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5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网络·宏观掌控 专题突破·纵引横连 最新高考·名题诠释 章末综合检测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13·经典习题选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总是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解析: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可逆反应的特征,A错;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B对;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C错;若是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会发生移动,D错。
答案:B
2.(2013·经典习题选萃)关于A(g)+2B(g)===3C(g)的化学反应,下列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v(A)=0.6 mol/(L·min)
B.v(B)=1.2 mol/(L·min)
C.v(C)=1.2 mol/(L·min)
D.v(B)=0.03 mol/(L·s)
解析:D项中v(B)=0.03×60 mol/(L·min)=1.8 mol/(L·min),然后利用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比较得出D项反应速率最大。
答案:D
3.(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体和2 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容器内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2 mol Z
解析: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种物质的含量不变。A项,如果容器的体积不变,其密度始终不变,故错误。B项,容器内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C项,各种物质的浓度之比与反应初始量和转化率有关,故错误。D项,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是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2 mol Z,故错误。
答案:B
4.(2013·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一定条件下,2SO2(g)+O2(g)===2SO3(g) ΔH<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v(正)变大,v(逆)变小
B.恒温恒容,充入O2,O2的转化率升高
C.恒温恒压,充入N2,平衡不移动
D.恒温恒容,平衡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错误;B项,通入氧气,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升高,O2的转化率降低,错误;C项,恒压,充入氮气,体积增大,相当于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错误;D项,ρ=,m、V均不变,故密度不变,正确。
答案:D
5.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
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解析:勒夏特列原理是用来解释化学平衡移动,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答案:C
6.在一定温度下,将2 mol SO2和1 mol O2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ΔH=-197 kJ·mol-1,当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O2和SO3共2 mol B.生成SO3 2 mol
C.放出197 kJ热量 D.含氧原子共8 mol
解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故生成SO3小于2 mol,放出热量小于197 kJ;据硫原子守恒知SO2和SO3共2 mol,氧原子共6 mol,因此选A。
答案:A
7.(2013·大连双基测试)在100℃时,将0.40 mol NO2气体充入2 L密闭容器中,每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的物质进行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s)
0
20
40
60
80
n(NO2)(mol)
0.40
n1
0.26
n3
n4
n(N2O4)(mol)
0.00
0.05
n2
0.08
0.0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20 s内NO2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001 mol·L-1·s-1
B.80 s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与60 s时颜色相同,比40 s时的颜色深
C.80 s时向容器内加0.32 mol He,同时将容器扩大为4 L,则平衡不移动
D.若起始投料为0.20 mol N2O4,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则各组分的含量与原平衡相同
解析:选项A,由表中数据可知,从反应开始至20 s时,v(N2O4)=0.001 25 mol·L-1·s-1,则v(NO2)=2v(N2O4)=2×0.001 25 mol·L-1·s-1=0.002 5 mol·L-1·s-1,A错误;选项B,60 s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NO2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所以80 s时与60 s时混合气体颜色相同,但n3=n4=0.24<0.26,所以比40 s时颜色浅,B错误;选项C,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0.32 mol He,并把容器体积扩大为4 L,He为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增大体积,对参加反应的气体来说,相当于减小压强,则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C错误;选项D,0.40 mol NO2与0.20 mol N2O4相当,若在相同条件下,最初向该容器充入的是0.20 mol N2O4,能够达到同样的平衡状态,D正确。
答案:D
8.(2013·汉中调研)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A(g)+B(g)===3C(g)+D(s) 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Ⅰ表示增加反应物浓度对该平衡的影响
B.图Ⅱ表示减小压强对该平衡的影响
C.图Ⅲ表示温度对该平衡的影响,温度:乙>甲
D.图Ⅳ表示催化剂对该平衡的影响,催化效率:甲>乙
解析:该可逆反应是等气体分子数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图Ⅰ表示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增加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突增,而逆反应速率瞬时不变,随后缓增,即逆反应速率应在原平衡基础上渐增,A项错误;图Ⅱ,减压平衡不移动,但是正、逆反应速率同倍数减小(仍然相等),B项正确;图Ⅲ中乙先达到平衡,由“先拐先平,数值大”知,乙的温度高于甲的温度,乙到甲,降温,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提高,C项正确;图Ⅳ表示反应速率不同,但达到相同的平衡,且甲先达到平衡,说明甲使用了催化剂,乙没有使用催化剂或二者都使用了催化剂,且甲中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较高。
答案:A
9.(2013·江南十校)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反应aA(g)+bB(g)===hH(g)达到平衡后,A、B、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和h mol。已知a+b=2h,若保持温度不变,将三者的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平衡不移动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B的体积分数减小
D.a mol/L解析:由a+b=2h知a+b>h,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恒温恒容下,将三者的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则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错;混合气体的质量增大,体积不变,则密度增大,B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减小,故C正确;a mol答案:C
10.(2013·高考大纲卷)反应X(g)+Y(g)??2Z(g) Δ H<0,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右移动
B.加入催化剂,Z的产率增大
C.增大c(X),X的转化率增大
D.降低温度,Y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及产物的产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此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没有变化,故减小容器体积,平衡不发生移动,所以A项错误;加入催化剂可同时同倍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平衡不会发生移动,所以B项错误;增大c(X),平衡将正向移动,但X的转化率减小,所以C项错误;此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11.(2013·经典习题选萃)对于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ΔH<0,ΔS>0,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B.若ΔH>0,ΔS<0,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C.若ΔH>0,ΔS>0,低温时可自发进行
D.若ΔH<0,ΔS<0,低温时可自发进行
解析:ΔH-TΔS>0反应不自发,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H-TΔS<0反应自发。
答案:C
12.对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B??C+D,若t0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v代表反应速率,t代表时间),下列有关A、B、C、D的状态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是气体,D不是气体
B.A、B是气体,C、D有一种是气体
C.C、D是气体,A、B有一种是气体
D.C、D有一种是气体,A、B都不是气体
解析:t0时加压,v(正)、v(逆)均增加,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v′(逆)>v′(正),生成物气体物质的量大于反应物气体物质的量。
答案:C
13.(2013·济南市1月调研)在某温度下,将H2和I2各1 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2HI(g) ΔH<0;5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c(H2)=0.9 mol·L-1,则下列结论中,不能成立的是( )
A.平衡时H2、I2的转化率相等
B.从反应开始至平衡的过程中,v(HI)=0.04 mol·L-1·min-1
C.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少量H2,I2的转化率提高
D.若将容器温度提高,其平衡常数K一定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原理,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应用能力。难度中等。
A项,H2、I2化学计量数相同,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H2、I2,达到平衡后两种物质的转化率相同;B项,由反应方程式可知c(HI)=0.2 mol·L-1,即v(HI)=0.2 mol·L-1÷5 min=0.04 mol·L-1·min-1;C项,充入少量H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I2的转化率提高;D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边,平衡常数K减小。
答案:D
14.(2013·太原市高三调研)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
SO2(g)+2CO(g)催化剂,2CO2(g)+S(l) ΔH<0
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难度中等。
A项,随着反应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密闭容器的压强减小;B项,该反应中硫为液态,平衡时分离出S(l),对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均无影响;C项,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D项,化学平衡常数只和温度有关,与催化剂等因素无关。
答案:D
15.(2013·天津河西区调查)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N2O4(g)===2NO2(g) ΔH>0。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0 min前反应向ΔH<0的方向进行
B.曲线X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C.第二次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的值大于0.9
D.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 mol NO2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由图知第一次达到平衡时X和Y的浓度变化量之比为2∶1,则X为NO2,Y为N2O4,反应开始时NO2的浓度增大,N2O4的浓度减小,所以10 min前反应是向ΔH>0的方向进行的,A、B均错误;由第一次达到平衡时两种物质的浓度可求得平衡常数K=0.9,因温度没有改变,所以第二次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不变;25 min时,NO2的浓度瞬间变为1.0 mol/L,而N2O4的浓度瞬间没变,则说明在25 min时加入了0.4 mol NO2。
答案:D
16.(2013·安徽合肥一模)在一定条件下,将PCl3(g)和Cl2(g)充入体积不变的2L密闭容器中发生下述反应:PCl3(g)+Cl2(g)===PCl5(g);5 min末达到平衡,有关数据如表。
PCl3(g)
Cl2(g)
PCl5(g)
初始浓度(mol·L-1)
2.0
1.0
0
平衡浓度(mol·L-1)
c1
c2
0.4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若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5 min内,v(PCl3)=0.08 mol·L-1·min-1
C.当容器中为1.2 mol Cl2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平衡后移走2.0 mol PCl3和1.0 mol Cl2,在相同条件下再达平衡时,c(PCl5)<0.2 mol·L-1
解析:A项,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平衡向左移动,所以此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方程式算出PCl3的浓度改变量为0.4 mol·L-1,所以其速率为0.08 mol·L-1·min-1;C项,根据三段法计算;D项,减少了一半的反应物,容器的体积不变,压强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进行,所以PCl5的浓度较之前的一半还小。
答案:A
17.(2013·河北省高三质检)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1 mol A(g)与1 mol B(g)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到500℃发生反应:A(g)+nB(g)催化剂,C(g)+D(g) ΔH>0达到平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后再加入1 mol B,上述反应的ΔH增大
C.当n<1时,通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若n=1且A的转化率为50%,则平衡常数等于1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难度中等。
A项,升温v正、v逆均增大,但v正增大更多,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项,ΔH与投入的反应物的量无关,只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状态有关;C项,通入惰性气体,因容器体积不变,有关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D项,当n=1且A的转化率为50%时,则依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平衡时A、B、C、D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均为0.5 mol,即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故反应平衡常数K=1。
答案:D
18.可逆反应①X(g)+2Y(g)??2Z(g)、②2M(g)??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①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达到平衡(Ⅰ)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14:15
C.达到平衡(Ⅰ)时,X的转化率为
D.在平衡(Ⅰ)和平衡(Ⅱ)中,M的体积分数相等
解析:平衡Ⅰ降温后转到平衡Ⅱ的过程中①反应正向移动,因为左侧气体的物质的量进一步减小,所以反应①正向为放热反应,A错误;达到平衡Ⅰ时反应引起气体物质的量减少,反应②始终是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因为隔板可滑动,所以左、右室压强相等,对于反应②来说===,B错误;达到平衡Ⅰ时,反应②中各物质的量和为2 mol,利用三段式,设X的转化率为x,则
X + 2Y??2Z
起 1 mol 2 mol
转 x 2x 2x
平 1-x 2-2x 2x
左右室压强相等,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得x=,C正确。由于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则降温后,平衡Ⅱ与平衡Ⅰ中M的体积分数一定不同,D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46分)
19.(2013·经典习题选萃)(8分)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
根据以上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t1min后,改变下列某一条件,能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有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
B.保持容器总体积不变,通入少量稀有气体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
解析:(1)由图(Ⅰ)可知,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其变化量之比Δn(A):Δn(B):Δn(C)=0.2:0.6:0.4=1:3:2,所以反应方程式为A(g)+3B(g)??2C(g);由图(Ⅱ)可知T1>T2,升温B的体积分数增加,说明升温平衡向逆向移动,则说明逆向为吸热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2)A项,增压,平衡向体积减小即正向移动。B项,体积不变,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C项,升温,平衡向吸热即逆向移动。
答案:(1)A(g)+3B(g)??2C(g) 放热
(2)C
20.(8分)2A??B+C在某一温度时,达到平衡。
(1)若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若B为固体,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A呈______态;
(3)若A、B、C均为气体,加入催化剂,平衡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解析:若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若B为固体,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逆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A一定是气体;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
答案:(1)吸热 (2)气 (3)不
21.(2013·海淀质检)(10分)T℃时,将3 mol A和1 mol B气体通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容积不变),发生如下反应:
3A(g)+B(g)===xC(g)
2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变),剩余0.8 mol B,并测得C的浓度为0.4 mol·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x=________;
(3)若继续向原平衡混合物的容器中通入少量氦气(假设氦气和A、B、C都不反应)后,化学平衡________(填字母);
A.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不移动
(4)若向原平衡混合物的容器中再充入a mol C,在T℃时达到新的平衡,此时B的物质的量为n(B)=________mol;
(5)如果上述反应在相同温度和容器中进行,欲使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原平衡相等,起始加入的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A)、n(B)、n(C)之间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1)v(C)==0.2 mol·L-1·min-1。
(2)Δn(C)∶Δn(B)=(0.4 mol·L-1×2 L)∶(1-0.8)mol=4∶1=x∶1,x=4。
(3)体积不变,各成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4)压强对此平衡移动不影响,3 mol A和1 mol B等效于4 mol C。
n(B)=0.8 mol×=(0.8+0.2a)mol。
(5)此反应为等体积反应,所以压强对平衡移动不影响;等效平衡的条件是:只要起始配比相同即可。原平衡的起始配比恰好符合A、B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其等效配比有:
①n(A)∶n(B)=3∶1,n(C)=0,
②n(A)∶n(B)=3∶1,n(C)>0,
③n(A)=n(B)=0,n(C)>0。
答案:(1)0.2 mol·L-1·min-1 (2)4 (3)C
(4)(0.8+)[或(0.8+0.2a)] (5)n(A)=3n(B),n(C)≥0[或n(A)=n(B)=0,n(C)>0]
点评:此题第(5)问考查等效平衡的计算,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要达到等效平衡,必须满足配比经转化到一边后与原配比完全相同。
22.(10分)Ⅰ.已知某可逆反应:aA(g)+bB(g)??cC(g)+dD(g)。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测定结果,描绘出了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及改变外界条件后,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
有利于提高D产量的变化过程是图像中的______段;引起该变化过程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测定结果描绘出了图2。
由此图像可以得出,升高温度,上述平衡将向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计量数之间的关系:a+b______c+d(填“大于”、“小于”、“等于”或“不确定”)。
Ⅱ.工业合成氨反应如下:N2+3H22NH3。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并测得下列数据:
物质
N2
H2
NH3
起始(mol)
2
7
0
10 s(mol)
1.6
平衡时(mol)
1.8
则10 s内,用氢气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_______。
(2)根据混合气体各成分的物质性质,你认为工业上将氨气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措施是________,从而达到反应气体循环利用的目的。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
解析:Ⅰ.欲提高D产量,应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只有t3~t4段符合,又根据该段图像特点:逆反应速率的改变是从平衡时开始逐渐增大的,说明是通过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来实现的。由图2知:升高温度,C的含量减小,可得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压强增大,C的含量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答案:Ⅰ.(1)t3~t4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增大A浓度或增大B浓度) (2)逆反应 大于
Ⅱ.(1)0.12 mol·L-1·s-1 (2)降温使氨成为液体,与氮气和氢气分离开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或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色,说明存在氨气(或其他合理答案)
23.(2013·邯郸二模)(10分)(1)反应Fe(s)+CO2(g)===FeO(s)+CO(g) ΔH1,平衡常数为K1
反应Fe(s)+H2O(g)===FeO(s)+H2(g) ΔH2,平衡常数为K2
在不同温度时K1、K2的值如下表:
700℃
900℃
K1
1.47
2.15
K2
2.38
1.67
反应CO2(g)+H2(g)===CO(g)+H2O(g) ΔH,平衡常数K,则ΔH=________(用ΔH1和ΔH2表示),K=________(用K1和K2表示),且由上述计算可知,反应CO2(g)+H2(g)===CO(g)+H2O(g)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发生反应Fe(s)+CO2(g)===FeO(s)+CO(g) ΔH>0,CO2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若铁粉足量,CO2的起始浓度为2.0 mol·L-1,则平衡时CO2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
②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时增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再充入一定量的CO2 D.再加入一定量铁粉
解析: (1)目标反应可由上述两个反应相减得到,ΔH=ΔH1-ΔH2,K=,随温度升高,K1增大,K2减小,所以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2)①平衡时c(CO2)=0.5 mol·L-1,c(CO)=1 mol·L-1,K=2。设平衡时c(CO2)=a mol·L-1,则平衡时c(CO2)=(2-a)mol·L-1,则K=2=,解得a=2/3。②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A正确。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B错误。充入一定量的CO2,最终得到的是等效平衡,C错误。铁粉浓度不影响平衡的移动,D错误。
答案:(1)ΔH1-ΔH2 吸热
(2)①2.0 0.67(或2/3) 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