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9 课《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9 课《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9:35: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9 课《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翌日(lì) 辚辚(lín) 焦炙(zhì) 俯瞰(kàn)
B.穹顶(qióng) 拾级(shí) 皑皑(ái) 顷刻(qǐng)
C.蔓延(màn) 霓裳(ní) 颠簸(diān) 打嗝(gé)
D.沟壑(hè) 隧道(suí) 巉峻(chán) 目睹(dǔ)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项,” 翌“应读 “yì”。
B项 “拾“应读 “ shè ”。
D项” 隧“应读 “suì”。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 项,” 物有所直 “应为 “ 物有所直 值”。
B项 “ 交相晖映 “应为 “ 交相辉映 ”。
C项” 纷至踏来 “应为“ 纷至沓来 ”。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3.对下列句中划线新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就是喜欢这种特别给力的歌,符合我的性格,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可以释放一下,然后再全力以赴去迎接那个阴天,把他变成晴天,创造彩虹。(精彩、刺激,能给人以力量)
B.中国地方两会本周起陆续召开,中央出台 “八项规定” 后的 “新作风” 吹进各个角落:没有了彩旗、标语、警车和鲜花,简化了会议、用餐……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与会者和民众感受到 “正能量” 。(朴实、简洁、廉政、务实)
C.政府应该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出,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群众的,基层的,民间的)
D.你如果也想忽悠中国消费者一把,你就会明白“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的真谛,人们期望破灭,你必将万劫不复!(用力地晃动)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义转移;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忽悠”不能是“用力地晃动”的意思。根据语境,应解释为巧设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当。
【点评】考查新的网络词汇。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煤矿事故。
B.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与动物友好相处,相安无事。
C.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平坦宽阔,这是襄阳市城区的美好景象。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伪和骄傲。
【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应该是“骇人听闻”的误用。
5.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答案】C
【知识点】比喻;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项,“ 宛如美女的纤指 ”运用比喻;
B项,“ 云朵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运用比喻;
D项,“ 色彩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运用比喻;
C项没有运用修辞方法,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根据掌握的知识辨析运用那种修辞方法。
6.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被科学家们建立起来。这种理论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同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个“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A.修改: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使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B.修改: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后,使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C.修改:长期研究和探索,使“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在科学家们手下建立起来
D.修改: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句“经过……使……”,B句“在……使……”缺少主语,B句“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不应是句子的主语。故D对。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答案】C
【知识点】句号;逗号;问号;引号;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这是一个陈述句,故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B.后引号前面的句号(。)应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
C.此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
D.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8.下列对《登勃朗峰》一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选择正确的。A项 “嫉妒心理”错误 。
B项“ 失去耐心 ”错误。
D项“ 颠簸之苦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充分理解作者情感,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判断。
9.填入下列句子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排列语序,根据“稠厚浓郁、多彩和谐、旖旎”和“山水风光、特色风物、民族风情”的搭配确定语序。
“旖旎”配“风光”,故填①、“风物”是实在的事物,可以被看见,所以搭配“多彩和谐”,故填②、“浓郁”搭配“风情”,故填 ① 。
【点评】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文内容分析。
1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2)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3)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答案】(1)记叙
(2)描写
(3)描写
【知识点】叙述;描写
【解析】【分析】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5、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根据以上表达方式的特点结合句子得出: (1)、 记叙 (2)、 描写 (3)、 描写 。
故答案为:⑴ 记叙
⑵ 描写
⑶ 描写
【点评】⑴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中记叙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⑵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中描写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⑶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中描写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松堂游记①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得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作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②。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作者:朱自清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注]①松堂在北京西山,乃一牧场,作者于1934年6月30日与石荪夫妇(即文中S君夫妇)同往。②趑趄(zī jū):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11.阅读文章,补全思维导图。
12.阅读散文要体味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针对第④段描写“松”和“堂”的画线语句,有同学提出下面两个疑问,请你帮助解答
①写白皮松,既说“多得好”,又说“疏得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②用“白,滑,冷”三个字来写大理石柱和大理石栏杆,有何妙处?
13.本文记游没有平铺直叙,读后有一波三折之感,请举一处波折进行分析。
14.读了此文,有人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也有人认为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11.我们和S君夫妇;假山;旧碉堡
12.因为院子大,这里的白皮松可以说是多而不密,疏而不稀,恰到好处。亭亭直上的白皮松与高大轩敞的亭子十分匹配。|“白,滑,冷”三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分别从视觉、触觉、感觉三方面写出了松堂特有的佳妙之处,用词精准而有分量。
13.示例一:出发的前夜,作者因为雷雨大作而“颇为怅怅”;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沿途景物带着宿雨,更觉宜人。
示例二:作者到达景点,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等到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觉得别有天地。
示例三:作者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
14.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在炎炎夏日到松堂小住,在高大轩敞的松堂里感觉到隐隐的一丝儿解暑凉意;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和友人谈天,赌背诗词;临睡前在烛光中感受到夜晚松堂的朦胧静谧。文中多处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愉悦之情。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作者出发前夜下雨,到了又遇大门紧闭,还有恶犬,给松堂之游添了几许失望;在松堂后山见到倒地的石牌坊,颓废的景物勾起平日落寞的心绪;夜晚松堂虽然静谧幽美,但“几声犬吠”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一波三折写法:是说写文章要善于组织矛盾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这是记叙文的一大亮点。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并一个个化解的同时,文章就会一波三折,起伏有趣,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1.根据第①段“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可以看出人物是:我们和S君夫妇;根据第⑤段“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可以看出第②空的答案是:假山;根据第⑤段“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可以看出第③空的答案是:旧碉堡。
故答案为: 我们和S君夫妇;假山;旧碉堡
12.① 根据“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可以看出这里院子大,根据“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可以看出这里的白皮松可以说是多而不密,疏而不稀,恰到好处;根据“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可以看出亭亭直上的白皮松与高大轩敞的亭子十分匹配。。
②“白”是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滑”光滑,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冷”,寒冷,是从感觉的角度写的,这里用这三个词来形容大理石柱和栏杆,突出了松堂特有的佳妙之处,用词精准而有分量。
故答案为: 因为院子大,这里的白皮松可以说是多而不密,疏而不稀,恰到好处。亭亭直上的白皮松与高大轩敞的亭子十分匹配。|“白,滑,冷”三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分别从视觉、触觉、感觉三方面写出了松堂特有的佳妙之处,用词精准而有分量。
13.一波三折: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②段,我们和S君夫妇打算去松堂住几天,本来是兴致勃勃的,但出发的前夜却忽然雷雨大作,这让人颇为怅然,天公不作美,原来的打算要泡汤,当第二天清早,天却晴了,而且雨后的景色比平时还好。这就是一波三折。
第③段,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到达景点,结果却看到两扇大门紧闭着,拍了一会也没有人出来,内心失落,想着计划要泡汤了,但一个过路的孩子告诉我们走旁门,可旁门有自己怕的狗,幸好有人出来保护,才得以进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再如第⑥段关于月亮的描写也是如此。
故答案为: 示例一:出发的前夜,作者因为雷雨大作而“颇为怅怅”;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沿途景物带着宿雨,更觉宜人。
示例二:作者到达景点,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等到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觉得别有天地。
示例三:作者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
14.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作者既交代了自己前一晚因雷雨大作时的焦躁和担忧之情,又写了游览中所看到的松堂内的景色,既写了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时聊天,赌背诗词时的情趣及在廊外所看到的云月交现时的景致,又写了临睡时的心情和感觉。结合作者描写的景物及直接表达心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感情都有,能结合具体语句从一个方面分析即可。比如: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在炎炎夏日到松堂小住,在高大轩敞的松堂里感觉到隐隐的一丝儿解暑凉意;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和友人谈天,赌背诗词;临睡前在烛光中感受到夜晚松堂的朦胧静谧。文中多处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愉悦之情。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在炎炎夏日到松堂小住,在高大轩敞的松堂里感觉到隐隐的一丝儿解暑凉意;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和友人谈天,赌背诗词;临睡前在烛光中感受到夜晚松堂的朦胧静谧。文中多处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愉悦之情。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作者出发前夜下雨,到了又遇大门紧闭,还有恶犬,给松堂之游添了几许失望;在松堂后山见到倒地的石牌坊,颓废的景物勾起平日落寞的心绪;夜晚松堂虽然静谧幽美,但“几声犬吠”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15.拓展阅读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并未描写泰山景观,是否可以删去?并简述理由。
(2)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4)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案】(1)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2)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3)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4)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的理解能力。"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试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这样写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开头的作用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础。解答时根据开头引用诗句的意思和文章的内容来思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来分析可知,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的志向。故答案为: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此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和掌握描写中正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内容,根据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作者用”沥沥“、”细雨“,正面描写出似烟似雾;用"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来侧面描写雨。这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写显示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故答案为:⑴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词语、句子、或段落内容不能删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逻辑合理;二是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此题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内容叙述了什么,在文章中什么作用,去掉后会怎么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掌握能力。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 游记或参观记,描写 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 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段引用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的作用: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2.为下文作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而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的作用: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题干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正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的对象。正侧面描写景,使人如亲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氛围,获得艺术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解答时,需要学生在抓住具体句子的同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1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
陈文中
①到省城进修,位在岳麓山脚,每天早晚都在山中漫步,我与这座名山有了一次全面的亲密接触。
②在山上走得多了,我对岳麓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作为山来说,岳麓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山,她不高,海拔才240米,从山脚到山顶,走路只要半个小时;她也不奇特,没有什么美丽的景点,可以说,这样的山在全国比比皆是。岳麓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的旁边,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她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也就是说,岳麓山的出名,完全不在她自己,而在于她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
③像岳麓山这样的小山有无数,但是像岳麓山这样拥有如此良好的外部条件的山却绝无仅有,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只能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一个。这就是现实,残酷而冷峻。
④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⑤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当她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线上一个隆起的小小的土包。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
⑥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山峰,变成了世界上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⑦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变了形状,巨大的压力使她痛苦得不能呼吸。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也许会想到放弃,但是也许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⑧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能生长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亿年不懈地坚持。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也许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也许她知道,只要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土包。
⑨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个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来为她的成长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她面前停下匆匆的脚步。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⑩即使痛苦、即使漫长、即使寂寞,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她发现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她发现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摘自2006年第12期《中国青年》)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所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2)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3)请用简洁的语言为第⑦段再补充一个“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的论据。
(4)毛泽东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批注法给第⑨⑩段作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答案】(1)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人要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靠自己长高;对比论证;比喻论征
(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1)这篇议论文题目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由岳麓山成为名山的原因在于她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引出作者的一个观点: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接着作者就以珠穆朗姆峰战胜痛苦、战胜各种压力、战胜寂寞,最终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的过程证明了这个观点,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给世界上的山看的,不是为了告诉世界上的山如何出名,因此接下来最后两个自然段就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像珠穆朗玛峰一样 。从文章作者的观点看,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第③段把岳麓山和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作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2)首先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这一句中的“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承接上文,“像另外一座山那样”开启下文,因此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为第⑦段补充论据,首先要明确这一段的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论据。这一段的论点是: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从自己的积累中选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论点的事例补充即可。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此题要求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给第⑨⑩段作批注,题目虽然已经提出从内容和语言方面作批注,但批注的角度依然比较多,因此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两句话的意思与文中珠穆朗玛峰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分析珠穆朗玛峰成长中怎样验证这句话的,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几个分论点来理解。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选文内容来谈,词达句顺即可,如: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给文章内容作批注的能力。作批注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作进行空谈。
三、综合运用
17.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1)第①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答案】(1)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2)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属于 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属于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故答案为:⑴ 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⑵ 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18.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请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   
(2)下面是我市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    下联:   
(3)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左:   
右:   
【答案】(1)殷殷绿叶几红花
(2)B;A
(3)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知识点】诗歌对联;补写对联;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⑴“ 脉脉清风千翠柳 ”描写水边翠柳依依的景象,结合公园花草植物的特点,字形研读上联词句特点,对出下联: 殷殷绿叶几红花 。
⑵因为剧院开门,演员观众才能进去欣赏和表演,所以上联应改为: 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下联: 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
⑶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由于古人写字是竖写,顺序从右向左,所以右边是上联: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左边下联: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
故答案为:⑴ 殷殷绿叶几红花
⑵①B;②A;
⑶①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②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⑵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9 课《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翌日(lì) 辚辚(lín) 焦炙(zhì) 俯瞰(kàn)
B.穹顶(qióng) 拾级(shí) 皑皑(ái) 顷刻(qǐng)
C.蔓延(màn) 霓裳(ní) 颠簸(diān) 打嗝(gé)
D.沟壑(hè) 隧道(suí) 巉峻(chán) 目睹(dǔ)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3.对下列句中划线新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就是喜欢这种特别给力的歌,符合我的性格,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可以释放一下,然后再全力以赴去迎接那个阴天,把他变成晴天,创造彩虹。(精彩、刺激,能给人以力量)
B.中国地方两会本周起陆续召开,中央出台 “八项规定” 后的 “新作风” 吹进各个角落:没有了彩旗、标语、警车和鲜花,简化了会议、用餐……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与会者和民众感受到 “正能量” 。(朴实、简洁、廉政、务实)
C.政府应该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出,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群众的,基层的,民间的)
D.你如果也想忽悠中国消费者一把,你就会明白“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的真谛,人们期望破灭,你必将万劫不复!(用力地晃动)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煤矿事故。
B.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与动物友好相处,相安无事。
C.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平坦宽阔,这是襄阳市城区的美好景象。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伪和骄傲。
5.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6.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被科学家们建立起来。这种理论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同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个“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A.修改: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使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B.修改: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后,使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C.修改:长期研究和探索,使“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在科学家们手下建立起来
D.修改: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8.下列对《登勃朗峰》一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9.填入下列句子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1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2)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3)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松堂游记①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得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作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②。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作者:朱自清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注]①松堂在北京西山,乃一牧场,作者于1934年6月30日与石荪夫妇(即文中S君夫妇)同往。②趑趄(zī jū):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11.阅读文章,补全思维导图。
12.阅读散文要体味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针对第④段描写“松”和“堂”的画线语句,有同学提出下面两个疑问,请你帮助解答
①写白皮松,既说“多得好”,又说“疏得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②用“白,滑,冷”三个字来写大理石柱和大理石栏杆,有何妙处?
13.本文记游没有平铺直叙,读后有一波三折之感,请举一处波折进行分析。
14.读了此文,有人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也有人认为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15.拓展阅读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并未描写泰山景观,是否可以删去?并简述理由。
(2)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4)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
1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
陈文中
①到省城进修,位在岳麓山脚,每天早晚都在山中漫步,我与这座名山有了一次全面的亲密接触。
②在山上走得多了,我对岳麓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作为山来说,岳麓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山,她不高,海拔才240米,从山脚到山顶,走路只要半个小时;她也不奇特,没有什么美丽的景点,可以说,这样的山在全国比比皆是。岳麓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的旁边,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她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也就是说,岳麓山的出名,完全不在她自己,而在于她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
③像岳麓山这样的小山有无数,但是像岳麓山这样拥有如此良好的外部条件的山却绝无仅有,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只能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一个。这就是现实,残酷而冷峻。
④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⑤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当她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线上一个隆起的小小的土包。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
⑥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山峰,变成了世界上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⑦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变了形状,巨大的压力使她痛苦得不能呼吸。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也许会想到放弃,但是也许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⑧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能生长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亿年不懈地坚持。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也许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也许她知道,只要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土包。
⑨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个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来为她的成长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她面前停下匆匆的脚步。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⑩即使痛苦、即使漫长、即使寂寞,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她发现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她发现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摘自2006年第12期《中国青年》)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所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2)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3)请用简洁的语言为第⑦段再补充一个“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的论据。
(4)毛泽东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批注法给第⑨⑩段作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三、综合运用
17.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1)第①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18.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请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   
(2)下面是我市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    下联:   
(3)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左:   
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项,” 翌“应读 “yì”。
B项 “拾“应读 “ shè ”。
D项” 隧“应读 “suì”。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 项,” 物有所直 “应为 “ 物有所直 值”。
B项 “ 交相晖映 “应为 “ 交相辉映 ”。
C项” 纷至踏来 “应为“ 纷至沓来 ”。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3.【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义转移;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忽悠”不能是“用力地晃动”的意思。根据语境,应解释为巧设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当。
【点评】考查新的网络词汇。
4.【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应该是“骇人听闻”的误用。
5.【答案】C
【知识点】比喻;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项,“ 宛如美女的纤指 ”运用比喻;
B项,“ 云朵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运用比喻;
D项,“ 色彩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运用比喻;
C项没有运用修辞方法,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根据掌握的知识辨析运用那种修辞方法。
6.【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句“经过……使……”,B句“在……使……”缺少主语,B句“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不应是句子的主语。故D对。
7.【答案】C
【知识点】句号;逗号;问号;引号;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这是一个陈述句,故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B.后引号前面的句号(。)应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
C.此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
D.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8.【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选择正确的。A项 “嫉妒心理”错误 。
B项“ 失去耐心 ”错误。
D项“ 颠簸之苦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充分理解作者情感,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判断。
9.【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排列语序,根据“稠厚浓郁、多彩和谐、旖旎”和“山水风光、特色风物、民族风情”的搭配确定语序。
“旖旎”配“风光”,故填①、“风物”是实在的事物,可以被看见,所以搭配“多彩和谐”,故填②、“浓郁”搭配“风情”,故填 ① 。
【点评】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文内容分析。
10.【答案】(1)记叙
(2)描写
(3)描写
【知识点】叙述;描写
【解析】【分析】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5、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根据以上表达方式的特点结合句子得出: (1)、 记叙 (2)、 描写 (3)、 描写 。
故答案为:⑴ 记叙
⑵ 描写
⑶ 描写
【点评】⑴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中记叙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⑵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中描写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⑶此题考查表达方式中描写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答案】11.我们和S君夫妇;假山;旧碉堡
12.因为院子大,这里的白皮松可以说是多而不密,疏而不稀,恰到好处。亭亭直上的白皮松与高大轩敞的亭子十分匹配。|“白,滑,冷”三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分别从视觉、触觉、感觉三方面写出了松堂特有的佳妙之处,用词精准而有分量。
13.示例一:出发的前夜,作者因为雷雨大作而“颇为怅怅”;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沿途景物带着宿雨,更觉宜人。
示例二:作者到达景点,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等到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觉得别有天地。
示例三:作者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
14.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在炎炎夏日到松堂小住,在高大轩敞的松堂里感觉到隐隐的一丝儿解暑凉意;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和友人谈天,赌背诗词;临睡前在烛光中感受到夜晚松堂的朦胧静谧。文中多处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愉悦之情。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作者出发前夜下雨,到了又遇大门紧闭,还有恶犬,给松堂之游添了几许失望;在松堂后山见到倒地的石牌坊,颓废的景物勾起平日落寞的心绪;夜晚松堂虽然静谧幽美,但“几声犬吠”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一波三折写法:是说写文章要善于组织矛盾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这是记叙文的一大亮点。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并一个个化解的同时,文章就会一波三折,起伏有趣,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1.根据第①段“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可以看出人物是:我们和S君夫妇;根据第⑤段“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可以看出第②空的答案是:假山;根据第⑤段“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可以看出第③空的答案是:旧碉堡。
故答案为: 我们和S君夫妇;假山;旧碉堡
12.① 根据“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可以看出这里院子大,根据“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可以看出这里的白皮松可以说是多而不密,疏而不稀,恰到好处;根据“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可以看出亭亭直上的白皮松与高大轩敞的亭子十分匹配。。
②“白”是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滑”光滑,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冷”,寒冷,是从感觉的角度写的,这里用这三个词来形容大理石柱和栏杆,突出了松堂特有的佳妙之处,用词精准而有分量。
故答案为: 因为院子大,这里的白皮松可以说是多而不密,疏而不稀,恰到好处。亭亭直上的白皮松与高大轩敞的亭子十分匹配。|“白,滑,冷”三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分别从视觉、触觉、感觉三方面写出了松堂特有的佳妙之处,用词精准而有分量。
13.一波三折: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②段,我们和S君夫妇打算去松堂住几天,本来是兴致勃勃的,但出发的前夜却忽然雷雨大作,这让人颇为怅然,天公不作美,原来的打算要泡汤,当第二天清早,天却晴了,而且雨后的景色比平时还好。这就是一波三折。
第③段,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到达景点,结果却看到两扇大门紧闭着,拍了一会也没有人出来,内心失落,想着计划要泡汤了,但一个过路的孩子告诉我们走旁门,可旁门有自己怕的狗,幸好有人出来保护,才得以进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再如第⑥段关于月亮的描写也是如此。
故答案为: 示例一:出发的前夜,作者因为雷雨大作而“颇为怅怅”;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沿途景物带着宿雨,更觉宜人。
示例二:作者到达景点,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等到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觉得别有天地。
示例三:作者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
14.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作者既交代了自己前一晚因雷雨大作时的焦躁和担忧之情,又写了游览中所看到的松堂内的景色,既写了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时聊天,赌背诗词时的情趣及在廊外所看到的云月交现时的景致,又写了临睡时的心情和感觉。结合作者描写的景物及直接表达心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感情都有,能结合具体语句从一个方面分析即可。比如: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在炎炎夏日到松堂小住,在高大轩敞的松堂里感觉到隐隐的一丝儿解暑凉意;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和友人谈天,赌背诗词;临睡前在烛光中感受到夜晚松堂的朦胧静谧。文中多处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愉悦之情。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在炎炎夏日到松堂小住,在高大轩敞的松堂里感觉到隐隐的一丝儿解暑凉意;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和友人谈天,赌背诗词;临睡前在烛光中感受到夜晚松堂的朦胧静谧。文中多处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愉悦之情。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作者出发前夜下雨,到了又遇大门紧闭,还有恶犬,给松堂之游添了几许失望;在松堂后山见到倒地的石牌坊,颓废的景物勾起平日落寞的心绪;夜晚松堂虽然静谧幽美,但“几声犬吠”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15.【答案】(1)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2)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3)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4)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的理解能力。"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试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这样写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开头的作用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础。解答时根据开头引用诗句的意思和文章的内容来思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来分析可知,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的志向。故答案为: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此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和掌握描写中正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内容,根据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作者用”沥沥“、”细雨“,正面描写出似烟似雾;用"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来侧面描写雨。这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写显示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故答案为:⑴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词语、句子、或段落内容不能删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逻辑合理;二是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此题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内容叙述了什么,在文章中什么作用,去掉后会怎么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掌握能力。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 游记或参观记,描写 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 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段引用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的作用: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2.为下文作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而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的作用: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题干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正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的对象。正侧面描写景,使人如亲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氛围,获得艺术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解答时,需要学生在抓住具体句子的同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16.【答案】(1)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人要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靠自己长高;对比论证;比喻论征
(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1)这篇议论文题目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由岳麓山成为名山的原因在于她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引出作者的一个观点: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接着作者就以珠穆朗姆峰战胜痛苦、战胜各种压力、战胜寂寞,最终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的过程证明了这个观点,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给世界上的山看的,不是为了告诉世界上的山如何出名,因此接下来最后两个自然段就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像珠穆朗玛峰一样 。从文章作者的观点看,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第③段把岳麓山和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作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2)首先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这一句中的“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承接上文,“像另外一座山那样”开启下文,因此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为第⑦段补充论据,首先要明确这一段的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论据。这一段的论点是: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从自己的积累中选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论点的事例补充即可。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此题要求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给第⑨⑩段作批注,题目虽然已经提出从内容和语言方面作批注,但批注的角度依然比较多,因此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两句话的意思与文中珠穆朗玛峰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分析珠穆朗玛峰成长中怎样验证这句话的,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几个分论点来理解。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选文内容来谈,词达句顺即可,如: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给文章内容作批注的能力。作批注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作进行空谈。
17.【答案】(1)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2)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属于 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属于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故答案为:⑴ 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⑵ 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18.【答案】(1)殷殷绿叶几红花
(2)B;A
(3)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知识点】诗歌对联;补写对联;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⑴“ 脉脉清风千翠柳 ”描写水边翠柳依依的景象,结合公园花草植物的特点,字形研读上联词句特点,对出下联: 殷殷绿叶几红花 。
⑵因为剧院开门,演员观众才能进去欣赏和表演,所以上联应改为: 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下联: 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
⑶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由于古人写字是竖写,顺序从右向左,所以右边是上联: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左边下联: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
故答案为:⑴ 殷殷绿叶几红花
⑵①B;②A;
⑶①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②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⑵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