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训练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选择题
1.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2.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3. “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下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4.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表明孔子主张 ( )
A.无为而治 B.中庸
C.轻徭薄赋 D.有教无类
5.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含义的主张是 ( )
A.因材施教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诲人不倦 D.有教无类
二、非选择题
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总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据材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2)据材料二,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3)儒家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1.A 2.C 3.B 4.B 5.D
6. (1)开创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7. (1)观点:仁、礼、仁政。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派观点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训练2 古希腊的先哲
一、选择题
1.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D.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2.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3.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4.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三段论”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 ( )
A.生物学 B.逻辑学 C.伦理学 D.生理学
5.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 )
①都看做是至高的美德 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他们虽然一起出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因此这些人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工匠身上加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属于一类,虽然父子相传,但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好后代的护卫,要他们注意在后代的灵魂深处所混合的是哪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灵魂里混入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排在农民工匠之间;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它,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要知道,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理想国》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柏拉图的阶级划分有什么特点?是否在宣扬血统论?
(2)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怎样的体制?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不能变成现实?
7.阅读下列材料:
亚里士多德17岁时,就进入当地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被誉为“学园的头脑”。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
请完成:
(1)据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被誉为柏拉图学园的“学园的头脑”的原因。
(2)为什么柏拉图“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
(3)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
答案
1.C 2.D 3.A 4.B 5.A
6. (1)特点: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被先天性地赋予了不同的使命。
柏拉图的阶级划分属于等级制度,但他并非宣扬血统论,因为他主张“护卫者”要根据具体人的实际能力来确定他属于哪个阶级。
(2)社会结构: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统治者、武士、劳动者。
体制: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要有智慧之德;武士担当对外御敌、对内保民之责,要有勇敢之德;劳动者从事各种生产,要有节制之德。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
原因: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了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哲学王”的思想最终成为乌托邦。
7. (1)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2)亚里士多德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在许多领域与柏拉图的思想不一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非常敬仰,但在科学上并不盲从,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专题检测(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 )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
2.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涉及 ( )
①治学 ②做人 ③为政 ④正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5.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6.清朝康熙皇帝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题写了“万世师表”匾额,康熙帝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 )
A.表彰孔子整理六经的功绩
B.继承儒家思想中仁民爱物的精神
C.利用儒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肯定孔子为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最适宜担任国王的是 ( )
A.军事家 B.哲学家
C.守法平民 D.历史学家
8.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 ( )
A.英语中的许多词来自希腊语
B.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C.“科学院”和“研究院”的本意相同
D.古希腊语的许多词语在逐渐消失
9.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下列对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文理性的传统
B.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C.保证了哈佛能够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推陈出新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哈佛大学杰出的代表人物
10.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柏拉图这个人物,并且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这种讨论 ( )
A.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实际意义
B.说明人们仍对柏拉图有浓厚的兴趣
C.将历史人物引入各学科的研究之中
D.证明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
1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代表的阶级利益是
( )
A.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商人的利益
D.代表平民的利益
1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 ②从哲学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 ③对许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 ④提出的所有观点至今都被尊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3分,第14题19分,第15题20分,共52分)
13.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民心的背景下,在孔子论坛吧里面被高高置顶的是下面一篇灌水贴子:
孔子教学方法独特:不但教学生读书,还搞素质教育,驾车射箭,音乐体育他全都教,还经常组织BBS,请弟子们灌水;闲暇的时候他还带着学生去郊游,又是吹风,又是游泳,可真够疯的!奉行实用主义办学特色,教授为官必备的礼乐,创立民办学校,产生轰动效应。孔子不出名,就没天理啦!
请回答:
上述网民的帖子体现了对孔子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崇,说一说体现了孔子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13分)
14.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
孔子(剧照) 柏拉图
请回答:
(1)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10分)
(2)简要评价这些主张。(9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慧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
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请回答:
(1)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剧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各是什么?(4分)
(2)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8分)
(3)余秋雨为什么认为“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B 2.A 3.B 4.B 5.B 6.C 7.B 8.B 9.D 10.D 11.A 12.A
13.创办私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并重;重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强调学思结合;重教师的身教;学以致用等,培养学生的参政积极性。
14.(1)主张
孔子:提倡用“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德治”缓和社会矛盾;以“中庸”协调各种力量之间的和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社会明确分工,各守其位,各具其德,加强教育,强调法制。
(2)评价:都看到了社会弊端并提出自己的设想;其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但也都带有不可避免的阶级性因素。
15.(1)“仁”;“理念论”。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探索,突破了固有宗教神话的束缚,充满着理性而睿智的思辩色彩,透射出可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光华。
(3)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分析理由时,赞同的话,可以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意的话,可以从过于重视人际关系,忽视法制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