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农民的赋税沉重
战争和自然灾害加重人民苦难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原因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边患危机严重。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 加强专制集权制度带来的弊端 杯酒释兵权“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中
书
门
下皇帝三司使参知
政事中央措施军事:
行政:
经济: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割据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影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分割统、调兵权 ③强干弱枝 ④更戍制
①分割中央机构权力 ②派文臣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
①中央设三司、 ②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 2.积贫积弱局面“冗兵”的形成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 冗
兵 ”问题。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冗官”的形成“冗费”的形成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现象。北宋的积贫积弱 “三冗”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加上对辽和西夏的高额赔款,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扩充军队数量,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澶渊之盟
背景:1004澶渊之战,1005签约议和
内容:①送岁币②辽撤兵③兄弟相称
评价:①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②但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宋中期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①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②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③财政困难,军力虚弱。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时间:1043(宋仁宗庆历年)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人物:范仲淹核心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具体措施: ①②③④⑤⑥范仲淹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到反对, 仅一年便失败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本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课件21张PPT。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一、起用王安石(为变法提供了可能)宋神宗: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第一目的内容,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从王安石方面来看: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2)从宋神宗方面来看: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理财富国(积极开源)“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封建统治政府贷款或谷物,还本付息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 设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时和农业劳力;打击地主官僚特权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节约开支和成本,增加收入,减轻纳税户的负担;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保证了财政收入分析与探究1打击豪强地主
减轻人民负担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 强兵之法探究2 王安石为什么要采取强兵之举?结合教材P53学思之窗加以说明。问题:宋朝中期的“积弱” 局面,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 原因: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目的: 整顿军队,克服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 强兵之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官府负担。 宋代习武图
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专门人才,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王安石变法 总结巩固练习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BBC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5.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ABD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ADC1、结合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意图是什么? 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 2、结合材料二、三归纳苏辙、欧阳修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①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
②收取困难,会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③夏季贷款利于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而秋季放贷纯粹是为了获取利息 材料一 宋代役法规定,按户等高低分别轮流负担官衙的差役。服役不仅是没有报酬的义务,而且差役很多,如保管公物、督收赋税、追捕盗贼、传递命令等。有钱有势的人家服轻役或不服役,沉重的负担就落在一般贫民身上。为了规避重役,民众“土地不敢多耕”,怕被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怕被评为人多之户,甚至铤而走险,“不得已而为盗贼”。 材料二 范振兴就募役法的弊端作了分析:1.役钱之多寡以人户之资产为依据,而资产审定的标准,立法者并未规定,令各地从所便为法,于推行之余,猾官奸吏便不免乘机勒索,以致民间骚扰不堪。2.二分宽剩钱乃为水旱灾歉人户物力不及时之备者,而施行未久,宽剩钱灾年照出,又别收头子钱五文,所收的钱亦不尽以用于雇役,慢慢成为政府之特别收入。3.征收之际,官吏舞文弄法,鱼肉乡民,时常打破法定的限额。4.人户输钱免役是立法的本意,但是实施不久,常有役钱已输而又增派他种名色的力役的事情发生,以致募人多不肯就。
——范振兴《王安石政略》,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弊端:①役钱的征收标准混乱;②不按规定征收宽剩钱;③任意征收额度;④纳钱后仍要服役 材料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 思考: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意图是什么?事实上都邑之人不胜其怨的原因是什么? 意图: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 原因: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运行。市易法实施期间,原本是购买滞销商品,但实际上却专门抢购紧俏物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利润指标,也才能从中渔利,中饱私囊。 课件18张PPT。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变法的命运
二、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
四、变法的评价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
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 法。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 失败。 一、变法的命运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假如你是个富商……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 神入历史: 假如你是个农民……
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有利于巩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的措施:
保甲法、连坐法。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神入历史: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二、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善(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积极进步影响:弊端和不足: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二、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善神入历史: 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
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为什么?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二、历史作用—积弱局面的改善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加强了军队战斗力.(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三、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失败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④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司马光宋哲宗思考探究:变法失败原因主要原因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论争鸣思路提示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四、变法的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3、局限性: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进步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局限性: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
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