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历史选修四同步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历史选修四同步训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6 20:11:59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训练1 千秋功过秦始皇
一、选择题
1. 历史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对象之一,有很多剧情不符合历史,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  )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某日,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2. 秦消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鞅变法较彻底使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D.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秦军“虎狼之师”
3.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4.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非选择题
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民众修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因死伤甚众而颇有怨言。孟姜女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当她不远千里来到长城工地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累死,伤心痛哭竟哭倒了一段长城。这个故事虽加入了许多后人的爱憎和想象,但对弱者的同情却历经2 000多年而不变。
请思考:
“人哭倒了长城”,对此今人说无知夸张,古人则说是自己的心声。从民俗研究的视角看,你的立场是什么?从中可联想到与秦始皇有关的哪些信息?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
1.C 2.C 3.C 4.B 5.D
6. 立场:古人的态度有其合理性。
联想:(1)修长城有抵御外来侵掠的一面,应肯定。
(2)孟姜女的遭遇也反映出秦朝时徭役沉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7.(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训练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选择题
1. 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  )
A.提拔尉迟敬德 B.提拔房玄龄
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
2. 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 (  )
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
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
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
3. 有人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4.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
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5. 假如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 (  )
A.鸿胪寺官员接待朝鲜的使者
B.唐朝贵族迎娶罗马商人之女
C.日本人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
D.唐太宗下令禁止摩尼教传播
二、非选择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太宗言论节选
材料二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并分析这种风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网民“远方的云”对唐太宗的评价:“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反躬自省,一代名君。”
材料二 毛泽东也曾说过:“领导干部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由此可见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在治理国家、兴盛事业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举例说一说自己对材料一中关于唐太宗评价的认识。
(2)毛泽东与李世民都善于发现使用干部。说一说李世民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对当时历史有何作用和影响?

答案
1.D 2.B 3.C 4.D 5.D
6.(1)治国思想: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2)本质问题: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原因: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7.(1)立志推翻暴君,起兵反隋;统兵消灭割据势力,成为杰出统帅和军事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局面;晚年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等。
(2)用人:不论出身,“有才辄举”,如李建成旧部魏征;“舍短取长,人尽其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作用和影响: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贞观之治”。
训练3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一、选择题
1. “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康熙帝的这番话表明 (  )
A.“三藩”逐渐成为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
B.维护民族团结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C.康熙帝面对“三藩之乱”决定用武力平叛
D.维护国家主权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2. 下图所示事件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维护了中国边界170多年的稳定
3. 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了一张“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中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活动中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  )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4. 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5. 中国人民银行曾限量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来纪念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过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二、非选择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引自新华网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在位时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
(2)从材料一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认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4)从纵横联系的角度评价康熙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
1.A 2.C 3.C 4.C 5.B
6. (1)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洲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重用汉人和绿营。
(2)强化君主专制;固守重农抑商;推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
7. (1)中央政府和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国与沙俄殖民者的矛盾。
(2)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化,长城原有的防御功能降低。
(4)康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其没有跟上世界发展潮流。
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维护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
2.下图为秦代的印章封泥,与此关系密切的历史现象是 (  )
A.实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统一度、量、衡 D.焚书坑儒
3.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是 (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4. 秦朝倾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 (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军事民主制的作用
D.法家思想的影响
5.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
A.攻打匈奴,筑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6. 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7.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8.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9. 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  )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  )
①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②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12.在很多场合中,康熙帝称俄国彼得大帝为“其匹”“友邻”和“掌辽阔疆域之最尊高之主”,这主要来源于 (  )
A.清朝的对外政策
B.中国在雅克萨打败了俄国
C.中俄《尼布楚条约》
D.俄国的疆域辽阔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是一位勇于开拓、大有作为、较开明的皇帝,在其不太长的执政时间内展现了优良的执政品质,如勤政;重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坑卒、不行人殉;在奠定封建国家体制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享誉数千年的“硬件”和“软件”,所以他根本不是什么暴君。
请回答:
(1)材料中“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留下‘硬件’和‘软件’”等说法,你能找到史实依据吗?(8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始皇帝根本不是暴君”的结论?为什么?(8分)
14.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尽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一中空缺的文字。(4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15.看完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小张说:“康熙真了不起!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小王听了不以为然:“秦始皇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呢。”小刘这时也加入了进来:“你们说得都不对,唐太宗才是中国皇帝中的NO.1。”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剧照)
请回答:
(1)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有说服力,为什么?(8分)
(2)另外两人的观点是否也有可以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1.C 2.B 3.D 4.B 5.C 6.C 7.A 8.C 9.D 10.A 11.A 12.C
13.(1)重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父子等人才。
硬件:长城、兵马俑、灵渠、驰道等。
软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不同意。说法太绝对,忽视了秦始皇滥用民力、刑罚严酷等激化社会矛盾的行为。
14.(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15.(1)秦始皇:中国第一位封建君主;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创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康熙帝: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为清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降伏郑克塽,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等等。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重视民心;善于纳谏;重视农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