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伟大的悲剧(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伟大的悲剧(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6 13: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茨威格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你了解南极吗?关于南极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两倍,为世界第五大陆。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 -88.3°C的平均最低气温。 (酷寒)
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 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烈风) 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你想了解他们的有关事迹吗?他们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的精神。浅层阅读1.作家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一战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茨威格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癫狂( ) 凛冽( )
精疲力竭( ) 吞噬( )
销蚀( ) 怏怏不乐( )
皑皑( ) 毋宁( )
毛骨悚然( ) 羸弱( )
步履( ) 姗姗来迟( )
遗孀( ) 告罄( )
忧心忡忡( ) 语无伦次( )
夺眶而出( ) 坚持不懈( )diānlǐnjiéshìshíyànɡáiwúsǒnɡléilǚshānshuānɡqìnɡchōnɡlúnkuànɡxiè3.重点词语解释①毛骨悚然:
②怏怏不乐:
③语无伦次:
④忧心忡忡:
⑤姗姗来迟:
⑥念念有词:
⑦羸弱:
⑧告罄:
⑨销蚀:
⑩凛冽: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忡忡,忧愁的子。形容来得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瘦弱。指财物用完。消磨腐蚀。刺骨的寒冷。4.整体感知(1)概述故事情节。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但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最后悲壮地死去。南极点1912年1月18日1.16屠宰场地2.17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0.29贮藏点3.2离贮藏点还差17公里3.29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里3.21贮藏点11.12发现帐篷5

人4

人3个人(2)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读一读,议一议。①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诚实守信的品质,实在令人景仰!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威尔逊博士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自然奥秘执着探索的精神,真让人崇敬!③冻掉了脚趾的奥茨,先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然后又要求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的命运分开来。但其他人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结果,第二天,奥茨像个英雄似的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奥茨是想牺牲自己,以便减轻同伴的负担;而大伙明知如此,却坚决拒绝奥茨自杀。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④最后三人得知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爬进各自的睡袋里,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他们面对死亡,表现出了无比的英勇和坚强。这是英雄的壮举。 ⑤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斯科特坚毅地与死亡进行抗争,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佐证这一点?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①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一行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的高度颂扬。②文中很多议论的语句,较直接地表达了对斯特一行的赞美。“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这两处,作者直接称他们为英雄,钦佩、赞叹之情溢于言表。生命的毁灭
为胜利者作证
孤独寂寞
集体失败
失去亲朋悲剧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第二课时 深层阅读1.文本探究。
(1)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作传?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勇于探索 勇于牺牲 团结友爱 挑战自我伟大精 神 悲 剧 牺牲失败!(2)斯科特一行人此次探险的意义是什么?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跨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2.语言赏析(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拟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痛苦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5)“一个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语文积累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高尔基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命运递给你一个酸柠檬时,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果斯科特满怀希望 奔向南极
面对失败 绝望而归
归途艰险 悲壮覆灭
伟大悲剧 震撼人心诚信、坚毅、执著、勇于牺牲
集体主义精神 无私的爱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
实现生命价值,给人以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