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配套课时作业(知识清单+对点训练):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4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配套课时作业(知识清单+对点训练):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4套,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5 16:35:13

文档简介

第3课 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
(1)德国强占________。(2)俄国强占________和________。(3)法国强租________。(4)英国租借“新界”和________。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________________,进行全面改革。(3)康有为进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书籍。(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的________、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宣布变法。这次变法共历时103天,被称为“____________”。
2.内容
(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______;鼓励官绅士民____________,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______人才;精简______,裁减______,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______________,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______,采用机器生产;奖励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____________,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______,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______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设立____________,在北京设立________;鼓励______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准许民间创办______、______;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______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______实力。
3.局限性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等主张。
4.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
知识点一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下图中侵略中国的国家是(  )
         19世纪末中国胶州湾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3.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4.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  )
A.宣传维新思想 B.维护封建制度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挽救民族危亡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用,而西人考察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变更国体的主张
D.大兴民权的意向
6.“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8.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 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 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光绪帝命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立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相比有什么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
【答案解析】
第3课 百日维新
知识清单
一、1.(1)胶州湾 (2)旅顺 大连 (3)广州湾 (4)威海卫
2.(2)日本明治维新 (3)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 (4)保国会
二、1.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2.(1)新政 上书言事 新政 机构 冗员 
(2)农工商总局 工厂 创新发明 铁路、矿务总局 国家银行 邮政 
(3)科举 中小学堂 大学堂 私人 报馆 学会 (4)新式 海军
3.行宪法 大开国会 制度局 4.(1)民族资本主义 (2)封建统治秩序
对点训练
1.C
2.A [解答本题首先是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其次是对《上清帝第六书》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
3.A 4.B
5.B [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能力,题干提供的相关材料表明该人物的倾向性,分析可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B项是正确答案。]
6.B
7.D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其改良思想深深打上了这一阶级的烙印,反映出这一阶级的弱点:软弱、妥协。同时,它对封建势力妥协也反映出时代特点:封建势力强大。]
8.A [戊戌变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采用机器生产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综合提升
9.(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10.(1)学习西方科学,实行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洋务派。
(2)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
(3)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康有为等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答案提示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 政治上,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文化教育上,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军事上,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等。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答案提示 从变法内容看,光绪帝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打击旧学,提倡新学,但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因此说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二、学习延伸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开国会、设制度局等建议,这是为什么?
提示 主要从光绪皇帝的阶级本质仍然是一个封建的皇帝,其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分析。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背景
(1)《____________》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________。
2.表现
(1)经济侵略——以____________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______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______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______。
④开采______。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____________”。
②美国提出“____________”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危机
①原因
a.从1896年起偿还借款。
b.各地的____________。
②应变措施:____________。
③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____________更加激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人士发出“____________”的呼声与主张。
③清政府允许____________。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____________。
(3)存在问题
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____________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②民族工业面临国内____________的压迫。
(4)影响
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____________,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_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 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 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 ④成为侵华霸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
A.修筑铁路 B.政治性贷款
C.开设银行 D.开设工厂
知识点二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财政危机 ②吏治腐败 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④人民起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右图说明(  )
①偿还外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为偿还外债而增加税收激化了社会矛盾
③外债、税收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 ④外债是清政府增加税收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知识点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
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
7.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C.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
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 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 208 77.6%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 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 345 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6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磨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
借款时间 借款对象 借款额(白银) 借款附带条件
1895.7 俄、法 9 896.8万余两 1.同意以海关税款为抵押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3 英、德 9 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2 英、德 1.127 7亿余两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2.以内地的税收(厘金)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材料二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大借外债的危害。
(2)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结合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3)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我们,二者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清单
一、1.(1)马关条约 (2)经济掠夺
2.(1)资本输出 ①政治 ②铁路 ③工厂 ④矿山 (2)①势力范围 ②门户开放
二、1.(1)①b.洪涝灾害 ②节支增收 (2)社会矛盾
2.(1)①民族资本主义 ②实业救国 ③民间设厂 (2)厂矿企业 
(3)①廉价商品 ②封建势力 (4)①政治变革 ②维新变法
对点训练
1.A
2.B [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
3.D [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工厂,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再加上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竞争力极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危害极大。]
4.D 5.C 6.B
7.D [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产生、发展了资产阶级力量,而且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综合提升
9.(1)说明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影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3)一是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商企业进行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二是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
10.(1)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2)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抓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方式:分而治之。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为了偿还对日赔款,被迫大借外债,这些借款带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新中国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维护领土、主权和不附带任何政治奴役性条件的前提下,向外国贷款,以补充资金不足,贷款的利息也是合乎国际惯例的。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答案提示 (1)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2)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3)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起来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4)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5)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 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简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答案提示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有30%。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
二、学习延伸
你是否能结合梁启超这段话,分析一下甲午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提示 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割地条款,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国土,而且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统治者,促使更多的人发愤图强。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第4课 戊戌政变
[课程标准]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代表人物
(1)旧势力:以____________为首。
(2)新势力:以________为首。
2.举措
(1)旧势力
①慈禧太后解除__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②任命亲信______为直隶总督。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______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②任命________、刘光弟、______、林旭等“军机四卿”。③拉笼________,却不识其真面目。④游说______支持,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戊戌政变的背景
(1)1898月9月18日,________带光绪帝的密谕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2)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了____________。
2.戊戌政变的过程
(1)______年____月____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______。光绪帝被迫发布上谕,请____________重新主政,下令搜捕康有为等人。
(2)由于________告密,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9月28日,谭嗣同、______、________、林旭、杨深秀、________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______________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______,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①既缺乏坚强的____________,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________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________________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____________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____________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____________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思想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知识点一 新旧势力的交锋
1.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
B.新政法令推翻清政府统治
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2.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3.维新派竭力游说外国公使,希望得到支持,结果无果,这说明(  )
A.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
B.维新派实力弱小
C.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D.列强与守旧势力关系密切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的失败
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5.“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知识点三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6.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革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②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挽救民族危亡 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8.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了,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社会上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3)这一现象有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第4课 戊戌政变
知识清单
一、1.(1)慈禧太后 (2)光绪帝
2.(1)①翁同龢 ②荣禄 (2)①礼部 ②谭嗣同 杨锐 ③袁世凯 ④列强
二、1.(1)谭嗣同 (2)伊藤博文
2.(1)1898 9 21 瀛台 慈禧太后 
(2)袁世凯 杨锐 刘光弟 康广仁 京师大学堂
三、1.(1)弱小 (2)①组织领导 ②光绪帝 帝国主义列强 2.改良主义
3.(1)政治改革 救亡图存 (2)变革社会制度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3)思想解放
对点训练
1.C
2.D [A、B、C三项是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D项,因为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派,而非受他人指使。]
3.C
4.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5.A 6.A
7.D [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同时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性质。]
8.D
综合提升
9.(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10.(1)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2)主要原因是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具体表现:①废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了。②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③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
(3)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答案提示 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根本原因是维新派力量的弱小,与封建势力力量对比悬殊。重要原因是维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体现了其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了近代思想的启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学习延伸
1.讨论会: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思考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与漫长性。
提示 对中国近代化曲折性和漫长性的分析可从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两方面分析。
2.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提示 同意,主要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本质方面分析。若不同意,主要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方面分析。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程标准]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近代____________的出现。
2.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______”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____________。
3.影响
(1)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
(2)成为甲午战争后__________________兴起的先声。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______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
(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________”“升平世(小康)”和“________(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____________》。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____________》,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________”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____________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中外纪闻》: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____________》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在上海成立上海强学会。
(2)性质:维新派的____________。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____________。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1)活动
①担任《________》主笔。②发表《____________》等文章。
(2)主张
①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__和文化教育制度。
②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③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④大力发展____________。
(3)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
(1)活动
①发表《______》。②参与创办____________,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
(2)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
3.严复
(1)活动
①创办《国闻报》。②介绍《________》。
(2)主张:借达尔文的________,阐明维新变法的主张。
4.维新运动的影响
(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____________的作用。
(2)资产阶级____________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____________新局面逐渐形成。
知识点一 早期改良思潮
1.下列不属于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的是(  )
A.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B.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C.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D.认为变法符合“天演”和进化
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反对洋务运动
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知识点二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3.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主要有(  )
①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 ②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 ③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
④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变法主张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
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
C.恢复儒家独尊的地位
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
知识点三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5.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  )
A.甲午中日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甲午中日战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
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6.维新派提倡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所起的作用不包括(  )
A.启发民智 B.组织力量
C.制造舆论 D.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知识点四 梁启超与《时务报》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废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8.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不主张废除之,而是建议清政府据理更改。他们认为:
材料一 “夫不许通商,或可借以启衅。欲行增税,断难因此兴戎……”
材料二 “每届各国修约之期,必加其税,不出十年,中国税则不亚欧洲各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中国转亏为盈,转弱为强之基,实在于此。”
——以上摘自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
材料三 “今欲顿弃前约,彼必不肯从也,是莫如存其名而去其实,使彼相忘于不觉。……此诚省事之良法也,‘利益均沾’之文不必去,而其弊(条约的弊端)自去矣。”
——薛福成《筹洋刍议》
材料四 改约是公理,必然能胜强权,改约是论理而非论势。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早期维新派建议清政府更改条约的主张。
要求:内容应包括早期维新派建议更改条约的目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四 
图一 《孔子改制考》封面 图二 北京强学会旧址
图三 《时务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答案解析】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知识清单
一、1.民族工业 2.(1)商战 (2)君主立宪 3.(1)民族资产阶级 (2)维新变法运动
二、1.光绪 2.(1)据乱世 太平世 (2)孔子改制考
三、1.(1)马关条约 (2)变法 (3)爱国救亡 2.中外纪闻
3.(2)政治团体 (3)变法思想
四、1.(1)①时务报 ②变法通议 (2)①政治制度 ②君主立宪 ④近代工业
2.(1)①仁学 ②时务学堂 3.(1)②天演论 (2)进化论
4.(1)制造舆论 (2)改良主义 (3)维新变法
对点训练
1.D
2.C [洋务派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观应认识到洋务派的弊端,看到西方技术先进是由于政治制度先进,因而主张政治变革,提倡实行君主立宪。]
3.A
4.D [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
5.A
6.D [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变法的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国家面临严重危机以及康有为的上书。]
7.A
8.A [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
综合提升
9.(1)目的:克服不平等条约的弊端,富民强国。
(2)途径:据理更改对外条约,每届修约,加其税;存其名而去其实,以公理战胜强权。
(3)评价:改革是反对外来侵略的一种方式,但对外国侵略者的本性认识不足,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10.(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方式:有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 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
答案提示 从历史根源、时代背景以及康有为的阶级属性等角度来把握。
(1)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2)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思想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3)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答案提示 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等。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所以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二、学习延伸
问题讨论: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提示 (1)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