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2 08: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科技文化成就》 科目 历史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分析
1.课程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技成就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两个板块的内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虽然时间和内容跨度大,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且内在联系较强,学生容易理解。 2.学情分析 (1)从学生自身来看: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视频、表格等直观形式,创设情境,启发教学。 (2)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基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现代史有了基本的认知,而关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相关情况,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取得这些成就背后的情况。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 1.从单元结构看:本课处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课,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2.从现实意义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科技、文化创新等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情感陶冶看:通过学习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辛,以及成就背后的人物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迎难而上、不怕吃苦以及爱国奉献精神,坚持文化自信。
教学立意
1.课魂:致敬匠心:我们都是追梦人 2.明线:新中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 3.暗线:“工匠”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东方巨响:两弹一星实录》纪录片里的文字、图片等来了解“两弹一星”研制背景,补充史料(文字、视频)了解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的研制经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感悟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渗透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2.难点: 认识到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以及成就背后的人的奉献。
教学资源与方法
1.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视频、多媒体资源 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今年5月31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九张图片导入。 激趣导入,指出九张图片的主人公的共同身份——科技工作者,引出本课的要内容。
过渡 这九张照片上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回看新中国刚成立的那个年代,也有一批批这样的“匠人”,那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我们一起来致敬那些具有匠心的追梦人。
第一篇:戈壁巨响,“核”力梦圆——致敬中国核事业开创者 1.播放一段由中核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65年,核你一起走过》视频,重温中国原子弹、氢弹等试验成功的经典画面。 观感、感受、了解基本史实。 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呈现核事业的开创,突破重点,引出下面对中国核事业的介绍。
2.呈现一段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开展核事业建设的背景。 回忆思考前五个单元所学,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来分析建设原因。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了解背景以后,更能体会到开创者的不易,利于突破难点。
3.呈现节选自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里的4段解说词和八张图片,说明中国在研制核武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4.结合教材,呈现表格——《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提问为何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引出科学家、基地建设者等的默默付出。 阅读教材,了解到取得这些重大成就背后,是一代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 讲述科技成就背后的人物的经历和艰难,铺垫情感,突破难点。
5.呈现史料,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设问探究,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科技发展对新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小结 中国核事业的开创,是一代人奋斗的结果,从党和国家到努力奋斗的科学家,再到每一个基地建设者,“核”力,也是合力,东方巨响,离不开举国齐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值得我们致敬。
第二篇:中国航天,筑梦天宫——致敬中国航天人 1.简要介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以及卫星研制的背景,引出对默默付出的航天人的介绍。 了解基本史实,以及“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功是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实现,进行情感铺垫,利于突破难点。
2.播放视频,呈现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引出后面对载人航天工程的介绍和总结。 感受中国自主创新的航天的发展速度。 视频、文字直观呈现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突破重点。
3.总结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到多人,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
4.呈现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杨利伟颁奖词,引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介绍。 感受 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小结 中国航天,是多少年的辗转与求索,多少人的苦苦攀登, 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第三篇:天下“粮”心,中国劲“草”——致敬“耕耘”者 1.呈现两则史料,说明中国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的事实和重要影响,引出对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介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了解基本史实。 了解背景,利于学生体会进行研究的艰难。
2.用表格呈现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科研历程,以及用材料说明“杂交水稻”对解决全世界人民吃饭问题的重要意义,最后播放视频,感受袁隆平及其团队的重要贡献。 从材料中体会袁隆平及其团队的重大贡献,以及“杂交水稻”的重要作用。 表格、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体会“杂交水稻”、青蒿素的重要作用,突破难点。
3.简要介绍青蒿素研制的背景,播放视频体会屠呦呦以及“523”任务小组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青蒿素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聆听、感受。
4. 呈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屠呦呦颁奖词,再次感受科学家的风奉献精神。 感受。 情感升华。
小结 杂交水稻,是天下“粮”心,小小青蒿,一株中国劲“草”,科学家用一己之长奉献祖国,造福世界,致敬耕耘者。
第四篇:传承发展,文化铸梦——致敬文艺工作者 1.介绍“双百方针”的提出,以及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用图片展示“双百方针”提出以后的文化发展的成果。 聆听,了解文化成果。 图片直观展示,突破重点。
2.图片展示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发展成果,侧重于中外文化交流、传统文化发展成果,并介绍莫言、樊锦诗两人对文化发展的贡献。 图片直观展示,突破重点。 通过介绍,了解人物贡献,突破难点。
小结 习近平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应该更坚定地向前发展。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也了解了这些成就背后,那一代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是他们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工匠,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今天我们致敬“匠心”,书写“匠人”精神,只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愿同学们能心怀梦想,也能脚踏实,做自己人生的追梦人。
板书设计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反思
1.设计亮点 (1)以“致敬匠心”为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 (2)关注成就背后的人的故事,是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温度; (3)运用了较多图片、视频等资源,更直观地呈现,利于学生理解; 2.不足之处 (1)第一手史料运用较少; (2)家国情怀素养渗透较多,其他核心素养的渗透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