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2 08: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本学期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第二课,学习完这一单元,就将进入到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港澳的回归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在讲述港澳回归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外交方面的内容。本课的重点内容主要有: “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港澳回归祖国的过程以及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认知,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八年级地理统编教材中学习地理区域(南方地区)时,将学习到《香港和澳门》一课,会对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基本现状有初步的了解,本课则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行授课,教师通过讲授香港的回归始末,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澳门回归始末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香港回归的过程(艰辛不易),使学生初识外交谈判过程中的种种机锋,让学生体悟到国家强大是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根本保证。同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殖民时期港英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初识今天香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国家强大是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根本保证,并正确看待今天的香港问题。(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的内涵;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视频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伴随着《东方之珠》的歌曲,展示《我和我的祖国·回归》影片的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歌曲和电影使自己联想到哪一个难忘的时刻?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百年创痕——历史的耻辱 展示“英国占领香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香港问题的由来,并补充说明《新界租约》的内容。 1.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八年级上册学习过与香港有关的条约。 2. 使学生认知 “1997年”为什么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结合材料,培养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联系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世纪奔走——香港回归始末 (一)1842年到1982年,中国政府为收复香港做出的多次努力。 1949年以前中国政府的多次外交努力,均已失败告终。 通过阅读一段材料,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和澳门呢?”同时观看一个视频片段,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二)1979年3月,港英总督麦理浩访京。 1. 香港问题在70年代末迎来一次重要转机。70年代末由于土地拍卖时限问题,于1979年3月港英总督麦理浩访京与邓小平会谈。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港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初步立场和态度,并引出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2. 展示三段材料梳理中国政府对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案演进,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 展示“一国两制”的知识框架,并对其进行阐释。 (三)1982年9月24日,邓撒会谈。 开始前使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英方的谈判人员,你会用哪些理由继续坚持对香港的统治呢?如果你是中方的谈判人员,你会用哪些观点反驳英方呢?” 1.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邓小平“钢铁公司”和撒切尔“铁娘子”称号的来源。 2. 通过讲述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过程中的三次激烈交锋,最终达成“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的一致结论。 (1)修改条约VS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2)中国的“四化”离不开香港,香港要保持现在的繁荣,必须由英国统治。 VS “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是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3)如果中国方面宣布要收回香港,香港就会出现动乱,要面临“灾难性的后果”。VS “不排除十五年过渡期间,香港发生动乱……如果我们根本谈不拢,中国将考虑接收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四)1982.10-1984.9.26 中英二十二轮谈判 通过讲述中英二十二轮谈判中双方三次典型的交锋,认知《中英联合声明》及其三个附件的不易。 (1)中国的方案:“一国两制”VS 英国的方案:“主权换治权” (2)英国谈判桌下的行动(经济牌、舆论牌) VS中国政府的强硬表态 (3)英国谈判桌下的行动(港人牌)VS 邓小平的有力回击 (港人治港,强调“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 (五)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 通过相关材料,理解《中英联合声明》的内容及对香港的影响(香港的五个“不变”) 回忆上学期学习的部分时间线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香港的外交形成鲜明对比。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深刻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关于“一国两制”的问题。 使学生初步认知外交谈判时双方代表各自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理解外交工作的 交锋。 通过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知香港回归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感受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坚定决心。 通过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知香港回归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感受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坚定决心。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知识梳理与迁移 培养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培养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联系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结合材料,培养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联系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三、神圣时刻——香港回归祖国 通过图文展示香港回归祖国的神圣时刻。 学生感想: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回归》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并通过香港回归的真实视频让学生回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刻。 在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很快回归的历史史实。 通过两则材料合作探究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4)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 5.引导思考港澳回归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2)为祖国统一大业迈进了重要一步 (3)促进了港澳地区繁荣稳定与发展 (4)为国际和平解决争端创立了典范 知道,了解 感悟,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讨探究学习澳门回归背后的故事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情怀 知识迁移 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紫荆花开 ——“一国两制”的实践 通过美国《财富》杂志1995年“香港已死”和2007年《哎呀 香港根本死不了》两张图片的对比,并结合一组数据说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知道,了解 感悟,思考
五、今天的香港 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简要解析颁布《国安法》的原因、原则、目的和作用,表达我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知道,了解 感悟,思考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 培养现实关切和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港澳问题的由来 一国两制”的内涵 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 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重心主要放在了香港,澳门提及不多,甚至说只有一张PPT、一句话。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讲述香港回归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澳门回归,更重要的是,一节课的时长有限,如果香港澳门同时讲的话,担心哪一块都没讲清楚。本课的教学立意我定为“回”一字,即为什么要“回”、怎样“回”、为什么能“回”、“回”来以后怎么样,在四个部分中,我将重点放在了怎样“回”的过程上,试图通过回归的艰辛不易感染学生,使学生深刻认知到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的努力。试图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受同近代史中清政府的外交等的不同,进而更深切的感受只有国家强大,外交上会更加顺利,国民才能更加幸福。但本课的内容含量过大,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和课堂掌控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更高层次的情感目标——使学生认知到个人力量虽小,但依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个人应该在祖国有需要知识,挺身而出,各尽所学,各尽其力,怀着比对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富强——这一最初备课时定下的更高情感目标未能实现,希望在之后能进行补充和实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