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冲刺 广东专用】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1-5讲,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中考冲刺 广东专用】历史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1-5讲,6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5 17: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
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一、中考扫描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二、考点细化
考点1 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1.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① 。
2.北京人出现的年代:距今约② 年。
3.北京人活动情况:能制造使用工具③ 粗糙石器,保留某些猿的特征,过着原始④ 生活,能使用和保存天然火。
4.对中国考古遗址的评价:中国是世界上发现⑤ 遗址最多的国家。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周口店70~20万打制远古人类群居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考点2 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1.河姆渡居民:(1)地点:① 下游;(2)时间:距今约② 年;(3)生产和生活状况:住③ 式的房子,过着④ 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他们普遍使用⑤ 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⑥ 。我国是世界上⑦ 种植水稻的国家。
2.半坡居民:(1)地点:⑧ 中游;(2)时间:距今约⑨ 年;(3)生产和生活状况:居住在⑩ 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粮食作物是11 。我国是世界上12 种植粟的国家。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13 的国家。他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能制造彩陶。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蔬菜长江七千干栏定居磨制水稻最早黄河五六千半地穴粟最早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考点3 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约1 年。
2.地点:2 流域。
3.华夏族形成过程: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东方3 部落,后经长期发展,形成4 族。
4.评价:黄帝被誉为“5 ”。
5.原因: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其妻发明养蚕缫丝,其部下发明文字,制作乐谱。
6.禅让制:是原始社会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传说黄帝死后,尧、舜、禹依次采取6 首领的办法来更替部落联盟首领,人们把这种制度称为“7 ”制。
7.重要识图禅让四五千黄河蚩尤华夏人文初祖民主推选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考点4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分封制目的:为了① 统治。
2. 分封制内容:(1)天子把② 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2)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③ ;向天子交纳④ ;平时镇守⑤ ,战时⑥ 随从天子作战。图示记忆见下图:
?
?
?
3. 分封制作用:(1)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⑦ 地区。(2)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巩固土地和平民命令贡品疆土带兵边远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考点5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1 年。
2. 商鞅变法所在国家:2 国(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相关成语:立木为信。
3. 商鞅变法的目的:确立3 统治,发展4 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4.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土地私有:允许5 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6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7 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8 派官吏治理。
5.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秦国的9 得到发展。(2)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3)发展成为战国后期10 的封建国家,为11 六国打下了基础。
6.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2 。
7.封建社会主要矛盾:13 阶级和14 阶级之间的矛盾。
8.重要识图:商鞅的政治观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356秦封建自由粮食(和)布帛旧贵族直接经济最富强兼并战国地主农民封建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三、思维导图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四、典型例题
【例1】(2013·广东)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解析】首先要抓住题目关键词原始农耕居民的房子,排除元谋人和北京人;然后还要抓住图示下面的小字“半地穴式”,联系我们所学知道这种房子不在南方多雨地方,排除河姆渡人,从而得出是北方的房子,答案只能是半坡人。
【答案】C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产生及社会的变革【例2】(2012·汕头)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应用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诸侯”,可判断所指分封制,因为分封制规定诸侯有义务在战时随从天子作战。故选D
【答案】D
【例3】(2012·广东)《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诸侯以此建立诸侯国,以起到拱卫周天子的作用。材料中所说的立七十一国正是分封制,封邦建国之意。
【答案】C一、中考扫描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二、考点细化
考点1 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统一六国:(1)时间:公元1 年; (2)统一者:秦王2 ;(3)都城:3 ;(4)评价:秦朝是我国历史上4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意义:①结束了5 以来的分裂局面;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6 局面, 从此,7 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前221嬴政咸阳第一个春秋战国大一统统一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中央集权皇帝丞相郡县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文字小篆隶书思想文化长城灵渠3.重要识图:
?
?
?
?
4.注意点:秦国留给后世的物质遗产是都江堰;秦朝留给后世的物质遗产是灵渠和秦始皇兵马俑。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考点2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主父偃五铢盐铁中央匈奴卫青霍去病漠北罢黜百家董仲舒独尊儒术太学五经正统大月氏张骞经济大一统鼎盛考点3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西汉1 出使西域后。
2.陆上丝绸之路:从2 出发,经3 、今新疆境内,到安息,再到4 (古罗马)。
3.海上丝绸之路: 5 以后,西汉的商人从6 沿海的港口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最远到7 半岛。
4.作用: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得以加强,中原的冶金、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8 、9 、10 、苜蓿等传入内地。而且政治纽带也得以加强,公元11 年,西汉政府设立12 ,从此,今新疆地区13 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丝绸之路还大大加深了中国和14 经济和文化交流。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张骞长安河西走廊大秦汉武帝广东印度葡萄石榴核桃前60西域都护开始亚欧5.注意点: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内地,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6.重要识图: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考点4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1.改革原因:(1)北魏统一1 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2)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已经成为趋势。(3)北魏2 顺应历史潮流。
2.改革主要措施: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黄河孝文帝洛阳汉语元孔子融合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对孝文帝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杰出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5.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6.我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
(1)少数民族人民大量内迁;
(2)民族之间相互通婚;
(3)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4)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7.重要识图:
?
?
?
?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三、思维导图
?
?
?
?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四、典型例题
【例1】(2011·广东)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
A. 博士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解析】这是简单的识别性的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秦始皇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由题目“监察百官”的关键字眼中,可得出答案。
【答案】D
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例2】(2012·广东)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图1 中行行徽 图2 古钱币
【解析】这是一道结合图片考察学生对秦始皇加强国家统一的措施的了解。从图片2可观察到这是自秦国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铜钱,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这种货币,由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答案】A
【例3】(2011·广东)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 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 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考查对“丝绸之路”的总体认识。其中B选项讲述的丝绸之路最远通往处,C选项是丝绸之路“名”之由来,D选项阐述的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均属正确。唯有A选项是错误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答案】A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例4】(2013·广东)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 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首先要抓住题目要你解决什么问题,所列项中哪些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③项中一律用鲜卑语在朝廷中讨论国事就不是汉化政策的内容,有这项的就不要选了。
【答案】A第2讲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及民族融合一、中考扫描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二、考点细化
考点1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626年即位,年号1 。在位20多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静,开创了“2 ”的盛世。
2.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主要统治措施有:(1)吸取3 灭亡的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注重君民关系。)(2)知人善任。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人不拘一格,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关系。(注重君臣关系)(3)虚心纳谏。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政治一大特色。“人镜”4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是贞观政治的两大基石。
3.开元盛世:是对5 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状况的概括。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1)表现:开元年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社会经济非常繁荣。疆域超过秦汉。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几代皇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更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2)评价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重用贤人(6 等),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使唐朝达到7 时期;后期,怠于政事,淫于酒色,纵情享乐,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贞观之治隋朝魏征唐玄宗姚崇全盛考点2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 产生:(1)隋1 帝:开始用2 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2)隋3 帝:设置4 科,科举制5 诞生。
2. 完善:(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6 的规模,进士第一名称7 。
(2)8 :首创9 和武举。(3)唐玄宗:将10 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大大促进唐诗的繁荣。
3. 科举制的作用:广纳人才,加强11 控制;推动了12 的发展;对欧亚等国产生过积极影响。
明代举子看榜图
4.重要识图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明代举子看榜图文分科炀进士正式国学状元武则天殿试诗赋思想文化教育考点3 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藏族的祖先:1 。
2.统一者:2 。
3.统一时间:7世纪前期。
4.唐蕃和亲:(1)3 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4 ;(2)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5 ”。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吐蕃松赞干布唐太宗松赞干布和同为一家考点4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来华:(1)日本先后派10多批1 来华学习。高宗、玄宗时,他们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度等影响了日本。日本的2 、3 、4 等方面颇有唐代遗风。
2.玄奘西行:(1)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2)5 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6 (今印度)去取经,历时10多年,645年回到长安,居住在长安慈恩寺。(3)贡献:写有7《 》一书,是研究中亚、西亚以及我国8 等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3.鉴真东渡:鉴真是唐朝高僧,受日本僧人邀请,9 时东渡日本宣传佛学。除传播佛教外,还将唐朝医药、建筑、书法等介绍到日本,极大拓展唐朝的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
4.唐代中外交流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繁荣,才能对外产生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一个国家只有主权独立,只有对外开放,才会有进步;一个国家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遣唐使建筑服装习俗贞观天竺大唐西域记新疆唐玄宗考点5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农业的发展:(1)粮食作物:从1 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2 稻,很快就在江南地区推广;(2)重要地域:3 、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3)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棉织业在4 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5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3)造船业:宋代造船业居世界6 。东南沿海的7 、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3.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8 和9 。(2)海外贸易:宋朝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10 和11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12 司,加以管理。(3)货币:北宋前期,13 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14 。(4)注意点:秦朝是圆形方孔钱→西汉是五铢钱→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南宋纸币和铜钱并用→明清银币。(前4个见下图)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越南占城苏州南宋景德镇首位广州开封杭州广州泉州市舶四川交子
秦半两 五铢钱   开元通宝    交子
?
?
?
?
4.重心完成:⑴开始南移:15 中期。⑵完成南移:16 。⑶表现:南宋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17 特别是东南地区。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唐南宋南方考点5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农业的发展:(1)粮食作物:从1 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2 稻,很快就在江南地区推广;(2)重要地域:3 、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3)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棉织业在4 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5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3)造船业:宋代造船业居世界6 。东南沿海的7 、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3.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8 和9 。(2)海外贸易:宋朝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10 和11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12 司,加以管理。(3)货币:北宋前期,13 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14 。(4)注意点:秦朝是圆形方孔钱→西汉是五铢钱→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南宋纸币和铜钱并用→明清银币。(前4个见下图)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越南占城苏州南宋景德镇首位广州开封杭州广州泉州市舶四川交子考点6 宋代的都市生活
1.衣食住行的变化:(1)衣:北宋初年,崇尚1 ,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穿黑白两色衣服;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衣饰精美华丽;受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在2 传开。(2)食:东京城里食品有二百多种,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3 。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有影响。北宋肉食以4 为主,南方人吃5 较多。(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相当宏丽。(4)行:宋朝缺6 ,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旅店业(7 店)兴旺。
2.瓦子和节日:(1)娱乐:8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9 :专供演出的场所。(2)节日:春节、10 节、11 节、12 节等。宋代称春节为13 。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节俭宋朝冷饮羊肉鱼马邸瓦子勾栏元宵端午中秋元旦三、思维导图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四、典型例题
【例1】(2012?广东)“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分析的选择题,考察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材料里主要阐述了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强调的是进士科的重要性。
【答案】C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四、典型例题
【例2】(2013?广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词,唐玄宗前期盛世景象。还要挖掘另一个知识隐含点,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如果你知道诗歌的作者,由作者了解其生活的年代,就更具体了。结合几个方面的知识,A项作者是王勃,虽然是唐朝的,但不是玄宗时期的。B和D项作者分别是宋代李清照和苏轼,排除。C项作者是唐朝杜甫,他的诗歌就是一部历史。
【答案】C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例3】(2010·广东)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 )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解析】这是一道结合时政热点的识记题。从题目中“中印两国”的关键字眼中可得出答案。
【答案】C
【例4】(2012?佛山)《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判断分析问题的题目。材料中“鬼市子”又称为“早市”。从材料中可判断得到《东京梦华录》反映的是古代某时期的都市生活丰富,特别是商业发展,出现早市夜市,店铺通宵达旦经营。由此可推断出这是宋朝的都市生活面貌。
【答案】C第3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一、中考扫描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二、考点细化
考点1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明朝:(1)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在地方,废除1 ,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2 ,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建立特务机构3 ,监察臣民。(2)明成祖朱棣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421年迁都4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继续执行5 政策;增设特务机构6 。(2)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7 。
2.清朝:(1)政治上:雍正帝设立8 以加强君主专制,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2)思想上:9 、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的危害: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行中书省 丞相锦衣卫北京削藩八股取士军机处东厂康熙考点2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1 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2 年。
3.过程:郑和的舰队从3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4 沿岸和5 东海岸。
4.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船上应用了指南针。
5.历史意义:(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6 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7 。(2)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8 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6.重要识图:
?
?
?
?
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成祖1433刘家港红海非洲半个多航海家亚非考点3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1.戚继光抗倭:(1)背景:元末明初,1 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之为“2 ”。(2)经过:戚继光组织“3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的倭患。(3)性质: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正义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4 。
2.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明朝后期,5 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2)经过:6 ~1662年,郑成功大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3)意义: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捍卫了国家利益;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7 。(4)清朝设置台湾府:8 年,清朝在台湾设立9 ,隶属福建省。(5)注意点:1884年,清朝设置新疆行省,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3.雅克萨之战:(1)背景:17世纪,10 侵占了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和尼布楚。(2)经过:11 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均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中段边界问题。这是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3)结果:1689年,中俄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12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日本倭寇戚家军民族英雄1661荷兰民族英雄1684台湾府沙皇康熙尼布楚条约考点4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西藏:⑴顺治帝:接见1 ,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⑵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2 的封号是“班禅额尔德尼”;⑶雍正帝:1727年设置3 ,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4)乾隆帝:实行
4 制度。
2.新疆:⑴乾隆帝:平定5 部贵族6 的叛乱;⑵7 将军设置: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东北: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3)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4)新疆: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5)土尔扈特回归祖国:8 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率领下,粉碎9 的堵截,重返祖国,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五世达赖五世班禅驻藏大臣金甁掣签回大小和卓伊犁蒙古沙俄考点5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1.原因:(1)清朝坚持以农为本,推行“1 ”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2)根本原因:2 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直接原因:担心3 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危及统治。
2.表现:(1)清初实行严厉4 政策,严格5 对外贸易;(2)只开放6 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7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积极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8 作用。(2)消极方面: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逐渐9 了。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重本抑末自给自足外国禁海限制广州十三行自卫落伍三、思维导图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四、典型例题
【例1】(2011·广东)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C.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清时期加强君权措施相关知识的识记和辨别能力。依据题干中的人物信息“明太祖”回忆所学相关史实可知,明太祖为加强君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答案】A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例2】(2013·广东)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知识再现能力的题。扣住戚继光的“危”,他的“危”就是明朝中后期时国家蒙难,遭受日本的侵略。他敢于担当,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取得了胜利。据此AC项的方位就是错误的,B项是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与日本无关。
【答案】D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例3】(2012·广东)乾隆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许多努力,他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 )
A.收复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一史实的认识。题干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收复台湾”是郑成功的历史功绩,“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是康熙皇帝的历史功绩,“设置驻藏大臣”是雍正皇帝的历史功绩,只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
【答案】D第4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中考扫描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考点细化
考点1 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铜器出现时间:1 末期。
2.青铜文化灿烂时期,2 朝。(青铜文明灿烂时期是夏、商、西周)
3.青铜器典型的代表:商朝的3 鼎和四羊方尊。
4.对司母戊鼎的评价:是世界现存4 的青铜器。
5.“三星堆”文化:时间与商周同期,地点在5 平原,是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
考点2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
1.华佗:(1)朝代:1 末年。(2)贡献:制成麻醉药剂“2 ”;编成一套医学体操“3 (虎、鹿、熊、猿、鸟)戏”。
2.张仲景:(1)朝代:4 末年。(2)著作:《5 》,阐述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3)评价:后世尊称他为“6 ”。
3.李时珍:(1)朝代:7 朝。(2)著作:编写的《8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9 巨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3)传播及评价:该书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原始社会商司母戊最大成都东汉麻沸散五禽东汉伤寒杂病论医圣明本草纲目药物学考点3 《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水经注》:(1)出现的朝代:1 。(2)作者:2 (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3)著作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3 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的河流。全书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2. 《齐民要术》:(1)出现的朝代:4 。(2)作者:5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3)内容: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5)评价:是我国现存 的6 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天工开物》:(1)出现的朝代:7 。(2)作者:8 。(3)内容: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9 的生产面貌。(4)传播及评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10 全书”。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北魏郦道元地理北魏贾思勰第一部明末宋应星工场手工业工艺百科3.指南针:(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时期制成的9 。(2)罗盘针的发明朝代:10 。(3)应用:北宋11 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12 用于航海。(4)向外传播:约12世纪,经13 人传到欧洲。(5)作用:对航海事业起了重大推进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1)出现时间:14 朝。(2)应用:唐朝15 年用于战争,早期的火药武器主要是燃烧型的火箭、火球等。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出现了突火枪、火铳等。(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16 。
5. 四大发明的世界意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大量的书籍、文学作品被印刷出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指南针传入欧洲,对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17 的伟大贡献。
6.重要识图:
?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司南北宋开始广泛阿拉伯唐末欧洲文明考点4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1)最早的纸出现时间:1 ;使用的是麻纸。(2)改进纸出现时间:2 时期。(3)改进者:3 ;其纸称为“蔡侯纸”。(4)对外传播:先后传到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地区,后传入欧洲。(5)意义:造纸术促进了世界4 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制造过程见下图)
?
?
?
?
?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5 时期出现;五代、北宋时期,技术成熟,逐渐取代手工抄写,成为古代复制和传播图书的主要形式。《6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868年,唐朝)的雕版印刷品。(2)活字印刷术:出现的朝代:7 。发明人:8 。作用:活字印刷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技术的重大突破。比欧洲人同类发明早400多年。向外传播及意义:向东转播到朝鲜、日本,向西传播到西亚和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西汉东汉蔡伦文化隋唐金刚经北宋毕升考点5 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1)思想:创立1 家学派,提出“2 ”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教育:兴办3 ,广收门徒。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温故知新”。编写书籍《春秋》。(3)注意:《4 》一书由他的弟子整理,记载其言论。(相关孔孟重要识图见下图)
?
?
?
?
?
2.百家争鸣:(1)背景:客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观: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儒仁私学论语(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比表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仁政道德经辩证法无为而治兼爱改革法治最早1.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诗仙诗圣诗史2.宋词: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3.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突出成就是四大名著的出现。北宋两宋南宋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清4.注意点:“医圣”-12 ;“书圣”-13 ;“画圣”-14 ;“诗圣”-15 。
考点7 《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1.《史记》:(1)朝代:1 ;(2)作者:2 ;(3)体裁:第一部纪传体3 史;
(4)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4 到5 时期的历史。
2.《资治通鉴》:(1)朝代:6 史学家;(2)作者:7 ;(3)体裁:第一部8 体通史;(4)目的和内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叙述了从9 到10 的历史。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西汉司马迁通黄帝汉武帝北宋司马光编年战国五代考点8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1)修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1 父子。(2)作用:防洪和灌溉。(3)地点:2 流域。(4)评价: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源于此。)
2.长城:(1)秦长城:西起3 ,东到辽东, 一万多里。(秦长城是秦始皇为了防御4 进攻,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延伸而成。)(2)明长城:东起5 ,西至嘉峪关,全长6000多千米。(明长城是明朝为了防范6 骑兵南下侵扰,现在的长城是明长城)(2)意义:防御了外来的侵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3.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7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大运河以8 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3)作用:是古代世界9 的运河。成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李冰岷江临洮匈奴鸭绿江蒙古交通洛阳最长4.赵州桥:(1)概况:由隋朝工匠10 设计,建于今河北赵县城南洨河上。(2)意义: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11 桥,历经1300多年,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
5.北京故宫:明清两朝的都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又称12 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6.重要识图:李春石拱紫禁三、思维导图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四、典型例题
【例1】(2013·广东)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
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孔子的言语被他的学生记录在《论语》里,我们要了解孔子之道必须要看《论语》。
【答案】C
【例2】(2010·广东)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为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发明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
【解析】这是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看材料是关于四大发明,为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与航行有关,海上航行的因素很多,首要的是辨别方向,所以可得出答案应该是指南针。
【答案】A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例3】(2012·广东)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史记》与《资治通鉴》
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水经注》与《金刚经》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分析题,综合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要学生能准确分析出著作的类别。只有《史记》与《资治通鉴》是属于史学类。
【答案】B第5讲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