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喧嚣 一拍既合 修润(rùn) 哺育(fǔ)
B.恳切 无遐及此 炽痛(zhì) 草率(shuài)
C.仰幕 锋芒毕露 污秽(huì) 亘古(gèng)
D.拖沓 迥乎不同 斑斓(lán) 譬如(pì)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一拍既合”应为“一拍即合”,“哺”应读“bǔ”;B项,“无遐及此”应为“无暇及此”,“炽”应读“chì”;C项,“仰幕”应为“仰慕”,“亘”应读“gèn”;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宽厚待人 伏按执笔
B.草率了事 南腔北调 不耻下问 颠佩流离
C.顺势朦胧 鲜明简洁 累赘别扭 付之一笑
D.鞠躬尽粹 出版统一 监督执行 以身作则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选C。这道题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A“按”改为“案”B“佩”改为“沛”D“粹 ”改为“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人品好,待人厚,律己严,诲人不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七年级4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著名作家张中行笔下的叶圣陶先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D.无论是个人技术方面,还是团队协作方面,他都能做到以身作则。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符合句意。
B、“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用来形容初中生不恰当。
C、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符合句意。
D、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素数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要查字典。要想正确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答案】D
【知识点】逗号;分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ABC三项正确;D、“顺口”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 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作答时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
5.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晦→诲 B 正确 C.概→慨 D.做→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B.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C.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
D.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答案】D
【知识点】动词;助词;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D项中的“得”是“得到”的意思,是动词,A、B、C三项中的划线词都为助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性的掌握能力。
7.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答案】D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应该是“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叶圣陶,又名 ,二十世纪著名作家、 、 、 。
【答案】绍钧;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叶圣陶,又名绍钧,二十世纪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9.张中行是当代知名 家、 家、 家。
【答案】文学;哲学;散文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张中行是当代知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二、阅读理解
10.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 简要说说理由。
(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答案】(1)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提示:不能改变原意)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并不是文不对题,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1.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答案】待人厚,律己严。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的具体事例,再现人物全貌,多角度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分析】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及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12.本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可贵的精神风貌。请你也选取典型事例,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答案】后来在一些活动中,张老师加入我们中间。她带领我们跳舞,动作轻盈,同大家有说有笑,仿佛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又让我发现,原来严厉的张老师也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在课堂上,她给我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还用灵巧的双手模仿动物赛跑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了。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搜集素材,确定写谁,可以写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也可以写书中的人物……这个人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产生过什么影响。写一个片段即可。
故答案为:后来在一些活动中,张老师加入我们中间。她带领我们跳舞,动作轻盈,同大家有说有笑,仿佛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又让我发现,原来严厉的张老师也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在课堂上,她给我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还用灵巧的双手模仿动物赛跑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13.阅读理解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
③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5)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答案】(1)
事件 印象
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①“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
②“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③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
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3)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4)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
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5)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6)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托物言志;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文中选出关键语句作答即可。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2)此题设计是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抓住主旨,结合作者的文风就能得到答案。①“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②“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③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3)本题考查筛选文本有效信息,归纳总结。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4)对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的理解能力,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细读老人的经历和对老人的印象就可以解决。(5)本题考查对“过渡”段的把握能力。(6)结合上下文赏析作者的情感。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综合运用
1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您是勤劳的耕耘者,经年累月,使我们荒寂的心原上撒满希望的种子;您是长明的灯塔,久久伫立,把我们从无边的暗夜中引向光明;您是平静的港湾,温情脉脉,目送我们驶向远方。老师,谢谢您!我们将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让它萌芽生长;我们将常常拂拭自己的心灵,不让灰尘遮蔽真理的光芒;
, 。
(1)修改语段中画线的病句。(写出修改意见即可)
(2)根据语境,补齐语段空缺处的内容。
【答案】(1)“使”改为“在”。
(2)我们将时刻握好自己的船桨;不让风浪击垮知识的小船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这里介词使用不当,“使” 与“我们荒寂的心原上”不搭配,改为“在”,构成“....”的结构。
⑵ 本题考查语句补写。 所填的句子,需要照应前文的“港湾”“远方”等,同时按照“我们将.... ...”.的句式特点来写。
故答案为:⑴ “使”改为“在”。
⑵ 我们将时刻握好自己的船桨;不让风浪击垮知识的小船
【点评】⑴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⑵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15.助人为乐我践行
张爷爷患高血压病,近日收到女儿从外地寄来的降压药,但不知怎么服用。下面是降压药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从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转告张爷爷,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用于治疗高血压。
[规格]5 mg/片。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推荐剂量为10 mg,每日一次,早晨服用较好,饭前饭后均可。可以长期连续用药。
【答案】示例:张爷爷,您每天早晨吃一次,每次吃两片就可以了。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提供的材料,向张爷爷说明自己的理解,比如:张爷爷,您每天早晨吃一次,每次吃两片就可以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能力,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锻炼了学生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喧嚣 一拍既合 修润(rùn) 哺育(fǔ)
B.恳切 无遐及此 炽痛(zhì) 草率(shuài)
C.仰幕 锋芒毕露 污秽(huì) 亘古(gèng)
D.拖沓 迥乎不同 斑斓(lán) 譬如(p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宽厚待人 伏按执笔
B.草率了事 南腔北调 不耻下问 颠佩流离
C.顺势朦胧 鲜明简洁 累赘别扭 付之一笑
D.鞠躬尽粹 出版统一 监督执行 以身作则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人品好,待人厚,律己严,诲人不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七年级4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著名作家张中行笔下的叶圣陶先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D.无论是个人技术方面,还是团队协作方面,他都能做到以身作则。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5.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B.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C.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
D.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7.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8.叶圣陶,又名 ,二十世纪著名作家、 、 、 。
9.张中行是当代知名 家、 家、 家。
二、阅读理解
10.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 简要说说理由。
(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11.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12.本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可贵的精神风貌。请你也选取典型事例,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13.阅读理解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
③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5)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三、综合运用
1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您是勤劳的耕耘者,经年累月,使我们荒寂的心原上撒满希望的种子;您是长明的灯塔,久久伫立,把我们从无边的暗夜中引向光明;您是平静的港湾,温情脉脉,目送我们驶向远方。老师,谢谢您!我们将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让它萌芽生长;我们将常常拂拭自己的心灵,不让灰尘遮蔽真理的光芒;
, 。
(1)修改语段中画线的病句。(写出修改意见即可)
(2)根据语境,补齐语段空缺处的内容。
15.助人为乐我践行
张爷爷患高血压病,近日收到女儿从外地寄来的降压药,但不知怎么服用。下面是降压药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从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转告张爷爷,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用于治疗高血压。
[规格]5 mg/片。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推荐剂量为10 mg,每日一次,早晨服用较好,饭前饭后均可。可以长期连续用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一拍既合”应为“一拍即合”,“哺”应读“bǔ”;B项,“无遐及此”应为“无暇及此”,“炽”应读“chì”;C项,“仰幕”应为“仰慕”,“亘”应读“gèn”;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选C。这道题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A“按”改为“案”B“佩”改为“沛”D“粹 ”改为“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符合句意。
B、“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用来形容初中生不恰当。
C、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符合句意。
D、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素数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要查字典。要想正确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4.【答案】D
【知识点】逗号;分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ABC三项正确;D、“顺口”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 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作答时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
5.【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晦→诲 B 正确 C.概→慨 D.做→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6.【答案】D
【知识点】动词;助词;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D项中的“得”是“得到”的意思,是动词,A、B、C三项中的划线词都为助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性的掌握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应该是“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答案】绍钧;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叶圣陶,又名绍钧,二十世纪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9.【答案】文学;哲学;散文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张中行是当代知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10.【答案】(1)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提示:不能改变原意)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并不是文不对题,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1.【答案】待人厚,律己严。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的具体事例,再现人物全貌,多角度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分析】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及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12.【答案】后来在一些活动中,张老师加入我们中间。她带领我们跳舞,动作轻盈,同大家有说有笑,仿佛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又让我发现,原来严厉的张老师也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在课堂上,她给我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还用灵巧的双手模仿动物赛跑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了。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搜集素材,确定写谁,可以写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也可以写书中的人物……这个人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产生过什么影响。写一个片段即可。
故答案为:后来在一些活动中,张老师加入我们中间。她带领我们跳舞,动作轻盈,同大家有说有笑,仿佛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又让我发现,原来严厉的张老师也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在课堂上,她给我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还用灵巧的双手模仿动物赛跑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13.【答案】(1)
事件 印象
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①“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
②“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③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
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3)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4)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
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5)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6)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托物言志;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文中选出关键语句作答即可。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2)此题设计是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抓住主旨,结合作者的文风就能得到答案。①“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②“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③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3)本题考查筛选文本有效信息,归纳总结。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4)对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的理解能力,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细读老人的经历和对老人的印象就可以解决。(5)本题考查对“过渡”段的把握能力。(6)结合上下文赏析作者的情感。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14.【答案】(1)“使”改为“在”。
(2)我们将时刻握好自己的船桨;不让风浪击垮知识的小船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这里介词使用不当,“使” 与“我们荒寂的心原上”不搭配,改为“在”,构成“....”的结构。
⑵ 本题考查语句补写。 所填的句子,需要照应前文的“港湾”“远方”等,同时按照“我们将.... ...”.的句式特点来写。
故答案为:⑴ “使”改为“在”。
⑵ 我们将时刻握好自己的船桨;不让风浪击垮知识的小船
【点评】⑴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⑵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15.【答案】示例:张爷爷,您每天早晨吃一次,每次吃两片就可以了。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提供的材料,向张爷爷说明自己的理解,比如:张爷爷,您每天早晨吃一次,每次吃两片就可以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能力,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锻炼了学生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