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历史剧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社2016年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980年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此后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的能力,但认识能力还不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仍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影响;了解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及格局的形成;理解对外开放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决策。初步形成唯物史观。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以及跨越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史事,得出加入WTO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的结论,提升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意识。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建立时空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外开放的影响和作用,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和作用,加入WTO的意义(二)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①“老人”指的是谁?②“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思考歌曲中“老人”指的是谁?“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通过春天来寓意改革开放的开始,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也通过这首歌曲的歌词来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一、春的寓意-对外开放之义 出示一组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照片,并结合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何深圳会有这些变化?深圳是如何成为“一夜崛起之城”的?引导学生回答“对外开放”。 思考:什么是对外开放? 结合图片和视频,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历史问题能力,了解对外开放之义。
二、春的呼唤-对外开放之因 (一)出示有关逃港问题、自发搞“引进外资”、体验新干线和出访美国的四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历史事件?提示: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由深圳逃往香港,史称“大逃港”。在开放前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大逃港)2.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自发搞“引进外资”)3.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乘新干线“光-81号”超特快列车赴京都访问。(出访美国)4.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出访美国。(2)出示一则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百度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GDP在有数据的137个国家里排名第135位,仅领先尼泊尔和索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对外开放的原因。 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和所给材料,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思考对外开放的原因。国内因素:经济落后,闭关自守教训,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国际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春的到来-对外开放之时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阅读教材,知道建立经济特区的时间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四、春的脚步-对外开之地 结合地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知道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理解对外开放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落实“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这部分内容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探究:“特区”“特”在哪里?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建立特区?“特区”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绘制对外开放格局数轴图。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建立时空概念,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
五、春的硕果-对外开放之果 (一)通过展示材料,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知道中国加入WTO是一场艰难的谈判,重点理解加入WTO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加入WTO的意义。(二)对比1979-2017,中国和世界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以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合图片数据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三)结合视频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联系实际,了解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知道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增强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四)拓展提高;对比清末通商口岸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思考: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为什么?(提示:从前提、目的、后果三个角度思考)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开放的理解,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认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1.结合视频和史料分析:中国加入WTO的意义。2.思考:近几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3.对比和分析我国现代开放和近代开放的区别。 1. 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2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3. 落实“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4.培养学生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
课堂小结 从深圳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雄安新区,中国正向着开放新高地迈进。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到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中国正向世界最高开放水平迈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对外开放,聆听了“春天的故事”,我想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还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让我们沐浴春风,在春天的故事里歌唱,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建设一个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 梳理本课知识要点,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悟提升认识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