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6 16: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蕴含于文章中深沉、饱满的爱国热情。
2.揣摩、欣赏文中富有激情的精彩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徒中与土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土地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
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及背景简介(由学生自查资料完成)
  1.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与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一起被称作东北作家群。
2.背景简介
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日本帝国主义自1904年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权益后,便设立关东都督府,推行殖民政策;1919年设立专门的关东军,加强军事占领;20年代中期更把夺取满蒙、征服中国列为对外扩张的首要国策。1931年9月18日夜,由关东军密谋,将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说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包围和炮轰中国军队北大营。当时,中国在东北的军队约胡20万人,日本 关东军不支两万人,但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中国军队不得还击,听候政府处理。第二天,日本便从朝鲜调来援兵,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沈阳、长春等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并继续扩大其占领区。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干预,但当国际联盟代表团于1932年3月14日到达中国时,日军早已占领了整个东北,并于3月1日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国际联盟的干预无济于事,东北大好河山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沦陷长达14年之久。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并开始进行局部抗战。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及热爱祖国之情。
二、整体感知
思考:你觉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从全文看,标题的完整意思是什么?
明确:誓言是关键词,它表示作者面对沦丧国土发出的铮铮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三、品味关键意象和重要语句
1、行文中跳动着一组组鲜活的充满东北地方特色的意象,请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它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想象、再现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画面)
景物: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反映出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情感:体现出作者对东北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一词?
用“泛滥”着一词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3、像这种特殊用法的词在文中还有哪些?请找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如埋藏)
“埋葬”一词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在田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一词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从中可见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明确:作者由大地涌动的沸腾的演讲联想到自己激情狂放的心情,也像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我的心与关东大地连在一起,我的故乡——关东大地在召唤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四、理解文章独特的抒情方式
读了本文,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热爱、思念、眷恋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这些效果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的呢?
明确:(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将对象拟人化。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渐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劲舞丞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
本课总结
这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热爱关东故乡――听见故乡召唤――回忆优美故乡――听见故乡召唤――我与故乡相融――留下无数脚印――为故乡而战斗――我愿付出一切――雪洗故乡耻辱。
教学反思
本课生字词较多,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学会灵活应用。
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加上年龄小,对国家痛民族很没有情感体验,所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学习本文的突破口。教学时宜借助多媒体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抓住关键词句的品析,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