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弹力---能力提高篇(精编解析) 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7.2 弹力---能力提高篇(精编解析) 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3-16 21:30:46

文档简介

第二节弹力---能力提高篇(答案)
1、【答案】C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个拉力器比试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但手臂长度不同时,拉力器的变形程度不同,手臂越长,拉力器形变越大,受到的拉力越大. 故选C.
2、【答案】D
【解析】(1)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A、绳子的拉力、桌面茶杯的支持力、书对桌面的压力,都是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所以属于弹力,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弹簧测力计在测量时,可以竖直拉,也可以倾斜拉,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弹簧的伸长越长产生的拉力越大,而不是长度越长,产生的拉力越大,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解析】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由于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A、橡皮泥发生形变之后,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不能产生弹力.所以A说法错误. B、用手压桌子,桌子会产生轻微的形变,会产生弹力的作用.所以B说法错误. C、用力拉弓,弓产生了弹性形变,所以对箭产生了弹性形变.所以C说法正确. D、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受到了磁铁的吸引力,但没有发生形变,所以不会产生弹力,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发生形变时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产生条件:①两物体互相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包括人眼不能观察到的微小形变).
A、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张力,就其力的性质而言都是弹力.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发生的形变是弹性形变,弹性形变越大物体产生的弹力越大.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要产生弹力的作用,两个物体必须直接接触.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解析】钢板受到纸的压力作用,会产生弹性形变,由于压力很小,所以形变很小.
纸在钢板上处于静止状态,则纸受到重力和钢板的支持力作用,钢板对纸的支持力是由于钢板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作用,由于力很小,所以形变很小. 故选D.
6、【答案】BC
【解析】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木块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施力物体是桌面,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A错误,B正确; 挂在悬线下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悬线,是由于悬线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C正确,D错误. 故选BC.
7、【答案】B
【解析】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一根弹簧截去一段后,在同样拉力作用下,弹簧的伸长要变短.
一根弹簧截去一段后,在同样拉力作用下,弹簧的伸长要变短.所以,将一准确的弹簧秤的弹簧截去一段后,重新调整好零点,再测量同一物体的重力时,其读数与原来相比要变小. 故选B.
8、【答案】B
【解析】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机舱内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仪器的使用凡是与重力有关的都不能使用.
A、天平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天平平衡需要物体的重力,所以天平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 B、弹簧秤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在失重状态虽然重力表现不出来,但是拉力总还是有的,所以弹簧秤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 C、水银气压计,在失重状态下,水银不会产生压强,所以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 D、杆秤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天平平衡需要物体的重力,所以天平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 故选B.
9、【答案】C
【解析】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由题知F1=0.5N,△L1=12cm-10cm=2cm,F2=1.5N; 根据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得:F1:F2=△L1:△L2 ∴0.5N:1.5N=2cm:△L2 △L2=6cm, 所以弹簧的长度为10cm+6cm=16cm.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分析实验,被研究问题是弹簧长度的增加量,影响因素是弹簧的材料、原来长度、横截面积、拉力.实验课题是探究受到拉力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自身因素的关系,需要保持外在因素的相同.即保持拉力相同,研究增加量与弹簧长度、材料的关系.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使用时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才能准确测出力的大小,因此,对照使用规则就可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A、使用前指针校零,才能保证读数的正确性.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弹簧测力计不一定竖直放置测量物重或拉力,还可以沿其它方向测量力的大小,只要拉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即可.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如果超过了它的量程不但不能准确测量,还要损坏弹簧.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相垂直,避免读数错误.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明确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地球和月球对物体的引力作用,才能判断测量结果是否相同.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砝码和物体从地球到月球质量都不变,但是受到的重力都减少为原来的,相当于阻力和动力都变为原来的,杠杆照样是平衡的,所以用天平照样能测量质量,并且测量的结果是不变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物体从地球到月球受到的引力变为原来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对弹簧的拉力也变为原来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原来的.
(1)天平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物体和砝码的质量不变,重力都变为原来的,杠杆还照样是平衡的,所以测量的质量不变,所以测量结果相同. (2)物体从地球到月球受到的引力变为原来的,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也变为原来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原来的,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水平校“0”时不考虑弹簧测力计本身的重力,竖直校“0”时要涉及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及挂钩等的重力.在水平方向完成校“0”后,在测量物体的重力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由于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及挂钩等的重力,我们会发现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不再指“0”而是大于0,所以再挂上物体时,测出来的重力也要大于8N.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将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不会为零,因为弹簧由于自身有重力就会使弹簧伸长而显示出示数.弹簧倒置过来本身就有示数,再加上物体的重力3N,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3N.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挂钩受力的大小;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不会为零,因为弹簧由于自身的重力就会伸长而显示自身的重力.
当将弹簧倒置过来后本身就有示数为1N,把物体挂在提环上也就是再加上物体的重力4N,所以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5N; 故选D.
16、【答案】D
【解析】知道弹簧的原长,又知道弹簧受力后的长度,可以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受力与伸长的关系,可推断出弹簧此时受力的大小.弹簧原长为5cm,弹簧受力后的长度为7cm,则弹簧的伸长量为7cm-5cm=2cm.又知道弹簧受5N拉力时的伸长量为0.5cm,2cm是0.5cm的4倍,所以所受拉力也应该是5N的4倍,因此为20N.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所受拉力成正比. 没有调零就去测力,也就是说没有测力时弹簧就有了一定的伸长,测力时弹簧的伸长就过大,示数就比所测力大,实际测量的力应等于弹簧测力计测力时的示数减去测力前的示数.
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2N处,没有调零去测力,就相当于从0.2N处开始测起,弹簧测力计最后的示数为2.7N,所测力的大小就等于2.7N-0.2N=2.5N.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当橡皮筋伸长随橡皮筋所受的拉力增大而增加,在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应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关系;自制成橡皮筋测力计刻度应是均匀的.在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筋伸长随橡皮筋所受的拉力增大而增加;自制成橡皮筋测力计时橡皮筋的弹性不变,但橡皮筋拉长时直径变小,会超出橡皮筋在弹性范围,使橡皮筋的弹性发生变化,则刻度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 故选A.
19、【答案】C
【解析】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对弹簧测力计施加力,弹簧测力计的长度就伸长,则该力的受力物一定为弹簧测力计.
A、金属块的重力,受力物是金属块,故A错误; B、金属块和测力计的总重力,受力物是金属块和测力计;故B错误; C、金属块对弹簧的拉力,受力物是弹簧测力计,故C正确; D、弹簧对金属块的拉力,受力物是金属块,故D错误.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弹簧秤测量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弹簧秤A和B的读数.
对A弹簧秤:由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则弹簧的拉力大小FA=G=1N,则弹簧秤A的示数为1N. 对B弹簧秤: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1N,则弹簧秤B的示数为1N. 故选D.
第二节弹力---能力提高篇(精编解析)
1、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个拉力器比试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体重大,所用拉力大
B.乙的手臂粗,所用拉力大
C.丙的手臂长,所用拉力大
D.甲乙丙所用拉力一样大
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绳子的拉力、桌面茶杯的支持力、书对桌面的压力,都属于弹力
B.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C.弹簧测力计在测量时,可以竖直拉,也可以倾斜着拉
D.弹簧的长度越长,产生的拉力越大
3、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只小兔子,由于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因此小兔子能够产生弹力
B.手用力压桌子,桌子没有凹陷,所以桌子对手没有产生弹力
C.用力拉弓,箭被弹出去,弓对箭产生了弹力
D.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对磁铁产生了弹力
4、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它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
B.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张力,就其力的性质而言都是弹力
C.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体发生的形变越大,弹力就越大
D.两个物体不接触也有可能有弹力
5、一根刚性很强的钢板水平放置,其上放一张纸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钢板与纸之间的作用力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钢板的刚性强,纸放在钢板上,钢板无形变,即钢板对纸没有弹力
B.纸放在钢板上,钢板无形变,但钢板对纸有弹力
C.纸放在钢板上,钢板不一定有形变,但只受到钢板的弹力
D.纸放在钢板上,钢板一定有微小形变,纸一定受到钢板的弹力
6、(多选)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块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B.木块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C.挂在悬线下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悬线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D.挂在悬线下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7、将一准确的弹簧秤的弹簧截去一段后,重新调整好零点,再测量同一物体的重力时,其读数与原来相比(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是否变化
8、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机舱内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下列仪器中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的是(  )
A.天平 B.弹簧秤 C.水银气压计 D.杆秤
9、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拉力成正比,一根长10cm的弹簧,受到0.5N的拉力时,伸长到12cm,当它受到1.5N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是(  )
A.30cm B.6cm C.16cm D.36cm
10、为了研究受到拉力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自身因素的关系,选取弹簧和测力计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不变的量是(  )
A.弹簧长度 B.弹簧材料 C.弹簧伸长量 D.拉力
1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注意的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B.使用时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C.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力计的量程
D.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
12、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称同一物体,称量的结果是(  )
A.天平、弹簧测力计称量的结果都相同
B.天平称量的结果不同,弹簧测力计称量的结果相同
C.天平称量的结果相同,弹簧测力计称量的结果不同
D.天平、弹簧测力计称量的结果都不相同
13、小明用在水平方向完成校“0”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重8N的物体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大于8N B.等于8N C.小于8N D.无法判断
1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物体受到的重力是3N,然后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把秤钩固定住,将此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提环上,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A.仍等于3N B.大于3N C.小于3N D.等于零
15、一把自重1N的弹簧测力计,用来称一个4N的物体,如果把弹簧测力计颠倒过来,把物体挂在提环上,用手提它的挂钩,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
A.1N B.3N C.4N D.5N
16、仔细观察每个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自制弹簧测力计时,量得弹簧原长5cm,当弹簧受到5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0.5cm,则弹簧受力后长度变为7cm时,所受外力的大小应是(  )
A.70N B.10N C.35N D.20N
17、某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发现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处在0.2N处,没来得及调零就用它去测力了,如果读数是2.7N,则所测力的实际大小为(  )
A.2.7 N B.2.9 N C.2.5 N D.2.3 N
18、小明有自制橡皮筋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这是因为(  )
A.橡皮筋拉长时直径变小 B.橡皮筋的弹性不均匀
C.橡皮筋的弹性太小 D.橡皮筋形变不均匀
19、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金属块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  )
A.金属块的重力
B.金属块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金属块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金属块的拉力
20、如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不计,物重G=1N,则弹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A.1 N,0 B.1N,2N C.2N,1N D.1N,1N