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4 10:55:1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5.文学常识填空。
(1)《竹里馆》选自《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   ,唐代诗人,有“   ”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   》《   》《   》《   》等。
(3)《逢入京使》是   (朝代)著名   (派别)诗人   的思乡怀亲之作。
(4)《晚春》的作者是   ,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   ”。
6.默写。
(1)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   。 (韩愈《晚春》)
(5)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情景的句子是:   ,   。
(6)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流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7)《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
(8)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   ,    。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折柳”二字在诗中指   ,又含   之意,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伤感情绪。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暗飞声”中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笛声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9.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春
[唐]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1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什么
13.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读《逢入京使》,为什么“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和“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会成为乡愁诗中的名句?
三、综合运用
15.(2022七下·仙居期中)【爱国名句我来诵】你参与了“爱国诗词朗诵会”小组,组员搜集了爱国的诗词名句,准备交流。这时,眼尖的你却发现了其中有一句不是爱国名句。下列选项中不是爱国名句的的一项是(  )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6.读《逢入京使》,从标题结合诗的内容来看,诗人的行踪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还是渐行渐近?而这与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春夜洛城闻笛
【解析】【分析】A赏析有误,诗中的“折柳”是指《折杨柳》的笛曲。BCD赏析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赏析古诗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反复阅读这首诗,通过诗中的描写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此基础上赏析这首诗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2.【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晚春
【解析】【分析】 ACD赏析正确。B赏析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并不是指杨树开的花。故选B。
【点评】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ABC赏析正确。D赏析错误,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4.【答案】B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竹里馆;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分析】B赏析有误,这首诗有描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是描写。ACD赏析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5.【答案】(1)王维集校注;王维;唐代
(2)太白;诗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3)唐代;边塞;岑参
(4)韩愈;退之;韩昌黎;唐代;文起八代之衰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⑴ 王维集校注 ; 王维 ; 唐代 ⑵ 太白 ; 诗仙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静夜思 ; 望庐山瀑布 ; 赠汪伦 ⑶ 唐代 , 边塞 ; 岑参 ⑷ 韩愈 ; 退之 ; 韩昌黎 ; 唐代 ; 文起八代之衰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1)明月来相照
(2)散入春风满洛城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惟解漫天作雪飞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洛 、 惟 、 园 、 漫 、 菲 ”
故答案为:⑴ 明月来相照 ⑵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⑷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⑸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⑹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⑺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⑻ 草树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7.《折杨柳》曲;折柳送别
8.C
9.“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把握。指“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杨柳》曲调,又含折柳送别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故答案为: 《折杨柳》曲 ; 折柳送别
8.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不是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散” 意为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以致“满”洛城,勾起了无数旅人的情思。
故答案为: “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答案】10.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1.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晚春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红紫和“芳菲代指花木,此处赋予花木以人的感觉,“百般"说明晚春时节花木的种类繁多,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体现出-种繁花似锦的热闹感觉, 表现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故答案为: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12.【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
(2)示例一: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二: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三: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第一题,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第二题,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至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点评】赏析古诗,一要分析其内容,二要说明其写作方法,三要点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关键的字词要作一点品析,进行评价。
13.【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第一题,解答这道题要抓住“红叶青山”的色彩搭配,“山水急流”的动静结合的特点,规范表达。第二题,这道题要求把握景物特点体会诗人情感,解答时要抓住物象分析,如“日暮”“满天风雨”所营造的氛围都是凄楚的,景语皆情语,所表达的情感也应该是凄楚惆怅的。
【点评】赏析古诗,一要分析其内容,二要说明其写作方法,三要点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关键的字词要作一点品析,进行评价。
14.【答案】都点化了全诗的思想内容。都不假雕琢,似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典型,说出了许多人心头所想、口中欲言之情感,正所谓心中事、口头语、天下情。都用了反衬手法,表面是担心家人思念自己,赶紧传语报平安,实则是自己思念家人,托信了心愿;又,传话不如写信,写信不如见面,最不济的传话也好,可见思念之切;而“情更怯”反衬的就是“情更深”。所以两名句都极富人生哲理。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分析两句诗与诗歌思想内容的关系和写法方法,再从表达出天下人共同的情感,引起共鸣,让人口诵不忘这点来解答。
【点评】对古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含义,从其传达出世人的共同的情感来了解其流传的原因。
15.【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过零丁洋;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BD.正确。
C.句意为: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不是 爱国题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6.【答案】渐行渐远,更加突出了诗人归家遥遥无期的思终之苦。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或从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中的“路漫漫”和让“入京史”给家人“报语传平安”一内容即可判断诗人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而这更增加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点评】本题拟题的目的要于提示学生要细读诗歌,根据细节的内容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答案】A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春夜洛城闻笛
【解析】【分析】A赏析有误,诗中的“折柳”是指《折杨柳》的笛曲。BCD赏析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赏析古诗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反复阅读这首诗,通过诗中的描写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此基础上赏析这首诗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晚春
【解析】【分析】 ACD赏析正确。B赏析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并不是指杨树开的花。故选B。
【点评】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ABC赏析正确。D赏析错误,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答案】B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竹里馆;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分析】B赏析有误,这首诗有描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是描写。ACD赏析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5.文学常识填空。
(1)《竹里馆》选自《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   ,唐代诗人,有“   ”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   》《   》《   》《   》等。
(3)《逢入京使》是   (朝代)著名   (派别)诗人   的思乡怀亲之作。
(4)《晚春》的作者是   ,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   ”。
【答案】(1)王维集校注;王维;唐代
(2)太白;诗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3)唐代;边塞;岑参
(4)韩愈;退之;韩昌黎;唐代;文起八代之衰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⑴ 王维集校注 ; 王维 ; 唐代 ⑵ 太白 ; 诗仙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静夜思 ; 望庐山瀑布 ; 赠汪伦 ⑶ 唐代 , 边塞 ; 岑参 ⑷ 韩愈 ; 退之 ; 韩昌黎 ; 唐代 ; 文起八代之衰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默写。
(1)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   。 (韩愈《晚春》)
(5)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情景的句子是:   ,   。
(6)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流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7)《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
(8)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   ,    。
【答案】(1)明月来相照
(2)散入春风满洛城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惟解漫天作雪飞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洛 、 惟 、 园 、 漫 、 菲 ”
故答案为:⑴ 明月来相照 ⑵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⑷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⑸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⑹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⑺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⑻ 草树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折柳”二字在诗中指   ,又含   之意,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伤感情绪。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暗飞声”中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笛声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9.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7.《折杨柳》曲;折柳送别
8.C
9.“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把握。指“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杨柳》曲调,又含折柳送别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故答案为: 《折杨柳》曲 ; 折柳送别
8.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不是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散” 意为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以致“满”洛城,勾起了无数旅人的情思。
故答案为: “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春
[唐]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1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1.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晚春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红紫和“芳菲代指花木,此处赋予花木以人的感觉,“百般"说明晚春时节花木的种类繁多,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体现出-种繁花似锦的热闹感觉, 表现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故答案为: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12.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什么
【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
(2)示例一: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二: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三: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第一题,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第二题,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至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点评】赏析古诗,一要分析其内容,二要说明其写作方法,三要点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关键的字词要作一点品析,进行评价。
13.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第一题,解答这道题要抓住“红叶青山”的色彩搭配,“山水急流”的动静结合的特点,规范表达。第二题,这道题要求把握景物特点体会诗人情感,解答时要抓住物象分析,如“日暮”“满天风雨”所营造的氛围都是凄楚的,景语皆情语,所表达的情感也应该是凄楚惆怅的。
【点评】赏析古诗,一要分析其内容,二要说明其写作方法,三要点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关键的字词要作一点品析,进行评价。
14.读《逢入京使》,为什么“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和“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会成为乡愁诗中的名句?
【答案】都点化了全诗的思想内容。都不假雕琢,似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典型,说出了许多人心头所想、口中欲言之情感,正所谓心中事、口头语、天下情。都用了反衬手法,表面是担心家人思念自己,赶紧传语报平安,实则是自己思念家人,托信了心愿;又,传话不如写信,写信不如见面,最不济的传话也好,可见思念之切;而“情更怯”反衬的就是“情更深”。所以两名句都极富人生哲理。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分析两句诗与诗歌思想内容的关系和写法方法,再从表达出天下人共同的情感,引起共鸣,让人口诵不忘这点来解答。
【点评】对古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含义,从其传达出世人的共同的情感来了解其流传的原因。
三、综合运用
15.(2022七下·仙居期中)【爱国名句我来诵】你参与了“爱国诗词朗诵会”小组,组员搜集了爱国的诗词名句,准备交流。这时,眼尖的你却发现了其中有一句不是爱国名句。下列选项中不是爱国名句的的一项是(  )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过零丁洋;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BD.正确。
C.句意为: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不是 爱国题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6.读《逢入京使》,从标题结合诗的内容来看,诗人的行踪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还是渐行渐近?而这与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关系?
【答案】渐行渐远,更加突出了诗人归家遥遥无期的思终之苦。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逢入京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或从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中的“路漫漫”和让“入京史”给家人“报语传平安”一内容即可判断诗人是离故乡渐行渐远,而这更增加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点评】本题拟题的目的要于提示学生要细读诗歌,根据细节的内容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