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9:2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归省(xǐng) 油馍 羁(jī)绊 神龛
B.凫(fū)水 脑绊 戛(gá)然 怅惘
C.絮(xù)叨 眼眶 瞳(tóng)仁 锵然
D.潺潺(chán) 满窑 烧灼(zhuó) 静穆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三四人径 船尾, 了篙, 退几丈, 转船头, 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A.奔 拔 点 回 架 B.拔 回 点 架 奔
C.拔 回 架 点 奔 D.奔 架 拔 点 回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有了远客,使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B.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C.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4.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②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③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④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B.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C.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D.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二、文化素养
市教育局每学期都下发《国学经典读本》,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你们学校不仅规定了每日诵读的固定时间,还安排了老师每周讲解,现在又决定开展“落实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6.请你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学以致用”或“学生如何落实诵读”提出具体建议,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
7.读背过程中,同桌王洋觉得有些句子晦涩难懂,不愿意背诵,并觉得学校给八年级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你准备如何劝说 请写一段话。
8.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好文章反复默读体悟就行,为什么一定要出声朗读呢 请站在“诵读经典之美”的高度,写一段话说服该同学。
三、文言文阅读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 ”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③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囊①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 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①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注释】①宸濠:指朱宸濠,为明代宁王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②堡砦(pù zhài):堡寨,私人修筑的堡垒。③橐(tuó):口衾。④后令:后来的县令(万蹶生)。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掩其始至 始:开始。
B.会援至 会:正好,恰逢。
C.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 属:连续不断。
D.吾为若咨部还故职 若:你。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A.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B.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C.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D.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精忠造反时,宋必达用明朝王守仁消灭朱宸濠曾经用的办法,训练得到两千名义勇,一鼓作气率领他的部下把敌人打退。
B.有人跟巡抚说,县里私人修筑的堡垒中有很多跟随造反的人,巡抚将要发兵围剿,宋必达上血书争辩,于是停止围剿。
C.从汀州回师的官军中,掠夺来的妇女(在军中)悲惨哭叫的声音连续不断,(宋必达)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计算人数赎出她们,询问她们的姓名住址,派人护送她们回家。
D.(宋必达)回到家乡后,董卫国来看望他,要替他到吏部求情,让他官复原职,而且按立军功来授职升迁,宋必达谦让辞谢.(最后他)死在了民间。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译:
四、实用文阅读
①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②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③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了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④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⑤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的情感、激越的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13.下列对“内部第一人称叙述”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通过限制叙述可以建立起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关系,增强作品的逼真感。
B.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
C.《狂人日记》中“我”借日记这一真实体裁进行叙述消除了小说的虚构性。
D.通过“我”的叙述,很容易把读者引入“我”观察或体验的世界中去。
14.下列对“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我”可以讲述任何故事,在故事中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B.“我”的思想情感代表了作者,“我”的态度在文学作品中是完全中立的。
C.因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反而更激越,小说的张力越大。
D.读者会跟着叙述者走,叙述者的超然有时会误导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15.从全文看,下列对文本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赋予作品真诚性和逼真性。
B.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C.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D.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学作品都能对读者产生直接的作用力。
五、文学作品阅读
①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②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心理反感。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而巩乃斯大草原上的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则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③那时,生活的重压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④记得那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咳嗽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⑤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沿河形成了一道陡直的不规则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呼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⑥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想说“对不起”的歉疚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周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⑦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⑧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都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⑨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
⑩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离开巩乃斯草原之后,我再没有机会见到那里的马。但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到处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遗传下来了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16.选文标题是“巩乃斯的马”,为什么要先写牛和骆驼
17.“巩乃斯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18.第⑤段画线句子对“笑”的描写非常富有表现力,请你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
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19.文中哪些场面呈现了巩乃斯的马的“全部魅力” 你如何理解作者今天爱马的情怀
六、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情意深浓、意蕴丰厚是本单元课文的突出特点。《社戏》里的童年是那样快乐美好,兴味盎然;《回延安》更是一个“情”字贯穿全篇;《安塞腰鼓》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展现生命的沸腾状态;《灯笼》一文卒章显志,切中肯綮,意蕴悠长……撷取这些精彩,完成仿写练习,通过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深情厚谊。
以“留得往事成回味”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单元综合训练
1. B(凫fú,绊→畔,戛jiá) 2. A 3. A(缺主语)
4. D 5. B(去掉句号)
6.[示例](1)组织召开“经典诵读我先行”读书分享会,让同学推介自己学习经典的好方法。(2)请语文老师布置“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主题练笔,看看同学们学习经典后的进步。(3)开展“经典名句浸我心”经典美文诵读大赛,考查同学们的国学经典积累情况。
7.[示例]王洋,《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中收录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典篇目。我们中学生应该好好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虽说有些句子晦涩难懂,但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就能够扫除阅读障碍,这没什么难的,对吗 再说,这些经典名篇文质兼美,情致高雅,有许多都入选了教材。成为必考篇目,早早诵读起来,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也一定能为学习助力,你说呢 让我们继续诵读起来吧!
8.[示例]出声朗读,感受诵读经典之美是必要的。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好、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我们诵读一篇好文章,就会随着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深远意境,在出声朗读的节奏美、音调美、情感美的熏陶下,感受母语的魅力,在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自然而然的,我们的心灵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反复默读体悟的方式,只能让文字成为凝滞的音乐;而出声诵读,能让文字变成一首流畅动人的歌,请你试试吧!
9. A(刚刚) 10. C 11. A(不是“一鼓作气”)
12.后来的县令(万蹶生)紧跟着(用)宋必达训练乡勇的办法进行防御,最终保住了那县城。
附:参考译文
宋必达,表字其在,是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宁都知县。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从福建起兵,进攻夺取了临近省份,江西(官民)震惊,跟随造反的人纷纷(像打雷的声音一样)呼应。宁都原来有南、北两座城,南城住的是老百姓,北城驻兵。宋必达说:“古时候有保甲、义勇、弓弩社,百姓都能直接参战。(明朝)王守仁消灭朱宸濠曾经用这种办法。”于是按照那种办法训练,得到两千名义勇。等到耿精忠的前锋靠近城下,驻军将领邀请宋必达开会讨论,说:“敌众我寡,而且我军缺粮,怎么办 ”宋必达说:“做臣子的品质,就是以死报国,没有二心。敌人本来就是乌合之众,趁着他们刚到(立足未稳),可以一鼓作气攻破他们。”将领于是率领他的部下进攻,敌人稍稍退却,宋必达又派义勇拦腰攻击,敌人逃窜。不久(敌人)又带领部队杀回来攻城,重炮击毁城墙垛口。(宋必达)马上派人修补缺口,防备抵抗更加坚固。恰逢援兵到达,敌人逃跑离开了。有人跟巡抚说,县里私人修筑的堡垒中有很多跟随造反的人,巡抚将要发兵围剿,宋必达上血书争辩,于是停止围剿。从汀州回师的官军中,掠夺来的妇女(在军中)悲惨哭叫的声音连续不断,(宋必达)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计算人数赎出她们,询问她们的姓名住址,派人护送她们回去。
等到回到家乡,江西总督董卫国改任湖广总督,来看望他,感叹说:“这个人是当年死守孤城的宋必达吗 我替你到吏部求情,让你官复原职,而且按立军功来授职升迁。”宋必达谦让辞谢。(他)穿粗布衣,吃蔬菜饭,(最后)死在民间,宁都人每年祭祀他。过了几年,云南叛军韩大任从吉安窜入宁都境内,后来的县令(万蹶生)紧跟着(用)宋必达训练乡勇的办法进行防御,最终保住了那县城。
13. C(并没有“消除小说的虚构性”)
14. B(“我”的思想情感不能代表作者,也没有“完全中立”)
15. B(A未能赋予作品“真诚性”和“逼真性”;C并非“只有 才”的关系;D不是“都能”。)
16.(1)用牛和骆驼(被人类征服的仆役形象)与巩乃斯的马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2)引出下文对巩乃斯的马的描写。
17.(1)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2)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
18.(1)从“大笑”到“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从“止不住地狂笑”再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形象地表现出了“笑”的程度越来越深;(2)表现了此时“我们”痛快、舒畅的心情。(或表现了“我们”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的心情。)
19.(1)场面:冬夜雪原上骑马狂奔,夏日暴雨中马群奔跑。(2)理解:今天爱马,爱的是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这些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传统的品质;我们应该发扬“龙马精神”,因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20.[写作提示]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学习仿写”。《社戏》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回延安》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安塞腰鼓》抒情节奏的把握、修辞手法的运用、长短句及雄奇的想象,《灯笼》的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都可以作为仿写的训练点,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