助于农民增收与农业增产。
观现象
4.“候鸟式养老”
是一种特殊的养老生活,是像鸟儿一样随着气候变换选择不同的地域环境养老,就是随着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旅游养老。
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提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2010-206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镇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农村 B.城镇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农村
C.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 D.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
2.我国农村和城镇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分别从2051年和2045年开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增速 B.生育观念 C.生育政策 D.外来移民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