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22:0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
11《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俯视知不幸,扣词品析,换词比较,从文本细节中读出老王的“不幸”,从平淡简洁的语言中读出作者的怜悯。
2.平视起敬意,结合时代背景,感受平凡的老王身上最大的“善良”。
3.仰视道愧怍,前后勾连,深入理解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及其自身难能可贵的觉知。
【重点难点】
1.解读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2.体味杨绛的“愧怍”与作为知识分子的觉知。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⑴蹬(dēng);⑵惶恐(huáng);⑶田螺(luó);⑷肿胀;⑸荒僻(pì);⑹塌败(tā);⑺载客(zài);⑻取缔(dì);⑼降格;⑽镶嵌(qiàn);⑾门框(kuàng);⑿翳(yì);⒀骷髅(kū lóu);⒁绷;⒂捎;⒃攥(zuàn);⒄滞笨(zhì);⒅侮辱(wǔ);⒆愧怍(kuì zuò);
◆词语释义
⑴惶恐:指惊恐,害怕。
⑵塌败:塌陷破败、倒塌败退。
⑶取缔:明令禁止或取消。
⑷滞笨:形容人行动迟缓或者思考迟钝。
⑸愧怍:惭愧。
二.情景导入
1.[介绍作者]
有这样一个女子——
生于1911年
清华学者 一代才女
代表作《干校六记》《我们仨》《洗澡》
翻译佳作《堂吉诃德》
《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相识清华 相知牛津 相爱巴黎 相守文革
在混乱中 在苦痛中 在欺侮中
依然保持
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对生命的真诚与热爱
她就是——
“杨绛”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当文革结束多年以后,杨绛再回忆起那段苦难岁月之中给她温暖、施她善良、引她愧怍的那个人的故事——《老王》。
2.老王
[展示老课本插图]
[过渡语]通过插图,老王的职业是骑三轮车。
说到“三轮车”,老师很自然的想到“黄包车”,有一个人我们永远绕不过的,那就是这学期我们的必读名著——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它可能负载了苦难带给我们的身心创痛记忆,以及由它难以理解的存在理由,都是生存必然要直面的共同困境。在照片的面具下,压藏的是那不言而喻的苦难痕迹。当鲁迅先生面对拉黄包车的苦力,被苦难“榨”出了皮袍下面藏着的“小”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时,他距离真切最近!
3.设疑引入
“清华学者,一代才女”的杨绛,遇到“生活底层骑三轮车”的老王,会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当文革结束多年以后,杨绛再回忆起那段苦难岁月之中给她温暖、施她善良、引她愧怍的那个人的故事——《老王》。
三.速读感悟
[问题]快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那句话?
[明确]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问题]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作者和老王)
[朗读感知]学生齐读文末重点段落,感知杨绛写作情绪。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放慢朗读的语速、加点抑扬的语调、带上不安和愧怍的情绪)
[朗读感知]学生齐读文末重点段落,感知杨绛写作情绪。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来,当杨绛一再追忆起老王时,她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情绪?——不安和愧怍。(解释“愧怍”有惭愧之意)
[课堂活动]①一生带着这些情绪,展示朗读;②另一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③教师进行从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等方面进行补充点评并明确朗读这一段文字时应放慢朗读的语速,加点抑扬的语调,带上不安和愧怍的情绪,④并请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四.解读“愧怍”
[过渡语]老王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作者杨绛在每次回想起他时总觉得心上不安,甚至多年后依然愧怍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要重点探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提示:散文,就是看别人,见自我。
㈠俯视知不幸
[思考]
1.仔细阅读课文第1-4段,咬文嚼字,圈点批注:你从哪些细节读出了老王的“不幸”?
⑴被社会抛弃——进不了蹬三轮的组织中,一个人单干。
⑵身世孤苦——没有可以倚靠的亲人。(调换语序)
⑶生计艰难——蹬三轮是老王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换词比较、关注“小”词)
⑷眼生恶疾——一只眼得了夜盲症,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⑸被恶意中伤——“这老光棍”“年轻”“不老实”这些词语的使用很难不引起听者的联想,老王的瞎眼病非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反而成了他们茶余饭后妄加揣测、恶意中伤的谈资,被他们所排挤。(前后勾连)
⑹住所寒酸——“荒僻”“破破落落”“塌败”,强烈地突出了老王居住条件之简陋。
⑺无“家”可归——当杨绛问起那里是不是老王的家时,老王却答非所问,一个“住”字,何处是他家园啊?一个很突兀的词写尽了老王的孤独凄凉。(发现疑点)
2.在杨绛的苦心经营的语言中,更深地理解老王的不幸。
[过渡语]老王是很不幸的,而杨绛在写作老王时也有意无意通过语言的处理来加深了老王的不幸,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⑴语序调换
[朗读]
原句:“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改句:“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思考]能不能调换原文的语序。
作者如此的处理能带来语调上的起伏,加大了情感上的落差,更突显了老王的无依无靠。(语调上的起伏,情感上的落差)
⑵关注小词
[朗读]
原句:“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改句:“他靠着生活的是一辆破旧得到三轮车”
[问题]杨绛之女钱瑗曾说“妈妈的文章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加到后面越喝越有味儿。”你觉得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哪些词语非常心酸地道出了老王的生存状态?
(感受老王在生存底线苦苦挣扎的生命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伶仃,最无奈最心酸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了。上天无门,入地无路,这就是——“活命”。
老王没有温暖的家庭,没有能够倚靠的亲人,没有健康的身体,这已是大不幸了。可是悲惨的命运仍然不肯罢休,又将他逼入绝处。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车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这一次,命运又向他下了什么重手呢?——使得原本就很微薄的经济收入变得更是寥寥无几。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绝望呢?文中还有太多的“只”了,我们都把它找出来,读一读,要注意每一个“只”都要重读。
[学生活动]寻找“只”字。
学生寻找文中所有的“只”字,并在朗读“只”字所在语句时对其重读。
⑴他只有一只眼。
⑵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⑶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代他传话了。
⑷他只说:“我不吃。”
3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老王》这篇文章中,语言平白如话,几乎没什么难以解释的字词,也几乎没有读不通的地方。但大俗即大雅,越是这般不加浮饰的,往往越是刻画到极致。越是这样朴实直白的文字底下,越是隐藏着深深的意蕴,所以越是经典。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到字词里,你才能感受到平淡简洁的文字底下深深隐藏着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文章怎么去读呢?我们刚刚在读老王的“不幸”时其实都实践过了,这里老师再把它们总结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在脑海里。
[齐读]
平淡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换词比较,关注“小”词,前后勾连、调换语序,发现疑点……
㈡平视起敬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第5-16段,灵活运用“换词比较、关注‘小’词、前后勾连、调换语序、发现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圈点批注:在老王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之中,你读到了平凡的老王身上哪些熠熠闪光的地方?
[明确]
⑴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实质朴,不占便宜。
⑵送默存——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也不大放心,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体恤他人。
⑶送鸡蛋和香油——临终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知恩图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连普通人家买大鸡蛋和好香油都有些拮据,更何况老王这样收入微薄的三轮车夫呢?老王送出来的是他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啊。
[小结]老王在肉体上、经济上和心灵上都遭受了不公命运的重击,已经是绝望到骨子里了。但是他却拿出最大的善意来拥抱这个世界,这就是他平凡的身上最熠熠闪光的地方,这就是小人物之“大”。
㈢仰视道愧怍
[思考]老王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甚至于临死前都要来送鸡蛋和香油?
[明确](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勾连前面老王被社会抛弃,被旁人排挤的细节,和杨绛一家常坐老王三轮、送鱼肝油和送钱的照顾,可知杨绛就如一缕阳光照进了老王灰暗的生活之中,温暖了老王,而且这束光是唯一的一束光。也正因此,所以老王才会在病入膏肓,临终之际直着身子前来送大鸡蛋和好香油,老王显然已经把我们当亲人了。
[思考]在和老王的交往中,明明作者一家也救济了老王许多,为什么杨绛还会感到愧怍呢?
[介入背景资料]简单介绍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为反动派的知识分子的屈辱遭遇。
我自己不敢坐三轮。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混乱的十年——文革时期(1966.5—1976.10)
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当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逐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明确]为什么堂堂学者竟然不敢坐三轮车呢?为什么老王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呢?那个时候像钱锺书、杨绛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戴高帽、挂木板、挨批斗、剃阴阳头,被驱逐到大街上游行,扫厕所,就连杨绛他们自己的女儿想要回家看望爸爸妈妈都得先贴大字报,表明和父母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才能够回去。周围人对杨绛他们简直就像对待病毒一样,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老王却在杨绛一家落难之际选择亲近,释放善意,施以援手,体恤着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
[小组讨论]第①段中的“他蹬,我坐”是否多余和第⑧段中的“可笑”一词是否奇怪。
第①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第⑧段:“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明确]一句看似多余的“他蹬,我坐”,刻意地划清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和底层劳动人民的界线,拉远了自己和老王的距离。
而带着一丝调侃和贬低意味的“可笑”一词更是暴露了自己本质上对老王的冷漠。老王把杨绛当亲人,对与杨绛是心的付出。可是杨绛却只是把老王当熟人,杨绛以为老王最需要的钱,所以经常对他施舍钱的救济,但是老王呢?其实最需要的是用心的温暖和关怀。这就是令杨绛多年后仍然愧疚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思考]杨绛写了老王,同时也坦诚了自己。同学们,读完《老王》后,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杨绛呢?
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小结]杨绛曾经在《走在人生边上》这一本人生自答书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杨绛难得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有着一种敏锐的觉知力,她能直面自己,她能剖析自己。希望这节课,也能成为同学们的人生视野的起点,清晰地看世界,深刻地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