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体验,要建立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本节课依据我校现行的明理课堂和智慧课堂进行设计,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其承接上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学生对土地改革的陌生感较大,本课可结合乡土资源,如从广东本土50年代进行土地改革的情况为切口进行本课的导学,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况分析本教学班有51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5人。女生比较好学、勤奋、踏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男生思维活跃,上课变现积极踊跃,常有出人意料的见解。整个班级由于是自己一手带教的,师生间配合良好。因此,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基本都能够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升上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距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小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理解土地改革运动。以解放前后广东农村状况为例,结合史料进行分析,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绘制时间轴并借助时间轴概述土地改革的经过。(素养目标:时空观念)。依据相关史料探究土地改革的意义,进而理解生产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开始的标志。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病促进生产力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土地改革——以广东为切口看土地改革一、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二、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三、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广东翠亨村农民获得土地》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孙中山先生故乡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是怎么实现的?导入本课学习。 观看视频,进行思考。 使用多媒体
新课导学1第一篇章 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温故知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二、广东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占有情况三、土改前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农民诉求材料一:据调查,当年广东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量50 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沈金生《广东省土地改革运动概述》材料二:广东解放前,全省粮食产量最的1934年为825万吨,至1949年竟降至723. 5万吨。每逢灾年,饿殍遍地......——沈金生《广东省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教师:上述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教师:出示探究任务一:除了少地无地,农村经济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农民会有什么诉求? 回顾中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学生: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学生: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受到严重压迫和剥削,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温故知新以表格的形式设疑激趣,进一步说明土改前土地分配不均匀。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小组合作概括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新课导学2第二篇章 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一、土改依据与大致经过二、土改的基本规定与具体做法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第三章 第十条 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斜的贫苦农民所有......第二章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教师:Q1:当时是依据哪部法律开展土地改革的呢?Q2:根据课本,在时间轴上梳理土地改革的大致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教师:《土地改革法》基本规定?教师:探究任务二:根据《土地改革法》从农民、地主、富农的角度阐述土改的具体改革方式。并概括改革的特点?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改革?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土地改革的经过学生: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抢答”来代表小组进行回答:(1)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2)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3)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教师使用“抢答”工具让学生进行回答,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新课导学3第三篇章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一、对比土地改革前后土地占有情况二、探究任务三: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材料三: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每一个乡村都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基层政权,农会会员平均占农村总人口的35% 以上……—— 沈金生《广东省土地改革运动概述》材料四:三、拓展延伸:土地改革的另一面 教师:出示表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小组探究分析:土地改革还带来什么变化?并提醒学生注意答题格式:阐述时请用“我认为……我的依据是材料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分点。并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改革过程中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损害到少数人利益的事。但总体上是积极 学生:思考并回答:由少数人占有大部份土地,变为平均占有土地。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派代表阐述小组讨论结果。小组1:农民翻了身,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解放。小组2:对政权起到巩固作用。小组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小组4: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学生:在课本上相应整理好笔记。在教师引导下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土地改革,从土地改革的另一面得到启示。 初步掌握通过表格了解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小组合作概括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历史问题。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回顾本课知识 动手绘制思维导图 理清知识脉络
教学反思
《土地改革》这部份历史对学生来说距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加上城镇学生远离乡土,对土地制度理解不到位。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进行教学,对于促进有效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往使用传统课堂师问生答的死板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土地改革》时兴趣不大,相比之下,借助智慧互动教学,使课堂学习更具有灵动性与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使互动落到实处,落到动脑动嘴动笔上、再将结果进行互相探讨学习,达到思维的碰撞的效果。信息技术更好地与教学相融合将是此后课堂教学设计的努力方向。
注意:教学设计模板只是参考,各位参赛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表格栏目设置。但不得改变表格基本结构(即必须使用表格式,便于评选和将来排版发布。敬请周知和理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