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3课《最后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iè) 诬蔑(miè) 蛮横(héng)
B.召开(shào) 卑鄙(bǐ) 捶击(chuí)
C.屠杀(tú) 恐怖(bù) 两桩(zhuāng)
D.协商(xié) 赋予(yú) 离间(jià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生字、多音字的辨别判断能力。A项中“蛮横(héng)”应为“蛮横(hèng)”
B项中“召开(shào)”应为“召开(zhào)”
D项中“赋予(yú)”应为“赋予(yǔ)
故答案为C
【点评】多音字、常用字的字音辨析贵在平时积累。可采用音义结合法、比较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多种方法反复记忆。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动 随时 娇傲 光明正大
B.诬蔑 牺牲 政协 和爱可亲
C.黎明 疯狂 遭受 桃色事件
D.热烈 消息 舆论 挑拔离间
【答案】C
【知识点】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A项应为骄傲,
B项应为和蔼可亲,
D项应为挑拨离间。
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读音准确性、形近字辨析以及细心程度。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 , 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 , 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 , 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贬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C项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是贬义词,与句子的感彩不符。【点评】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注意词语含义和语境的搭配。同时考生需注意积累正确选项的词语含义,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分而广泛的引用材料。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B.最近,他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提高。
C.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将在今年秋季首次进入市区各中小学课堂。
D.通过这次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源于十三亿中国人的绵绵不绝的爱能战胜一切困难。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选C。A中不合逻辑,应是“随时发现并解决”;B中词语不搭配,应是“能力”有了提高;D中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用反选排除法。
5.“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故在分析句子作用时,不可忽视作者情感态度的作用,仅有C项的“义正言辞”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点评】本体迷惑选项较多,需要注意从题干中抓取句子最主要的表达特色——强烈的个人情感,就可以锁定一个答案了。
6.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⑵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⑶无耻啊!无耻啊!
A.(1)设问(2)引用(3)反复 B.(1)反问(2)比喻(3)反复
C.(1)反问(2)引用(3)反复 D.(1)设问(2)比喻(3)反复
【答案】A
【知识点】反复;设问;引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①句子自问自答,是设问的修辞;
②句子中的“桃色事件”是引用国民党报纸上的话,是引用的修辞;
③句子连续两次重复“无耻啊”,表示极端的愤慨,是反复的修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7.“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 )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前脚跨出大门”指的是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指的是退回来。“前脚迈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意思是如果牺牲了,就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大门了。故体现了闻一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同情、不畏强暴均和“不准备跨出大门”的含义不符合。【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深层含义是解题关键。
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评别人或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物,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⑤②③④⑦①⑥ B.②③⑦①⑥④⑤
C.⑤②③⑦④①⑥ D.②③⑦⑤⑥④①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通读语段结合选项可知,开头句有②和⑤两个备选项,②句总体介绍说话的两种方式,应该放在句首.⑤是阐述不应该一味追求说话方式,语意转折不能放在句首,应该是放最后一句.排除AC。剩下BD两个选项前三句都是②③⑦,直接比较后面的排序即可。D选项把⑤列在第四句,否定过分追求说话方式,显然非常突兀,可以排除。另外,“⑥④①”这样的排序也可以排除.综合排序为:②③⑦①⑥④⑤。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意连贯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排列的能力。关于排列顺序: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
9.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 ,原名 ,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答案】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故答案为: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10.《最后一次讲演》是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答案】闻一多;李公仆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文写作背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点评】比较基础,考查学生对文本背景的了解程度。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这篇讲演的①②两段,就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从哪几个方面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2)“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几句话中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请说说变换人称的作用。
(3)这篇演讲验证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 ”的方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精神。
(4)文中的⑨— 段都是独句成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答案】(1)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足以见得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更见其卑劣无耻;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被害者,嫁祸于共产党,最是卑劣无耻。
(2)用“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及其本质,用“你们”是对敌人进行正面指责、揭露。变换人称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无比愤怒的感情。
(3)说;大无畏的革命
(4)既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抨击与谴责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民主和平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5)首先,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其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找出关键语句,而后总结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行文中通过变换人称来表达强烈感情的手法的分析能力。
(3)此题意在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独句成段最重要的作用是调整节奏、突出强调。结合语境,我们就会概括出答案。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文中答案。
【点评】现代文阅读应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其二、整体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其三、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方面把握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 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 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从 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 段告诉我们生活中 ,阐明了欣赏别人要 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答案】(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善于发现)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的讨好)。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中现象指的是①②③段的例子,第④段“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是对①②③的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但该句不能直接作为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转换为: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等)
(2)出现具体事例,为举例论证。中心论点为欣赏的作用。由“都同样值得欣赏”可得出:许多东西值得欣赏。由“只要我们敞开胸襟”可得:许多东西值得欣赏。
(3)结合全文可知“沉默”指的是不愿意去欣赏其他事物,对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不关心。
【点评】第一题注意审题,用文中语句回答、用自己语言概括。注意结合文章具体作答。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选自《人间草木》)
(1)
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你能说说这里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2)
结合选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
(3)选文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下面的演讲稿中很多地方不合要求,请你指出来。
同志们:
如今,我们在这里集会,是教大家说说心里话。首先我开个头,起个抛玉引砖的作用,希望你们对我厂的发展多提宝贵的建议。
现在我们厂出现了很多正事不干,专搞破坏的人……他们严重影响了我厂的生产,影响了大家的切身利益。这件事需要整治,望大家多多包涵。
【答案】(1)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2)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丝不苟。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改正:①“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②“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③“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④“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知识点】语言得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闻先生“内心世界”的把握。注意上文的“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一句。“炽热而又严冷”看似矛盾的用词反映了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炽热”是对祖国的热爱。“严冷”是对敌人的痛恨。
(2)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列举文中反应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是写他治学专心。再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是写他讲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3)考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表现手法。可重点阅读5、6、7三个自然段。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是侧面突出闻一多先生讲课的水平高。而正面描写居多,如“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等,直接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
(4)本题中,“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故答案为:(1)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2)①刚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丝不苟。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①“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②“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③“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④“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语句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所写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病句的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等。学生需熟悉常见病句类型,并了解各种病句的特点,经常练习。
三、综合运用
14.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着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了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请你拟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人们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警句。请你来完成任务吧!
生活现象:
名言警句:
(3)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小声说笑,作为主持人,请你结合本次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怎样说?(80字左右)
【答案】(1)[示例]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列举一种即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根据本题的提示语拟写,突出小事的重要性。示例:小事不小;谁说小事小;小中见大。
(2)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合适的事例和名言。示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成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本题结合所提供的语境可写为: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不然,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重视小事,从小事做起!
故答案为:(1)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抓住中心拟写标题,语言简明、醒目、新颖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积累。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时要注意积累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表意明确,要合情合理。
15.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句式: ;表达效果:
②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表达效果:
③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到了吗?
句式: ;表达效果:
④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 ;表达效果:
【答案】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感叹句;揭露了敌人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知识点】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的辨析能力。祈使句的作用就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示喜悦、惊讶、愤怒、悲哀)的句子。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点评】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有效地表达感情,关键在于恰当地变换句式,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再特定的语境中,灵活变换句式,才能准确、细密、鲜明地表达思想,增强语言地表现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3课《最后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iè) 诬蔑(miè) 蛮横(héng)
B.召开(shào) 卑鄙(bǐ) 捶击(chuí)
C.屠杀(tú) 恐怖(bù) 两桩(zhuāng)
D.协商(xié) 赋予(yú) 离间(jià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动 随时 娇傲 光明正大
B.诬蔑 牺牲 政协 和爱可亲
C.黎明 疯狂 遭受 桃色事件
D.热烈 消息 舆论 挑拔离间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 , 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 , 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 , 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B.最近,他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提高。
C.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将在今年秋季首次进入市区各中小学课堂。
D.通过这次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源于十三亿中国人的绵绵不绝的爱能战胜一切困难。
5.“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6.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⑵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⑶无耻啊!无耻啊!
A.(1)设问(2)引用(3)反复 B.(1)反问(2)比喻(3)反复
C.(1)反问(2)引用(3)反复 D.(1)设问(2)比喻(3)反复
7.“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 )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评别人或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物,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⑤②③④⑦①⑥ B.②③⑦①⑥④⑤
C.⑤②③⑦④①⑥ D.②③⑦⑤⑥④①
9.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 ,原名 ,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10.《最后一次讲演》是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这篇讲演的①②两段,就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从哪几个方面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2)“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几句话中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请说说变换人称的作用。
(3)这篇演讲验证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 ”的方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精神。
(4)文中的⑨— 段都是独句成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 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 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从 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 段告诉我们生活中 ,阐明了欣赏别人要 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选自《人间草木》)
(1)
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你能说说这里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2)
结合选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
(3)选文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下面的演讲稿中很多地方不合要求,请你指出来。
同志们:
如今,我们在这里集会,是教大家说说心里话。首先我开个头,起个抛玉引砖的作用,希望你们对我厂的发展多提宝贵的建议。
现在我们厂出现了很多正事不干,专搞破坏的人……他们严重影响了我厂的生产,影响了大家的切身利益。这件事需要整治,望大家多多包涵。
三、综合运用
14.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着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了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请你拟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人们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警句。请你来完成任务吧!
生活现象:
名言警句:
(3)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小声说笑,作为主持人,请你结合本次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怎样说?(80字左右)
15.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句式: ;表达效果:
②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表达效果:
③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到了吗?
句式: ;表达效果:
④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 ;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生字、多音字的辨别判断能力。A项中“蛮横(héng)”应为“蛮横(hèng)”
B项中“召开(shào)”应为“召开(zhào)”
D项中“赋予(yú)”应为“赋予(yǔ)
故答案为C
【点评】多音字、常用字的字音辨析贵在平时积累。可采用音义结合法、比较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多种方法反复记忆。
2.【答案】C
【知识点】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A项应为骄傲,
B项应为和蔼可亲,
D项应为挑拨离间。
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读音准确性、形近字辨析以及细心程度。
3.【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贬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C项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是贬义词,与句子的感彩不符。【点评】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注意词语含义和语境的搭配。同时考生需注意积累正确选项的词语含义,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分而广泛的引用材料。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4.【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选C。A中不合逻辑,应是“随时发现并解决”;B中词语不搭配,应是“能力”有了提高;D中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用反选排除法。
5.【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故在分析句子作用时,不可忽视作者情感态度的作用,仅有C项的“义正言辞”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点评】本体迷惑选项较多,需要注意从题干中抓取句子最主要的表达特色——强烈的个人情感,就可以锁定一个答案了。
6.【答案】A
【知识点】反复;设问;引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①句子自问自答,是设问的修辞;
②句子中的“桃色事件”是引用国民党报纸上的话,是引用的修辞;
③句子连续两次重复“无耻啊”,表示极端的愤慨,是反复的修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7.【答案】A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前脚跨出大门”指的是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指的是退回来。“前脚迈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意思是如果牺牲了,就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大门了。故体现了闻一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同情、不畏强暴均和“不准备跨出大门”的含义不符合。【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准备跨进大门”的深层含义是解题关键。
8.【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通读语段结合选项可知,开头句有②和⑤两个备选项,②句总体介绍说话的两种方式,应该放在句首.⑤是阐述不应该一味追求说话方式,语意转折不能放在句首,应该是放最后一句.排除AC。剩下BD两个选项前三句都是②③⑦,直接比较后面的排序即可。D选项把⑤列在第四句,否定过分追求说话方式,显然非常突兀,可以排除。另外,“⑥④①”这样的排序也可以排除.综合排序为:②③⑦①⑥④⑤。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意连贯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排列的能力。关于排列顺序: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
9.【答案】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故答案为: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10.【答案】闻一多;李公仆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本文写作背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点评】比较基础,考查学生对文本背景的了解程度。
11.【答案】(1)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足以见得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更见其卑劣无耻;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被害者,嫁祸于共产党,最是卑劣无耻。
(2)用“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及其本质,用“你们”是对敌人进行正面指责、揭露。变换人称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无比愤怒的感情。
(3)说;大无畏的革命
(4)既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抨击与谴责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民主和平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5)首先,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其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找出关键语句,而后总结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行文中通过变换人称来表达强烈感情的手法的分析能力。
(3)此题意在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独句成段最重要的作用是调整节奏、突出强调。结合语境,我们就会概括出答案。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文中答案。
【点评】现代文阅读应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其二、整体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其三、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方面把握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答案】(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善于发现)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的讨好)。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中现象指的是①②③段的例子,第④段“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是对①②③的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但该句不能直接作为答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转换为: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等)
(2)出现具体事例,为举例论证。中心论点为欣赏的作用。由“都同样值得欣赏”可得出:许多东西值得欣赏。由“只要我们敞开胸襟”可得:许多东西值得欣赏。
(3)结合全文可知“沉默”指的是不愿意去欣赏其他事物,对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不关心。
【点评】第一题注意审题,用文中语句回答、用自己语言概括。注意结合文章具体作答。
13.【答案】(1)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2)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丝不苟。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改正:①“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②“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③“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④“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知识点】语言得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闻先生“内心世界”的把握。注意上文的“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一句。“炽热而又严冷”看似矛盾的用词反映了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炽热”是对祖国的热爱。“严冷”是对敌人的痛恨。
(2)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列举文中反应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是写他治学专心。再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是写他讲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3)考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表现手法。可重点阅读5、6、7三个自然段。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是侧面突出闻一多先生讲课的水平高。而正面描写居多,如“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等,直接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
(4)本题中,“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故答案为:(1)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2)①刚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丝不苟。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①“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②“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③“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④“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语句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所写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病句的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等。学生需熟悉常见病句类型,并了解各种病句的特点,经常练习。
14.【答案】(1)[示例]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列举一种即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根据本题的提示语拟写,突出小事的重要性。示例:小事不小;谁说小事小;小中见大。
(2)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合适的事例和名言。示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成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本题结合所提供的语境可写为: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不然,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重视小事,从小事做起!
故答案为:(1)小事不小 谁说小事小 切勿小看小事 小中见大
(2)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
(3)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在小声说笑,这看似是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影响了本次活动的进展,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大家以后注意。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抓住中心拟写标题,语言简明、醒目、新颖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积累。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时要注意积累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表意明确,要合情合理。
15.【答案】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感叹句;揭露了敌人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知识点】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的辨析能力。祈使句的作用就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示喜悦、惊讶、愤怒、悲哀)的句子。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点评】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有效地表达感情,关键在于恰当地变换句式,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再特定的语境中,灵活变换句式,才能准确、细密、鲜明地表达思想,增强语言地表现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