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配套单元学习小结+单元检测: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配套单元学习小结+单元检测: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5 16:42:17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
①反映出农奴人身受农奴主的严格控制 ②说明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说明俄国是法制完备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
         
        图一 地主毒打农奴         图二 贫困的俄国农奴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 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 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据统计,1801~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1840年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从根本上意味着1831~1840年10年间(  )
A.农奴为争取自由而斗争 B.农民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基础
C.农民骚动不断增加 D.农奴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由激烈转为短暂的平静
4.史学界认为,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因为该制度(  )
A.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沙皇推行封建专制的基础
C.不利于俄国同英法等国竞争 D.严重损毁了俄国的国际形象
5.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6.提出“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买取得份地”主张的是(  )
A.十二月党人 B.守旧派 C.改革派 D.激进派
7.克里米亚战争作战双方的各自的目的是(  )
①公开野蛮掠夺 ②直接兼并领土 ③进行商品输出 ④进行资本输出 ⑤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A.②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8.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从本质上说是(  )
A.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 B.战略决策的失败
C.军事指挥的失败 D.沙皇制度的失败
9.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败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10.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经历了缓慢而谨慎的酝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  )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 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 ④为了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11.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案 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亚历山大二世在公布改革方案时突出的特征是(  )
A.从中央到地方 B.从城市到农村 C.从秘密到公开 D.从试验到推广
13.下列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
A.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D.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14.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 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即可赎买份地
15.下列关于“二一九法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奴获得了完全的人身自由
B.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
C.男劳力前两年每年服劳役,以后转化为代役租偿还赎金
D.没有书面许可,农民不得随意离开本地
16.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
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②农奴得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广大农奴不再受地主的剥削和控制 ④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下列不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现的是(  )
A.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C.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18.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工业发展中的最主要表现是(  )
A.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迅速发展
B.自由劳动力扩大
C.国际国内市场扩大
D.主要生产部门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19.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
A.农村贫富分化加剧
B.新生产工具的推广
C.一些富农、地主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D.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20.在央视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给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极高的评价。你认为可能是因为(  )
①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金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2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随着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行,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审理案件时有陪审和律师 B.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缩短了服役年限
C.禁止引进西方书籍 D.个人创办的学校增多
23.从右图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解放”后农民的生活
A.农民的生活有较大的改善 B.封建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
C.大多数农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D.农民的反抗斗争十分激烈
24.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雕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雕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雕像是(  )
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25.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B.曾经一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改革后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D.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二 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材料三 
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四 (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更重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农奴制改革怎样的特点?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分)
(2)列宁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改革存在哪些不足之处?(6分)
27.“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为什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4分)
28.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请回答: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14分)
【答案解析】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A 2.D
3.D [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分析材料提供的数据变化,其次是结合具体切入点的知识(农民起义)进行思考。]
4.A
5.D [A项属于封建地主的主张;B项属于守旧派的主张;C项属于改革派的主张;D项属于激进派的主张。]
6.C
7.A [克里米亚战争双方是俄国与英法和土耳其。俄国作为封建国家,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兼并领土;英法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此时还未进入大规模资本输出阶段;而土耳其则是为了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
8.A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9.B [经辨析可知:恩格斯论述克里米亚战争证明了沙皇俄国的“制度腐朽”。]
10.C
11.B [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二世的主要活动排除④;也可以通过分析④中的时间“19世纪初”得到结论,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上台。]
12.C
13.D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所以选D。]
14.C 15.A
16.D [①②④都是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但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改革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所以③说法错误。]
17.D [改革后农民不再受个别地主支配属于进步性。该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主要是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再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任意处置。]
18.D [注意题干限制“工业发展中”,A项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C两项是工业发展的原因。]
19.D [A、B两项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但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特色。C、D两项比较,D项更能反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0.B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并没有强化中央集权。]
21.B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A项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完善,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D项不属于1861年改革的范畴,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22.C
23.C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解放后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简陋,说明大多数农民生活仍十分贫困。]
24.D [从题干中“解放”“农奴”“改革”等关键词可判断指的是废除农奴制的亚历山大二世。]
25.D [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浓厚的封建残余从长远来看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终于爆发了1905年革命。]
26.(1)反映了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
(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为了赎买份地背负起沉重的债务。在材料二中列宁已揭示了这次改革是对农民施行的侮辱与欺骗;材料三中的现象是作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粉饰,也说明了农民在改革之初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蒙蔽和欺骗。
(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足: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对农民严重不公,引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解析 第(1)问通过“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得出1861年改革是由地主自上而下进行的,法令的内容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组织三方面回答;第(2)问要立足材料二列宁对改革实质的剖析,分析材料三中图片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27.(1)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2)变化: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一般公民权、就业权,并在名义上获得了份地。
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3)“三农”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
28.(1)同意观点一。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同意观点二。①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其表现为:最好的农田为地主所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少,而且还要交纳高出地价数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向地主租地、借款,拿下的枷锁又重新戴上了。②从政治上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所以说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
单元学习小结
一、如何认识俄国的农奴制?
应坚持辩证的观点,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来认识。
(1)农奴制曾经适应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农奴制度为俄国集中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俄国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①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②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③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也正是由于保存了农奴制这样野蛮和没有效率的社会制度,才使俄国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从而加速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步伐。
二、“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有何异同点?
知识分子激进派
十二月党人
不同点
知识分子激进派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①与保守派展开激烈论战
②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鼓吹农民的解放
③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发动了武装起义
相同点
(1)背景:受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
(2)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三、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四、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农奴制改革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地位: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
(1)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3)欺骗性: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他们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4)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一、选择题
1.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2.大前提: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与英、法争夺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小前提: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源于当时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结论:腐朽的农奴制在与资本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以上推理(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3.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4.“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这里列宁所说的“解放”是指(  )
A.1861年农奴制改革
B.农奴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D.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国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C
2.C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
3.C
4.A [经过农奴制改革,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故称“解放”。]
5.C [列宁的话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C说法正确;A、B分别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表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不够全面;D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6.(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明确亚历山大二世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战争的真正目的、结果和影响。第(2)问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7.(1)主张废除。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4)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