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伤仲永(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伤仲永(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6 13:2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5.伤仲永 王安石第一课时浅层阅读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公,也称王文公。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隶( ) 邑( )
扳( ) 环谒( )
泯然( ) 方仲永( )
称前时之闻( )lìyìpānyèmǐnzhòngchèn3.读准节奏(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余闻之也/久 4.重点词语解释。(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仲永之通悟( )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6)彼其受之天也( )
(7)泯然众人矣( )属于曾经相当通达聪慧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他消失(8)贤于材人远矣( )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10)或以钱币乞之( )
(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12)伤仲永( )
(1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14)受之天也( )
(15)稍稍宾客其父( )胜过;有才能的人四处拜访求取没有达到要求哀伤,叹惜从此;立刻完成承受渐渐地5.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6.一词多义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稍稍宾客其父( )
彼其受之天也(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①自②闻③其名词,自己介词,从动词,听说名词,名声代词,他的代词,他的他代词,代诗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贤于材人远矣(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④然⑤于⑥之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到在比从它,代书具他,代仲永代五岁作诗这件事结构助词,的代仲永写的诗7.古今异义①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 今义:
③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④泯然众人矣
古义: 今义:
⑤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 今义:不定代词,有的人或许,或者文采和道理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的条理渐渐稍微平常人许多人,大家此,这判断词8.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
②父异焉
③父利其然也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忽啼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名词作动词,用对待宾客的态度来对待名词作状语,每天动词作状语,“哭着”9.重点句子翻译。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他)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借邻居家的(书具)给他。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人作为内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物索要仲永题诗。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⑥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有利可图的事,每天引着仲永四处拜访,(却)不让他去学习。他的先天禀赋,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终成为一般的人, 就是因为他后天学习没有达到(要求)。语文积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
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宋·陆游《夜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第二课时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3.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深层阅读——文本探究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根本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2.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3.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先扬后抑4.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精当传神,请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加以赏析。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忽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①“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②“父利其然也”: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语文积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俗语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伤 仲 永先叙幼年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后 议——“受于人者不至”“不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