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欧洲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临沂·统考一模)中古世纪的欧洲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 )
A.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B.权利与义务的交织
C.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D.西欧社会有序发展
2.(2022·山东济南·统考二模)“领主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显然没有重大的理由,封臣不会这样做。”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C.中世纪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D.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等级制度
3.(2022·山东东营·模拟预测)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越修越小 反映了王权的逐渐加强
B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斯巴达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 斯巴达克起义 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D 封君封臣制 西欧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A.A B.B C.C D.D
4.(2022·山东东营·统考一模)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
B.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宗教与政治在西欧阶级社会相互依存
C.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的创立阻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D.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13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
5.(2022·山东潍坊·统考一模)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与下图相关的宗教是( )
《圣经·福音书》封面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6.(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西欧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庄园里。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的特点是( )
A.等级制度森严 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封建制度解体 D.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7.(2022·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中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佃户份地是佃户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这种西欧农业经济组织是( )
A.庄园 B.城市 C.大学 D.教会
8.(2022·山东滨州·统考模拟预测)马克垚在《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中指出,不要误以为庄园法庭是人民的法庭,当诉讼双方都是农奴的时候,也许还有秉公处理的可能,一旦涉及封建主利益时,封建主完全可以利用主持法庭的管家作出有利于他自己的判决。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B.是领主统治庄园的工具
C.是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 D.有利于壮大庄园的势力
9.(2022·山东青岛·统考二模)小刚同学搜集了下列资源,想推送某一历史公众号,标题可能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古代欧洲文明 D.封建时代的欧洲
10.(2022·山东德州·统考模拟预测)每个佃户须为自己分得的份地,付出一定租金和税款。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须为领主工作,还要向领主缴纳各种捐税,虽然领主和佃户属于分隔很大的社会阶级,但是他们都是基督徒。遇到基督盛会,特别是圣诞节和复活节,所有居民都要到教堂聚会。上述场景发生在
A.古希腊城邦
B.古罗马城邦
C.中古西欧庄园
D.中古日本庄园
11.(2022·山东潍坊·统考二模)下图反映了西欧从9世纪开始流行开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劳动者在领主的统治下进行生产,为领主提供劳役和捐税。下图反映的是西欧( )
A.庄园与农奴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宗教神权统治 D.自治城市的现象
12.(2022·山东临沂·统考一模)12世纪大学兴起,它被称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最早兴起在
A.非洲 B.美洲 C.欧洲 D.亚洲
13.(2022·山东青岛·模拟预测)欧洲大学的兴起,被学者誉为“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主要是大学
A.具有一定的自治地位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获得国王和教会支持 D.开设了专业课程
14.(2022·山东济南·模拟预测)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于是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这体现了( )
A.世俗学校具有自治地位 B.经济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C.教育发展依赖政府政策 D.教会办学已经完全消亡
15.(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提到“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该材料反映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D.大学的自治地位
16.(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从材料可以看出,特许状的颁布使伦敦市民( )
A.不能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B.有权选举市长,完全实现自治
C.享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D.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
17.(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灿烂的拜占庭文化 B.读懂雅典民主政治
C.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 D.阿拉伯帝国兴衰启示录
18.(2022·山东菏泽·统考一模)拜占庭帝国时期,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献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A.注重依法稳固统治 B.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C.学习雅典民主政治 D.否定《十二铜表法》
19.(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发展过程中,法制建设一直紧紧相随。颁布于④时期,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拿破仑法典》 D.《大宪章》
20.(2022·山东烟台·统考一模)法学方面的成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小朱同学整理了有关罗马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罗马民法大全》集中了古罗马帝国全部法律条文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C.《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但不是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D.《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1.(2022·山东青岛·统考二模)《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他的主人,不许有任何反抗。这说明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目的是( )
A.追求社会公平 B.保护奴隶利益
C.巩固帝国统治 D.调解社会矛盾
22.(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自6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西半部已一去不返,东半部却仿佛是一家营业中的商行,商人们经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从事着远距离高档奢侈品贸易……他(查士丁尼)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这表明查士丁尼大规模汇编法律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的法治意识增强 B.拜占庭帝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东罗马帝国疆域广阔 D.拉丁语言的普及和推广
二、填空题
23.(2022秋·山东聊城·九年级统考期中)4世纪末, ________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843年,_______帝国一分为三。
三、综合题
24.(2022秋·山东滨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古典文明时代后, 世界上有两个文明地区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东亚文明,一个是地中海文明。公元前后,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国家都发展出光辉的古典文明,其发展程度旗鼓相当,在生产力水平、社会状态、文化创造等方面都达到古代文明的巅峰。这个时候的世界格局,呈现出东、西双方平衡的态势。
(1)依据材料指出,处于世界东西方的汉和罗马两个国家在哪些方面“都达到古代文明的巅峰”?此时的“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写出当时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
材料二 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乱局, 迅速进入新的辉煌时期。公元7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而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社会高度分裂,失去凝聚力,东西方就此拉开了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几乎1000年不变……“东方”其他地区,如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2)依据材料,对比分析唐帝国崛起和欧洲落后的原因。
(3)列举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创造的文明成果各一例。结合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共同特点,说明它们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扮演的角色。
材料三 大约在公元15、 16 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新时代,它以西方的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百年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西方的面貌……变化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方方面面,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西方在世界力量对比中后来居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都被西方掌控。当西方霸权登峰造极、其他文明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全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努力追求(近)现代化的浪潮。
(4)材料中的“新时代”指什么时代?据你所学写出15-16世纪,西方为进入新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做了哪些基础准备?
(5)以中国为例,举出20世纪初“被西方掌控”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史实各一例。
材料四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6)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理解。(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5.(2022秋·山东青岛·九年级统考期末)古希腊和古罗马丰厚的历史遗产,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摘编自《浅论伯里克利改革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但是执政官生杀予夺的大权是有限度的,……元老院三百个优秀的头脑集体来讨论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怎么走。元老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政官是执行者。
——摘编自杨共乐《罗马的崛起及其原因》
材料三古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为了确保帝国境内各民族都能和平共处,罗马人制定出许多“公平且合理”的法律。《罗马民法大全》对西方政治思想、人权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文献。
——摘编自何勤华、贺卫方《西方法律史》
材料四第一,罗马是一个重实行的民族,……所以希腊人对于文化的特别贡献是文艺、哲学科学,而罗马人的贡献,却是法制政治,以及社会的组织。第二,罗马乃是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文化的承受人,所以也是东方文化的承受人;而同时,它又是欧洲文化的大宗师。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别掌握在谁的手里?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政治体制最早确立于什么时期?
(3)材料三中的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哪一部文献?根据材料指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文献对西方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别列举一项古希腊的文学成就和古罗马的建筑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亚历山大东征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臣要向封君宣誓效忠,封君要保护向他效忠的封臣,说明封君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交织的,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封君封臣制度下的等级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以土地封赐为纽带”,排除C项;材料与“西欧社会有序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他们之间有固定的权利义务关系,领主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D项正确;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排除A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泉,排除B项; 中世纪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体现的是皇权至上,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从而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欧洲封建等级制度,D项正确;胡夫金字塔后,埃及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排除A项;伯利克里主政时期雅典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B项;斯巴达克起义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宗教与政治在西欧阶级社会相互依存,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B项正确;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产生体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排除A项;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排除C项;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13世纪时西欧大学不能完全摆脱了教会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是《圣经》,C项正确;ABD项宗教均与《圣经》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西欧中世纪、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以封君封臣制为基础,西欧经济上盛行庄园制度,大多数的人都住在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因此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D项正确;等级制度森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西欧庄园主要是封建社会时期,排除B项;西欧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材料未体现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题干反映是西欧农业经济组织是庄园,A项正确;城市、大学、教会与西欧农业经济组织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旦涉及封建主利益时,封建主完全可以利用主持法庭的管家作出有利于他自己的判决”可知,这体现出庄园法庭是为领主服务的,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是说庄园法庭的和领主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是说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排除CD两项。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农奴”“庄园”“森严的等级制度”存在于欧洲封建社会。D项正确;古代亚非文明、欧洲是奴隶社会,不存在庄园和农奴,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时代的亚洲,排除B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每个佃户……都是基督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场景发生在中古西欧。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庄园生产者主要是农奴,此外还有自由佃户、雇工和奴仆等。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农奴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劳动,一般每周3-4天,农忙时增加。农忙时必须优先完成领主自营地的耕作义务,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封建领主的庄园。在庄园力,农奴在领主的统治下进行农业生产,为领主提供劳役和捐税,A项正确;BCD都不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兴起,它被称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中世纪大学兴起于此时,被称为“最美好的花朵”,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
【详解】根据材料“大学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排除B项;大学虽然获得国王和教会支持,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专业课程不能是大学“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排除。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可知,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从而创办了世俗的学校,说明经济发展推动教育进步,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世俗学校创办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政府政策的表述,排除C项;“完全消亡”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据“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的特许状》”“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于法律赐予彼等”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而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主要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由此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自由与自治,C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中世纪城市的自由与自治,与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并没有关系,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等级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城市的自治,与大学的自治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国王(领主)不得不适应新的变化;国王(或领主)赋予城市自治权的同时,也强调了市民对国王(领主)的忠诚与归属,A项正确;城市的自治是相对的自治,排除B项;享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与“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排除C项;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查士丁尼”和所学可知,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反映的是灿烂的拜占庭文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拜占庭帝国有关,与BCD项中的国家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系列法律文献”可知,这体现出拜占庭帝国有注重依法稳固统治的倾向,故A符合题意;拜占庭帝国是封建专制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是对《十二铜表法》的继承和发展,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28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相继完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等,它们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B项正确;A是罗马共和国时期,C是法国拿破仑时期,D是英国的法律成果,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但是并没有集中古罗马帝国全部法律条文。A符合题意;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不合题意;《查士丁尼法典》是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而形成的。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是《新法典》。C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A。
2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追求社会公平、保护奴隶利益、调解社会矛盾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依据材料”商人们经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从事着远距离高档奢侈品贸易“可得知查士丁尼大规模汇编法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B项正确;国民法治意识不是材料中实行法律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帝国疆域广阔和拉丁语言的普及和推广都不属于材料中编纂法律的根本原因,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23. 罗马 查理曼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因此①是罗马;②是查理曼。
24.(1)生产力水平、社会状态、文化创造等方面;呈现出东、西双方平衡的态势。丝绸之路。
(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等;欧洲:社会高度分裂,失去凝聚力。
(3)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法典》或《罗马民法大全》等;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数字、《医典》等。(符合题意即可)拜占庭帝国位于欧洲东南部,阿拉伯帝国位于西亚,都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明的沟通者。
(4)资本主义时代;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兴起;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掠夺;思想:文艺复兴。
(5)八国联军侵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或新文化运动。
(6)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任答一点)
【分析】(1)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公元前后,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国家都发展出光辉的古典文明,其发展程度旗鼓相当,在生产力水平、社会状态、文化创造等方面都达到古代文明的巅峰。”可知,东西方两个国家在生产力水平、社会状态、文化创造等方面“达到古代文明的巅峰”。第二小问,根据“这个时候的世界格局,呈现出东、西双方平衡的态势”可知,此时的“世界格局”呈现出东、西双方平衡的态势。当时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
(2)
据材料二“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乱局,迅速进入新的辉煌时期。公元7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而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社会高度分裂,失去凝聚力,东西方就此拉开了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几乎1000年不变……‘东方’其他地区,如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可知,唐帝国崛起的原因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欧洲落后的原因是社会高度分裂,失去凝聚力。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文明成就有《查士丁尼法典》,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故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在医学方面的成就有《医典》等。拜占庭帝国位于欧洲东南部,阿拉伯帝国位于西亚,都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明的沟通者。
(4)
据材料三“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新时代,它以西方的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几百年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西方的面貌……变化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方方面面,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西方在世界力量对比中后来居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都被西方掌控。当西方霸权登峰造极、其他文明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全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努力追求(近)现代化的浪潮”可知,材料中的“新时代”指资本主义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使英国“崛起”的重大事件分别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5)
20世纪初中国“被西方掌控”是指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略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西方学习”的史实有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项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6)
根据“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可归纳出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根据“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可归纳出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根据“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可归纳出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25.(1)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平等;公民无论贫富(或者有才干)均可以担任公职。
(2)元老院,执政官,罗马共和国
(3)《十二铜表法》,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荷马史诗》,罗马大竞技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说明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体现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说明任何人公民无论贫富,只要有贡献或才能均可以担任公职。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元老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政官是执行者。”“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说明了古罗马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别掌握在元老院和执政官手中。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建立的是奴隶主贵族共和政体,具体表现是元老院掌握决策权,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这一政体最早确立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指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对西方政治思想、人权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文献。”说明《罗马民法大全》作为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文献对西方政治思想、人权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文学代表作品是《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典型代表有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等。
第二小问,“罗马乃是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文化的承受人,所以也是东方文化的承受人”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从消极影响上说,亚历山大东征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