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天主教之所以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
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
2.1096—1291年,教皇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主要是为了( )
十字军东征
A.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清除伊斯兰教
C.扩张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 D.维护教皇权威
3.中世纪,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表现有( )
①征收“什一税”是其最主要的敛财方式 ②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③垄断学校教育 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4.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 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 D.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
5.兰克斯是10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
A.到教堂去听教士布道 B.自费到罗马攀登圣梯
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 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
6.欧洲宗教“异端”运动( )
①目的是铲除天主教 ②否定天主教的权威 ③在14~15世纪时达到高潮 ④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中世纪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所,存续了500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罗马宗教法庭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他乡。对以上史实的正确理解是( )
A.宗教裁判所专门迫害非天主教徒
B.宗教裁判所是天主教会为控制人们思想而设立
C.宗教裁判所严重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
D.宗教裁判所制造了许多冤案,是一个非法组织
8.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常常采用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 )
A.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9.对中世纪出现的“异端”运动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B.反映了金融资产阶级的要求
C.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D.是中世纪时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
10.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11.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马丁·路德提出的“九十五条论纲”( )
A.系统阐述了“因信称义”的理论 B.成为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C.揭露了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荒谬无耻 D.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说
13.2011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4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4.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5.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6.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B.有力地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
17.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B.天主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18. 右图人物的主张和活动有( )
①主张先定论 ②支持路德宗教改革 ③在日内瓦建立加尔文教 ④颁布了“至尊法案”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加尔文宗教主张中体现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 )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B.主张共和式的长老制
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
20.观察右图《圣巴托罗缪屠杀》,你能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 ②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
③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 ④世界需要宗教宽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宗教观点中的哪一条会最令亨利八世感兴趣( )
A.《圣经》是信仰的惟一信条 B.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C.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人 D.国家没收教会财产
22.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建立新政,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下列属于新教的有( )
①天主教 ②路德派 ③加尔文派 ④英国国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下列哪一宗教改革主张不能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
A.倡导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宗教精神 B.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
C.主张建立民主的和共和的教会组织 D.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24.有关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基础 ②加尔文改革影响最大 ③亨利八世的改革确立了国王是教会首脑 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5.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改革( )
①打击了各国的封建王权和割据势力 ②冲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③剥夺了教会财产,这些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 ④否定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蜕化了,把该国引向灭亡,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却成就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共和党的旗帜,把荷兰从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思想体系的外衣。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的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三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够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的论述是针对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马丁·路德教有何进步?其进步性的表现是什么?(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出售赎罪券 火刑布鲁诺 皇帝加冕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6分)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4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
材料四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材料五 英王为英国教会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5分)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5分)
(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6分)
【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C [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
2.C [教皇组织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圣地”与信徒的蹂躏,实际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
3.B [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集团,拥有大量土地,地产收入是其敛财的最主要形式,因而①的叙述不符合史实。]
4.D [教会关于赎罪的说教,纯粹是公开的欺骗。兜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
5.D [在中世纪,只有教士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圣经》的版本也是统一的,不存在德文版的《圣经》。]
6.B [宗教“异端”运动是要求改革天主教会,而不是铲除天主教会,可排除含①的选项。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7.C
8.C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近代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反封建斗争也处于无序自发状态,更没有先进阶级和理论的领导、指导。]
9.B [这场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地挑战,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是中世纪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中世纪金融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故错误。]
10.D
11.D [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导火线而非根本原因。]
12.C
13.C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因而选C。]
14.A [题干材料即马丁·路德主张的“因信称义”,意思是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得到救赎,而不用依靠教皇和宗教仪式,故选A项。]
15.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①是“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②③④都符合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16.A [马丁·路德顺应各阶层的要求发起了宗教改革,将斗争的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并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建立了适应德意志发展的路德新教。在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状态。]
17.D [A项不符合史实,矛盾仍然存在;B项并非是“教随国定”的结果,C项只发生于个别地区,“教随国定”强调了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因而使得基督教在德意志地位的下降。]
18.D 19.C
20.D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足鼎立。围绕正宗问题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宗教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所以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21.D [以上四项均是威克里夫的观点,也都有可能引起亨利八世的兴趣。但是,结合亨利八世改革的背景和要求可判断,其最感兴趣的应是D项。]
22.B [②③④都是在宗教改革下为摆脱天主教的控制而成立的教派。]
23.D 24.C
25.B [宗教改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反封建革命。政治上,它在加强各国王权的同时,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长;经济上,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成为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思想上,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①说法不正确。]
26.(1)因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15、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它们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宗教神学“异端”的形式。
(2)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3)不反对(信仰上帝)。提出了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解析 第(1)题要结合材料一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来组织答案。第(2)题要掌握教材中的叙述,要扎实记忆。第(3)题的第一问要明确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及其神学,而并不反对上帝。
27.(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特点: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结合三幅图片的信息:出售赎罪券、火刑布鲁诺、皇帝加冕即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几方面归纳黑暗欧洲的表现。马丁·路德的突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宗教改革后超国家的宗教组织被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取代,对欧洲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1)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
(2)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
(3)《至尊法案》。严重削弱了英国教会的实力,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大大增强了王权。
单元学习小结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历史渊源
(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最终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2)中世纪发生的宗教“异端”运动,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阻碍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宗教“异端”思想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2.现实动力
(1)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特权,要求结束分裂割据。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这些都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3)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4)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二、哪些因素促进了14~16世纪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14~16世纪,资产阶级兴起,封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人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2.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他们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
三、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
1.相同之处:都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不同之处
(1)在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个人的虔诚信仰与上帝直接沟通,而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则通过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献给了上帝。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人是为了上帝而活着,人在现世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彰显和荣耀上帝。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把人的职业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劳动,都看作是为了荣耀上帝,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根据和宗教动力。
(3)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已,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1.内容
(1)各国改革主张的相同点
①反对教皇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②强调国家权力,认为世俗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③主张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
④马丁·路德、加尔文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等。
(2)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改革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加尔文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日内瓦共和国等。
②亨利八世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通过“至尊法案”,强调英国国王在教会中的权力与地位,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等。
2.历史作用
(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宗教改革运动中,资产阶级获得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很大一部分财产,加尔文派又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
①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加尔文派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一、选择题
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2.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马丁·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表明了他( )
A.与教皇决裂的决心
B.建立新的基督教派的决心
C.坚持改革和斗争的坚强决心
D.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势力的决心
3.加尔文宗教观的实质是( )
A.否定教皇、封建主的特权
B.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D.依靠上帝
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5.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依据是( )
①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②改革中,《圣经》被译成当地文字,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派别 ④改革中都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材料二 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袭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三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岐的原因是什么?
7.中世纪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等进步的历史潮流。
根据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潮流。
(2)以加尔文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3)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请从这三者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B [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B项。]
2.C [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其目标是罗马教廷;路德教派是经过长期斗争,在德国社会较普遍接受(包括世俗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形成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采用的是学术讨论的方式,主要针对的是推销赎罪券,并没有提出与教皇决裂。]
3.A [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实际上是否定天主教的“因行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
4.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意即教权大于皇权;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即皇权不再从属于教权,地位上升。]
5.B [③④与题干要求不符合,不能体现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6.(1)关系:世俗权力应高于神权。阶层: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2)代表农民利益。观点:主张反对天主教神权统治。
(3)不同之处:材料一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而且还反对世俗封建主的压迫,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原因: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闵采尔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7.(1)民族主义: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发展。人文主义: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个人的作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2)“先定论”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对社会生活的严格限制和规定,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等。
(3)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早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规划了蓝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
解析 第(1)问应紧扣民族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第(2)问要围绕“先定论”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进行分析;第(3)问是开放性设问,要注意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