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7世纪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追求和模仿”而进行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农奴制改革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2.(2022·山东德州·统考二模)观察下面的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A.古印度种姓制度 B.希腊城邦的特点
C.西欧的封建庄园 D.大化改新的内容
3.(2022·山东济南·统考一模)古代中国曾经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仿效隋唐时期的中国进行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1861年改革 D.明治维新
4.(2022·山东青岛·统考二模)下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1861年改革 D.明治维新
5.(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全球通史》中写道:“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①使日本建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②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22·山东青岛·统考二模)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其中,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B.实行幕府统治
C.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 D.大化改新
7.(2022·山东德州·统考模拟预测)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称( )
A.查理 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彼得一世改革
8.(2022·山东济宁·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这是日本自公元645年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日本首次使用的年号是
A.大化
B.德川
C.明治
D.裕仁
9.(2022秋·山东青岛·九年级统考期末)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新”主要体现在(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幕府开始长期统治日本
C.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10.(2022秋·山东青岛·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九年级小明同学上古代世界史某课时制作的资料卡,由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是( )
资料卡 时间:公元7世纪 学习对象:唐朝制度 内容: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11.(2022秋·山东聊城·九年级聊城东昌中学校考期末)如表是对古代日本发展历史的归纳,其中的空白表格处对应的事件是( )
时间 事件 影响
5世纪 大和政权兴起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646年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世纪晚期 设幕府于镰仓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A.派遣遣唐使 B.大化改新 C.建立庄园 D.武士集团兴起
12.(2022秋·山东烟台·九年级统考期末)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
A.希腊的民主制度 B.中国的明清制度
C.唐朝的典章制度 D.罗马的元首制度
13.(2022·山东淄博·统考模拟预测)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 B.改造 0 到 9 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人欧洲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西传 D.佛教产生以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人欧洲
14.(2022·山东济南·校联考模拟预测)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统一、伊斯兰教等。这堂课探究的主题是( )
A.上古亚非文明 B.古日本文明
C.古阿拉伯文明 D.亚洲封建国家
15.(2022·山东临沂·统考模拟预测)他出生于麦加城,幼年丧失父母,成年后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后来创立宗教,信奉该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倡导多神崇拜的宗教思想②创立了伊斯兰教③最初在麦加城传教
④在麦加建立了穆斯林公社⑤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16.(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托尔斯泰说:“穆罕默德圣人,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下列事件中与穆罕默德有关的是( )
①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③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④攻克埃及,横扫北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他是当今世界主流宗教的创始人之一,“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他应受人们的尊重与敬仰。”以下不属于“他”的大事的是
A.62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 B.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C.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18.(2022秋·山东济宁·九年级统考期中)一位同学整理了一组有关阿拉伯人的成就。这说明阿拉伯人( )
1、阿拉伯数字 2、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 3、把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到欧洲 4、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A.开创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C.推动了亚非人民友好往来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9.(2022·山东淄博·统考二模)“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20.(2022·山东德州·统考二模)下侧图示说明了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到世界各地
C.阿拉伯人是东方文化的西传者 D.欧洲的发展主要靠东方科技
21.(2022·山东东营·统考二模)东西方各个文明都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下列人物与思想搭配正确的是( )
A.孔子——“仁政” B.苏格拉底——“原子论”
C.释迦牟尼——信仰“耶稣基督” D.穆罕默德——独尊“安拉”
22.(2022·山东德州·统考二模)世界三大宗教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且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属于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麦加大清真寺 B.洛阳白马寺 C.雅典帕特农神庙 D.巴黎圣母院
二、综合题
23.(2022春·山东潍坊·九年级校考学业考试)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具有里程碑意义。
——节选自习近平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从世界学习的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并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公元前 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他们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交往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从646年(7世纪)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据“7世纪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可知日本“对中国文化”“追求和模仿”而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A项正确;1861年,俄国发生农奴制改革,排除B项;19世纪中期,日本爆发倒幕运动,排除C项;1868年爆发明治维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评】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天皇正面设立二官八省,正面设立国、郡、里,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D项正确;天皇是日本所特有,古印度、 希腊城邦、 西欧均没有天皇,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A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都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事件,排除BC两项;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改革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 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建立了津贴制度,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排除A项;1861年俄国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C项;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可知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推动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大多数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日本的遣唐使回国后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带到了日本,唐朝先进的制度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日本大化改新的许多政治制度以唐朝为蓝本。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6.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收中国隋唐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型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B项符合题意;法兰克王国的查理 马特改革,形成了西欧森严的等级制度。A项不合题意;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项不合题意;彼得一世改革发生在17世纪,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年号是古代中国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建元”。唐太宗时期,年号为“贞观”(公元627年-649年),当时日本全面仿效唐制,公元645年-650年,日本使用首个年号“大化”,年号制度延续至今,所以日本首次使用的年号是大化,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新”主要体现在加速日本封建化进程。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会改新。政治上经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D项正确;大化改新加强了天皇的权力,排除A项;幕府开始长期统治日本是在大化改新以后,12世纪后期,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不属于大化改新中“新”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B项正确;伯里克利改革是公元前5世纪,排除A项;彼得一世改革是17世纪末,排除C项;明治维新是19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的空白表格处对应的事件是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佛教主要有两个方向传播: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并没有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拉伯数字是有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等相关内容都出现于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中,因而这堂课探究的主题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上古亚非文明,排除A项;日本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属于亚洲文明的一部分,排除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默罕默德于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他最初在麦加城传教,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伊斯兰教的宗教思想是独尊安拉,属于一神教,而不是多神崇拜;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而不是在麦加成立的;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在8世纪,是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的结果;①④⑤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穆罕默德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这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①②③符合题意;穆罕默德没有攻克埃及,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穆罕穆德死后,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排除A项,D项正确;穆罕穆德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独尊安拉,排除B项;后来,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阿拉伯数字、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把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到欧洲、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可知,阿拉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开创了东西方贸易通道、推动了亚非人民友好往来,与阿拉伯人的成就无关,排除AC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使阿拉伯帝国即使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时代,在文化上仍然可以建立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持续了多久,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故C符合题意;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说法错误,排除A;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到世界各地和欧洲的发展主要靠东方科技在图示中不能体现,排除BD。故选C。
2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他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真主--安拉,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排除B项;释迦摩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与基督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据所学知识,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盛寺,它位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大清真寺有25道大门,道道精雕细刻,7座尖塔,座座高耸入云,围墙、楼梯、台阶和整个地面都是用洁白的大理石铺砌,使得大清真寺显得庄严肃穆,寺内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朝拜的地方,A项正确;洛阳白马寺是佛教建筑,排除B项;雅典帕特农神庙不是宗教建筑,排除C项;巴黎圣母院是基督教的建筑,排除D项。故选A项。
23.(1)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2)思想: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作用和影响: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可知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由“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可知密切的民族交往;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可知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因此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在于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2)
根据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知与民主、科学相关;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可知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因此中国从世界学习的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有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
根据材料三由“……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可知暴力冲突;由“……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他们传入欧洲的”,可知和平交往。因此古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方式有和平交往、暴力冲突。这些交往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都是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