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忌惮(dàn) 行辈(háng)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á)
B.脑畔(bàn) 眼眶(kuàng) 喘气(chuǎn)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静穆(mù) 争讼(sòng) 夜深星阑(lá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踊跃 姣洁 撺掇 马前卒 B.恬静 严峻 缈远 风萧萧
C.拘束 震撼 辐射 暖融融 D.退色 燎原 思慕 熙熙然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随着管理人员的一声吆喝,热闹的讨价还价声戛然而止。
B.国庆节当天,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客运段担当乘务的G1226次列车张灯结彩,一片欢声笑语。
C.《人民日报》对于黄渤的《一出好戏》给出了“知难而上,值得深思,潸然泪下,精彩”这14个字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
D.2018年10月11~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城,飓风“迈克尔”席卷当地,大秀威力,街头一片狼藉,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回延安》是作者贺敬之在1956年发表的,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C.《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歌颂阳刚生命的散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生动形象地赞颂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以及打腰鼓之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D.《灯笼》是我国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作品,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比喻、排比)
C.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拟人)
D.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拟人、对比)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B.在几千里之外,我已经听到乡亲们正唱着秦腔,那高亢、粗犷、清丽、煽情的旋律在眼前经久回响。
C.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10日上午经过2小时23分钟、1300千米左右的飞行,到达西安阎良试飞基地。
D.《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D.村边社戏台下响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8.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9.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①②④
10.选择两个我国传统节日,仿照画线句续写句子,使前后结构一致,语意连贯。
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 》。
(2)第二段中加点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3)选文第二段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对文段中“使我的心也沉静,然后又自失起来”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冻年货
王
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箱。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梆梆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1)“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一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 请说明理由。
(2)“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
(4)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美乡戏
苏美玲
①自记事起,就知道乡下时兴请戏班子。常常是春秋季的农闲或者春节时候,或者谁家发了大财、老人过大寿、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就会请戏班子来村子里唱上几天。
②戏台子就设在村子里的土台子上或地段开阔处,很是简陋。由四根木柱撑起,上搭白色帆布篷,再用几条鲜艳的各色布条点缀,这样,戏台子就成型了。
③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于是就拿了小板凳小马扎,看戏去。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像赶年集一般热闹。
④台上,装扮新鲜的演员在尽情演绎着一出出故事;台下,人头攒动,卖瓜子、糖球、玉米、酥果等的小商贩在人群里来回小声吆喝着。来听戏的人中,老辈人和妇女最多,他们爱听戏,听得如痴如醉。小孩子也多,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戏词,看不懂戏情,但不妨碍他们去听戏,他们可以看热闹或者缠住大人们给买点零吃。因为在看戏时,大人们是慷慨的,面对着那么多听戏的乡亲们,是不好意思驳了孩子的要求或者打骂孩子的。
⑤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山东梆子”“河南豫剧”,这两个戏曲的曲调,多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样温婉清愁,也不像京剧那样精致讲究。所以,很合乡村人的口味。
⑥大人们看得痴迷,常会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会引来身边人的注目。那赞许的,是因为的确也有同感,那投来白眼的,则是嫌弃那个人扰了自己看戏。
⑦小孩子,是在台下待不了几分钟的,趁着大人不注意,常常就偷偷跑到戏台柱子边上了,专门趴在戏台边看演员的一招一式。离得那么近,可能会影响到戏台上的表演,就会有管事的人,把小孩子轻轻撵下去。也有的小孩子会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卸妆。
⑧8岁那年,我迷恋上了乡戏,常常会在台下看呆。台上的一颦一笑,让我为之倾倒。我想象着自己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断清人间不平事;我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带领杨家女将征战沙场;我是那美丽痴情的王宝钏,为生命里的那一个叫薛平贵的男子在寒窑苦守18年;我是那灵巧剔透的红娘,为我家莺莺小姐把终身大事争,全不顾执拗的老夫人如何拷打……那飘逸的戏服、美丽的刺绣、翻飞的水袖、金灿灿的凤冠、俊美的扮相,深深牵引我心。
(1)体会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
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
(3)第⑤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⑧段写“我”幻想自己就是戏文中的人物,有何用意?
(5)文章以“醉美乡戏”为题,有何妙处?
三、综合运用
14.让我们一同参与“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民俗采风】如果在“民俗采风”活动动员会上,同学们选你做主持人,请你说一个开场白,你会怎么说?
(2)【活动二:家乡小吃】每一个地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总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美景,一个是小吃。小吃虽小,却花样百出、五花八门,是生活的美丽装点。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色小吃,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一种你所喜欢的家乡小吃。
(3)【活动三:节日探源】请你简要说说最令你难忘的节日及节日里发生的事。
15.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①第 句,修改意见: 。
②第 句,修改意见: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B 脑畔(p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娇洁”应为“皎洁”;B“缈远”应为“渺远”;C没有错别字;D“退色”应为“褪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答案】D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D.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句中感彩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成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4.【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5.【答案】B
【知识点】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B项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顶真等。在学习中要了解这些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辨别这些修辞方法,并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最常见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有相似点的两种事物。
6.【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CD没有语病。B搭配不当,“在眼前”和“回响”搭配不当,应把“眼前”改为“耳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顿号;逗号;分号;引号
【解析】【分析】顿号(、)用在并列词语之间,而D项,“闹嚷嚷的观众”“花生蓝”“冰糖葫芦”以及“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不属于并列词语,因此他们之间不应该用顿号(、),而应该用逗号(,),“冰糖葫芦”后应该用分号(;),因为前后是两个并列的分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此类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
8.【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BC:正确。
D:有误,《灯笼》的体裁是散文。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9.【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先列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③句和第⑤句),然后说自己赞同其中一种观点(第①句),接着阐述理由(第④句),最好总结(第②句)。两种观点中,因为第⑤句有一个“又”字,故应把第①句放在首位,第⑤句放在第二位。故这几句话的排序应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10.【答案】示例: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元宵、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赏一盏花灯、寄绵绵情思”分别是元宵节和清明节习俗,因此仿写的时候要沿用这个话题。另外,在句式方面,要用或在+传统节日,人(4个字)同在干什么(6个字)。如: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
故答案为:示例: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11.【答案】(1)月夜航船
(2)“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3)作者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4)“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标题拟写的方法,一般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从文段内容来看,没有明显的线索,就从内容拟题,可拟为:夏夜行船,或月下行船。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驶的速度之快及孩子们急切的看戏之情。
⑶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辨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要了解写景角度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然后结合句子去分析。嗅觉,指用鼻子闻到的,文中有“豆麦的香气”;听觉,指耳朵听到的,有“笛声”;触觉,指人体的感觉,有“水气”;视觉,指人眼看到的,有“起伏的连山”。文中描写的环境是江南水乡的月夜。“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用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展现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内容分析其内在含义。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是指“我”陶醉在笛声里,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完全相反,“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表达出“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故答案为:⑴月夜航船;
⑵“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⑶作者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⑷“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点评】⑴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标题拟写的方法,一般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⑶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等。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⑷本阅读题考查的都是基础题,有标题的拟定,词语的赏析,写景角度的分析及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难度都不大,平时注意阅读知识的积累与训练即可。
12.【答案】(1)第⑤段。理由:这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2)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
(3)示例:奶奶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他们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
(4)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和快乐。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位置及作用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梳理段落内容及关系,可以知道这个句子放在第⑤自然段开头最合适,因为放在这里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第⑤自然段就是介绍冻水果。
(2)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这个句子和本段的内容进行分析。“那叫一个酸爽!”这个感叹号里渗透着作者对冻梨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有吃着冻梨时内心的快乐、幸福感和满足感。
(3)精读第④段,奶奶蒸各种花样的枣馒头,然后冻起来;第⑤⑥⑦段写奶奶冻水果,并让我们坐在烧的暖暖的炕头吃冻梨,爸爸和爷爷喝酒之后,奶奶让他们吃冻梨解酒。
(4)此题考查通过关键语句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联系本句及全文内容,围绕“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快乐”等任意两方面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放在第⑤自然段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2)既饱含着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又有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
(3)“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
(4)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一是让不富裕的生活不单调;二是让家人解馋、高兴,从而自己也快乐、幸福;三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四是渴望一家人的团聚,珍爱团聚的美好时光;五是为家人做事,内心感到欣慰。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上具体分析。第二段的划线句从内容上来看,交代了看书的环境,表现了读书时的愉快心情。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题目。第十段的划线句从内容上来看,同样交代了阅览室的环境,起到了烘托助人者人物形象的作用。在结构上来看,这个句子照应了题目,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⑵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筛选奶奶做的事,然后对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⑷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要结合重要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在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13.【答案】(1)“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写去看戏的路上的人熙熙攘攘做铺垫。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表达了他们对乡戏的痴迷和喜爱。
(3)对比。作者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的特点,表达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喜爱之情。
(4)表现“我”对乡戏的迷恋。
(5)标题“醉美乡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标题“醉美乡戏”中“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迷恋和喜爱之情,“乡戏”二字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对比
【解析】【分析】(1)句子“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中“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内心的无限喜悦的感受,为下文写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做具体的铺垫。
(2)“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是典型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极其鲜明而别致地展现出了对戏曲艺术的痴迷程度。
(3)“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曲的曲调,多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样温婉清愁,也不像京剧那样精致讲究。所以,很合乡村人的口味”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的雄浑直白,表达出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无限喜爱之情,突出内心的无限向往的感受。
(4)第⑧段写“我”幻想自己就是戏文中的人物,突出自己已经与之融为一体,极其鲜明而别致地展现出对乡戏的迷恋,突出内心的无限喜悦之感。
(5)“醉美乡戏”是具体的叙述线索,“乡戏”交代的是具体的叙述的对象。“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出作者对乡村戏剧的喜爱之感,突出内心的礼赞之情。
故答案为:(1)“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写去看戏的路上的人熙熙攘攘做铺垫。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表达了他们对乡戏的痴迷和喜爱。
(3)对比。作者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的特点,表达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喜爱之情。
(4)表现“我”对乡戏的迷恋。
(5)标题“醉美乡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标题“醉美乡戏”中“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迷恋和喜爱之情,“乡戏”二字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把握重要意象、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3)本题考查生分析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文学作品的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作品形象,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14.【答案】(1)各位同学,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感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欣赏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街串巷,寻找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开采有价值的语文资源,对习以为常的民风、民情,多一份感受和体验,多一份关注和发现。
(2)哈尔滨的牛肉蒸饺,是名副其实的传世品牌。牛肉由回民养殖和屠宰基地专供,选用四至六岁小牛的肉,只取肋条、上脑等部位。成品皮薄馅儿大,汤汁丰富,鲜香爽口。
(3)略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⑴开场白的要点是:称呼语;引入语;主题语;过渡语。
⑵介绍语要突出小吃的特点,如果能把用料,制作过程,口感等介绍出来更好。
⑶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要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把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围绕风俗习惯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写好。
【点评】⑴开场白要面对特定观众;要简洁明了;鼓动性强;针对性强。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多参与。
⑵介绍语要准确、简明、连贯,最好能吸引人。
⑶本题相当于一个小作文,要按照作文的要求写,语言要准确、连贯,叙事要完整。
15.【答案】③;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或:在“被”前加“我校”);④;删去“为宗旨”.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第 ③ 句搭配不当,将“ 我校的 ”改为“ 我校在”第 ④ 句 “为宗旨” 多余,删除。
故答案为: ③ ;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或:在“被”前加“我校”) ;④ ;删去“为宗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忌惮(dàn) 行辈(háng)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á)
B.脑畔(bàn) 眼眶(kuàng) 喘气(chuǎn)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静穆(mù) 争讼(sòng) 夜深星阑(lá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B 脑畔(p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踊跃 姣洁 撺掇 马前卒 B.恬静 严峻 缈远 风萧萧
C.拘束 震撼 辐射 暖融融 D.退色 燎原 思慕 熙熙然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娇洁”应为“皎洁”;B“缈远”应为“渺远”;C没有错别字;D“退色”应为“褪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随着管理人员的一声吆喝,热闹的讨价还价声戛然而止。
B.国庆节当天,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客运段担当乘务的G1226次列车张灯结彩,一片欢声笑语。
C.《人民日报》对于黄渤的《一出好戏》给出了“知难而上,值得深思,潸然泪下,精彩”这14个字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
D.2018年10月11~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城,飓风“迈克尔”席卷当地,大秀威力,街头一片狼藉,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D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D.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句中感彩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成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回延安》是作者贺敬之在1956年发表的,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C.《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歌颂阳刚生命的散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生动形象地赞颂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以及打腰鼓之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D.《灯笼》是我国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作品,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比喻、排比)
C.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拟人)
D.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拟人、对比)
【答案】B
【知识点】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B项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顶真等。在学习中要了解这些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辨别这些修辞方法,并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最常见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有相似点的两种事物。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B.在几千里之外,我已经听到乡亲们正唱着秦腔,那高亢、粗犷、清丽、煽情的旋律在眼前经久回响。
C.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10日上午经过2小时23分钟、1300千米左右的飞行,到达西安阎良试飞基地。
D.《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CD没有语病。B搭配不当,“在眼前”和“回响”搭配不当,应把“眼前”改为“耳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D.村边社戏台下响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答案】D
【知识点】顿号;逗号;分号;引号
【解析】【分析】顿号(、)用在并列词语之间,而D项,“闹嚷嚷的观众”“花生蓝”“冰糖葫芦”以及“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不属于并列词语,因此他们之间不应该用顿号(、),而应该用逗号(,),“冰糖葫芦”后应该用分号(;),因为前后是两个并列的分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此类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
8.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BC:正确。
D:有误,《灯笼》的体裁是散文。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9.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先列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③句和第⑤句),然后说自己赞同其中一种观点(第①句),接着阐述理由(第④句),最好总结(第②句)。两种观点中,因为第⑤句有一个“又”字,故应把第①句放在首位,第⑤句放在第二位。故这几句话的排序应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10.选择两个我国传统节日,仿照画线句续写句子,使前后结构一致,语意连贯。
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答案】示例: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元宵、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赏一盏花灯、寄绵绵情思”分别是元宵节和清明节习俗,因此仿写的时候要沿用这个话题。另外,在句式方面,要用或在+传统节日,人(4个字)同在干什么(6个字)。如: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
故答案为:示例: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 》。
(2)第二段中加点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3)选文第二段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对文段中“使我的心也沉静,然后又自失起来”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月夜航船
(2)“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3)作者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4)“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标题拟写的方法,一般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从文段内容来看,没有明显的线索,就从内容拟题,可拟为:夏夜行船,或月下行船。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驶的速度之快及孩子们急切的看戏之情。
⑶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辨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要了解写景角度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然后结合句子去分析。嗅觉,指用鼻子闻到的,文中有“豆麦的香气”;听觉,指耳朵听到的,有“笛声”;触觉,指人体的感觉,有“水气”;视觉,指人眼看到的,有“起伏的连山”。文中描写的环境是江南水乡的月夜。“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用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展现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内容分析其内在含义。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是指“我”陶醉在笛声里,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完全相反,“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表达出“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故答案为:⑴月夜航船;
⑵“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⑶作者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⑷“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点评】⑴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标题拟写的方法,一般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⑶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等。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⑷本阅读题考查的都是基础题,有标题的拟定,词语的赏析,写景角度的分析及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难度都不大,平时注意阅读知识的积累与训练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冻年货
王
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箱。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梆梆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1)“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一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 请说明理由。
(2)“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
(4)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案】(1)第⑤段。理由:这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2)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
(3)示例:奶奶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他们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
(4)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和快乐。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位置及作用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梳理段落内容及关系,可以知道这个句子放在第⑤自然段开头最合适,因为放在这里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第⑤自然段就是介绍冻水果。
(2)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这个句子和本段的内容进行分析。“那叫一个酸爽!”这个感叹号里渗透着作者对冻梨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有吃着冻梨时内心的快乐、幸福感和满足感。
(3)精读第④段,奶奶蒸各种花样的枣馒头,然后冻起来;第⑤⑥⑦段写奶奶冻水果,并让我们坐在烧的暖暖的炕头吃冻梨,爸爸和爷爷喝酒之后,奶奶让他们吃冻梨解酒。
(4)此题考查通过关键语句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联系本句及全文内容,围绕“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快乐”等任意两方面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放在第⑤自然段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2)既饱含着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又有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
(3)“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
(4)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一是让不富裕的生活不单调;二是让家人解馋、高兴,从而自己也快乐、幸福;三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四是渴望一家人的团聚,珍爱团聚的美好时光;五是为家人做事,内心感到欣慰。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上具体分析。第二段的划线句从内容上来看,交代了看书的环境,表现了读书时的愉快心情。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题目。第十段的划线句从内容上来看,同样交代了阅览室的环境,起到了烘托助人者人物形象的作用。在结构上来看,这个句子照应了题目,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⑵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筛选奶奶做的事,然后对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⑷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要结合重要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在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美乡戏
苏美玲
①自记事起,就知道乡下时兴请戏班子。常常是春秋季的农闲或者春节时候,或者谁家发了大财、老人过大寿、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就会请戏班子来村子里唱上几天。
②戏台子就设在村子里的土台子上或地段开阔处,很是简陋。由四根木柱撑起,上搭白色帆布篷,再用几条鲜艳的各色布条点缀,这样,戏台子就成型了。
③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于是就拿了小板凳小马扎,看戏去。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像赶年集一般热闹。
④台上,装扮新鲜的演员在尽情演绎着一出出故事;台下,人头攒动,卖瓜子、糖球、玉米、酥果等的小商贩在人群里来回小声吆喝着。来听戏的人中,老辈人和妇女最多,他们爱听戏,听得如痴如醉。小孩子也多,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戏词,看不懂戏情,但不妨碍他们去听戏,他们可以看热闹或者缠住大人们给买点零吃。因为在看戏时,大人们是慷慨的,面对着那么多听戏的乡亲们,是不好意思驳了孩子的要求或者打骂孩子的。
⑤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山东梆子”“河南豫剧”,这两个戏曲的曲调,多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样温婉清愁,也不像京剧那样精致讲究。所以,很合乡村人的口味。
⑥大人们看得痴迷,常会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会引来身边人的注目。那赞许的,是因为的确也有同感,那投来白眼的,则是嫌弃那个人扰了自己看戏。
⑦小孩子,是在台下待不了几分钟的,趁着大人不注意,常常就偷偷跑到戏台柱子边上了,专门趴在戏台边看演员的一招一式。离得那么近,可能会影响到戏台上的表演,就会有管事的人,把小孩子轻轻撵下去。也有的小孩子会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卸妆。
⑧8岁那年,我迷恋上了乡戏,常常会在台下看呆。台上的一颦一笑,让我为之倾倒。我想象着自己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断清人间不平事;我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带领杨家女将征战沙场;我是那美丽痴情的王宝钏,为生命里的那一个叫薛平贵的男子在寒窑苦守18年;我是那灵巧剔透的红娘,为我家莺莺小姐把终身大事争,全不顾执拗的老夫人如何拷打……那飘逸的戏服、美丽的刺绣、翻飞的水袖、金灿灿的凤冠、俊美的扮相,深深牵引我心。
(1)体会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
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
(3)第⑤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⑧段写“我”幻想自己就是戏文中的人物,有何用意?
(5)文章以“醉美乡戏”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1)“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写去看戏的路上的人熙熙攘攘做铺垫。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表达了他们对乡戏的痴迷和喜爱。
(3)对比。作者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的特点,表达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喜爱之情。
(4)表现“我”对乡戏的迷恋。
(5)标题“醉美乡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标题“醉美乡戏”中“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迷恋和喜爱之情,“乡戏”二字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对比
【解析】【分析】(1)句子“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中“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内心的无限喜悦的感受,为下文写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做具体的铺垫。
(2)“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是典型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极其鲜明而别致地展现出了对戏曲艺术的痴迷程度。
(3)“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曲的曲调,多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样温婉清愁,也不像京剧那样精致讲究。所以,很合乡村人的口味”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的雄浑直白,表达出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无限喜爱之情,突出内心的无限向往的感受。
(4)第⑧段写“我”幻想自己就是戏文中的人物,突出自己已经与之融为一体,极其鲜明而别致地展现出对乡戏的迷恋,突出内心的无限喜悦之感。
(5)“醉美乡戏”是具体的叙述线索,“乡戏”交代的是具体的叙述的对象。“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出作者对乡村戏剧的喜爱之感,突出内心的礼赞之情。
故答案为:(1)“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写去看戏的路上的人熙熙攘攘做铺垫。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表达了他们对乡戏的痴迷和喜爱。
(3)对比。作者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的特点,表达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喜爱之情。
(4)表现“我”对乡戏的迷恋。
(5)标题“醉美乡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标题“醉美乡戏”中“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迷恋和喜爱之情,“乡戏”二字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把握重要意象、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3)本题考查生分析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文学作品的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作品形象,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
14.让我们一同参与“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民俗采风】如果在“民俗采风”活动动员会上,同学们选你做主持人,请你说一个开场白,你会怎么说?
(2)【活动二:家乡小吃】每一个地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总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美景,一个是小吃。小吃虽小,却花样百出、五花八门,是生活的美丽装点。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色小吃,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一种你所喜欢的家乡小吃。
(3)【活动三:节日探源】请你简要说说最令你难忘的节日及节日里发生的事。
【答案】(1)各位同学,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感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欣赏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街串巷,寻找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开采有价值的语文资源,对习以为常的民风、民情,多一份感受和体验,多一份关注和发现。
(2)哈尔滨的牛肉蒸饺,是名副其实的传世品牌。牛肉由回民养殖和屠宰基地专供,选用四至六岁小牛的肉,只取肋条、上脑等部位。成品皮薄馅儿大,汤汁丰富,鲜香爽口。
(3)略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⑴开场白的要点是:称呼语;引入语;主题语;过渡语。
⑵介绍语要突出小吃的特点,如果能把用料,制作过程,口感等介绍出来更好。
⑶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要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把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围绕风俗习惯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写好。
【点评】⑴开场白要面对特定观众;要简洁明了;鼓动性强;针对性强。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多参与。
⑵介绍语要准确、简明、连贯,最好能吸引人。
⑶本题相当于一个小作文,要按照作文的要求写,语言要准确、连贯,叙事要完整。
15.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①第 句,修改意见: 。
②第 句,修改意见: 。
【答案】③;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或:在“被”前加“我校”);④;删去“为宗旨”.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第 ③ 句搭配不当,将“ 我校的 ”改为“ 我校在”第 ④ 句 “为宗旨” 多余,删除。
故答案为: ③ ;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或:在“被”前加“我校”) ;④ ;删去“为宗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